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

更新时间:2020-10-29 浏览次数:147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0·浙江) 2020年6月,“嫦娥四号”团队4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

    年份

    成就

    1984年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2年

    “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

    2003年

    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2007年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2011年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②“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③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2020高三上·广州月考) “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的现代中国科技成果(   )
    A . 打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垄断 B . 表明中国拥有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 C . 使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D . 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 3. (2020高三上·濮阳月考) 下表反映的是“文革”结束后,我国大学法律系的设置和法学专业在校学生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时间

    学校数量

    在校人数

    1977年

    3所

    200多人

    2006年

    603所

    30多万人

    A . 依法治国成为社会共识 B . 法学成为最热门的学科 C . 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 D . 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发展
  • 4. (2020高二下·丽水期末) 《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中写道:“在海外中国人的眼中,那蘑菇状烟云是怒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花朵:那以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用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发,得益于(   )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②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③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④优秀科学家的奉献创新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2020高一下·嘉兴期末) “谁掌握着科技创新的话语权,谁就掌握着世界的未来”。我国上世纪60、70年代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中,属于世界首创的有(   )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②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    ④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2020·江西模拟) 20世纪50年代,农民诗人匡荣归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句诗体现了该时期(   )
    A . “左”倾错误对文艺的压制 B . 农民文学素养有待提高    C . “双百方针”推动文化繁荣 D . 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特色
  • 7. (2020·郑州模拟)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施行了新学制。其中规定中等教育实行分科制和选科制,“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斟酌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这种规定(   )
    A . 体现了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 B . 构建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C . 提高了教育公平性与办学积极性 D . 兼顾了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
  • 8. (2020·广东模拟) 建国初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医疗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产物——赤脚医生,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如图)。他们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据此推知(   )

    A . 赤脚医生为当时农村医疗解燃眉之急 B . 医疗问题是当时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C . 我国赤脚医生群体是左倾错误的产物 D . 当时我国农村医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 9. (2020·浙江模拟) 中国大科学体制是在共和国前30年中形成的,在大科学体制中,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科研、生产、使用相结合,统筹规划,提高了科技投资的综合效益。下列项中对“中国大科学体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大科学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②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大科学体制形成

    ③体现了前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④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伴随着大科学体制的形成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10. (2020·五莲模拟) 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到1954年,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这表明新中国(   )
    A . 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 B .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C .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体系 D . 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
  • 11. (2020·葫芦岛二模) 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作三段米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三个历史研究所合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A . 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 . 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 . 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 . 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 12. (2020·永州模拟)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4703人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此次劳模评选的主要标准是“提前完成五年计划规定指标”“达到优等质量指标”“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在节约方面有优良成绩”等。这次评选表彰活动(   )
    A . 折射出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B . 有利于构建崇尚劳动和技术的社会氛围 C . 旨在推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D . 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新生政权认同感增强
  • 13. (2020·南平模拟) 某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与西方文艺作品具有相似特征的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先锋派话剧以及现代舞、“新音乐”等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
    A . 救国图强,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B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C . 科技文化艺术政府奖项设立的推动 D . 文艺领域拨乱反正冲破思想的禁锢 
  • 14. (2020·安徽模拟) 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B . 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 .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政策 D . “另起炉灶”的外交策略
  • 15. (2020·海口模拟) 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3所大学设有法律系,每年招收200多人。2006年底,我国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截至2020年,我国已有近700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这反映出(   )
    A . 教育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 . 法学专业成为最热门专业 C . 教育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D . 教育与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 16. (2020·浙江模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201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下列事件能为它的入选提供支持的是(   )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1980年中国远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④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7. (2020·南京模拟) 英国《星期日快报》曾经报道:“中国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科学家通知美国和俄国这两个核大国,中国也有了投掷洲际距离核武器的能力了。”材料反映的是中国(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 18. (2020·北京模拟) 据统计,1865—1905年,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变化(    )
    A . 受益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B . 是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结果 C . 表明政治形势左右教育格局 D . 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
  • 19. (2020·河南模拟) 下表是1949—1990年中国扫盲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全国人口总数(万人)

    15岁以上人口文盲总数

    文盲率(%)

    1949

    54167

    80.00

    1964

    72397

    23327

    38.10

    1982

    103188

    23582

    22.81

    1990

    114333

    18003

    15.88

    A . “左”倾导致“文革”后教育受挫 B . 义务教育使文盲率快速下降 C . 制度变迁影响教育普及程度 D . 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教育发展
  • 20. (2020·广东模拟) 1985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凡是没有进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学校的学生,都可以经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然后就业。这一决定(   )
    A .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兴起 B . 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 C .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D . 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
  • 21. (2020·长春模拟)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动员全社会进行“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这(   )
    A .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B .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 C . 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D . 解决了城乡的卫生防疫问题
  • 22. (2020·黄岛模拟) 如表所列史实说明(  )

    1949年以前

    部分学者

    主张“体育救国”“体育强国”

    1952年6月

    毛泽东

    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0世纪50年代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做法,甚至不惜退会

    A . 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 . 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 . 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 . 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
  • 23. (2020·山东模拟) 1950年,政务院发布决定,要求废除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课程。1951年,政务院再次发布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教育列为正规学校教育;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当时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 贯彻意识形态教育 B . 发展尖端科学技术 C . 适应经济建设需要 D . 加强国家政治建设
  • 24. (2020·山东模拟) 下表所列史实说明(   )

    A . 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 B . 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 C . 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 D . 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
  • 25. (2020高二下·河南月考) 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通知》,指出必须坚持“三不主义”,即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 辫子,切实保证人民群众有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自由。此《通知》(   )
    A . 使文艺创作缺乏标准而陷于混乱 B . 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恢复和执行 C . 导致人们对学术成果产生了质疑 D . 鼓励人们努力创建新的社会制度
  • 26. (2020高一下·绍兴月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是(   )
    A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C . 中国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D . 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 27. (2020·宜昌模拟) 下图是1949年与1957年我国不同类别高校数量变化图,该变化(   )

    A . 优化了大学的区域布局 B .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C . 肃清了西方教育的影响 D . 标志着教育改革的完成
  • 28. (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 上课讨论时,一个学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争议:“为什么提出双百方针之后,又出现了文化大革命?”以下回答比较恰当的是(   )
    A . 领导者未能遵守“实事求是” B . 双百方针的范围太小 C . 文化左”倾影响到政治 D . 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的必然结果
  • 29. (2020高二下·大庆月考)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类别时段

    综合

    理工农药

    师范

    其它

    调整前

    51

    78

    30

    51

    调整后

    21

    108

    37

    49

    这一变化反映的高等院校调整的任务是(   )

    A . 将近代科学各个门类引进高等院校 B . 建成学科专业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C . 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D . 满足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建设需要
  • 30. (2020·河北模拟) 197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此后就办好外国语学校、提升中学外语教育、构筑高校外语教学体系、编写外语教材等开展了大量工作。据此可知,外语教育(   )
    A . 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B . 推动了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C . 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 服务于新时期中心工作的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 31. 材料:温启祥,我国著名的导航技术专家,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一生工作勤奋,追求知识,曾被评为全国工业劳动模范。抗战期间温启祥受进步书籍和进步思想影响,拥护党的抗日主张,利用其无线电工场负责人的有利条件及所掌握的无线电技术,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上海解放后,他主持修配和赶制了500瓦报话机、750瓦长波归航机和100瓦短波发射机,使沪、宁、杭的防空通信系统初具规模,又为前线指挥部提供了通信导航设备,使当时的华东空军机场与福建前线对偷袭的敌机有了防护能力,为解放舟山群岛做出重大贡献。建国后,温启祥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以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严密的科研作风,先后开展了航空近程导航系统,飞机着陆引导系统,中程与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以及卫星导航、组合导航和超长波大功率山谷通信天线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晚年,他先后主持或参与《电子工业名词辞典》等有关无线电导航部分的编撰或编审。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著名科学家温启祥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温启祥等科学家体现的时代精神。
  • 32. (2020·张家口模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效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

    ﹣﹣摘编自杨东平《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界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 33. (2020·石家庄模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参与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准备工作。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二年,中央批准核潜艇研制工作立项上马。黄把华后来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成为我国核潜艇研制的主持人。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了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资料短缺等困难,研究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和学术论文,通过反复试验获取大量科学数据,排除各种学术干扰,长期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197l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1974年正式交付海军使用。其研制周期之短,建造速度之快,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摘编自叶取源《上海交通大学校友院士风采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团队能够成功研制中国核潜艇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旭华的主要贡献。
  • 34. (2020高三上·柳州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渡。20世纪60年代,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全球疟疾的发病率上升。1967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并担任项目组长。屠呦呦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最终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失败了190次之后,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在评价屠呦呦的抗疟贡献时说:“青蒿素联合疗法对全球疟疾防控做出卓越贡献,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至今这位年近90岁的老科学家,仍然将全部的精力花在青蒿素的科研上,努力把中国中医科学院青高素研究中心打造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科研平台

    ——摘编自徐婧《屠呦呦: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作为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屠呦呦的历史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