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从1994年底开始,国家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表明,这一时期国企改革的目标是(     )
    A . 扩大对外开放 B . 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C . 实现政企分开 D .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1. 唐代,都城长安不仅有近万家的流寓突厥居民,还有大量外国留学生,甚至“客(外国人)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安居不欲归”。这表明当时(       )
    A . 对外贸易的繁荣 B . 民族交融的深化 C . 统治政策的开明 D . 坊市制度的崩溃
  • 1. 如图是1920年《新青年》第八卷第一期的封面设计。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这样解释图案设计用意,说:“这暗示……全世界无产阶段团结起来的意思。”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 主张全盘西化挽救民族危亡 B . 民主和科学观念的广泛传播 C . 对救亡图存道路有了新认识 D . 突破了传统纲常伦理的束缚
  • 1. 某一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密集出现:“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     )
    A . 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 . 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 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 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据此可以推知(     )
    A . 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 . 清政府沦为维护列强利益的工具 C . 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了维新派
  • 1. 据史书记载,辽朝实行“国仪”与“汉仪”、“国舆”与“汉舆”、“国仗”“汉仗”及“渤海仗”并存的礼仪制度,并在庙堂之上“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契丹服饰)”。上述现象(     )
    A . 导致了礼仪制度的混乱 B . 表明契丹治理理念严重对立 C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 . 加剧了契丹族文化的封闭性
  • 1. 1949年,中共西南局建立少数民族人士广泛参与的政府机关,推动恢复生产、进行土地改革,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工作,还清除匪患以稳定社会秩序。这些措施(     )
    A . 加快了西南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B . 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创新发展 C . 激发了西南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活力 D . 增强了少数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同
  • 1. 1964—1980年,以备战为中心、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共新设56个城市,城市总数由167个增加到223个,增长33.5%。其中内地新设城市29个,占同期全国新设城市的52%。据此可知(     )
    A . 经济的区域结构已基本平衡 B . 国家意志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C . 苏联援助促使城市数量增长 D . 中共八大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 1. 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A . 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 . 理学对妇女行为影响小 C .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 . 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 1. 抗日战争期间的某次会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地位。此战之后,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此次会战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