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六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教学质量检测(一...

更新时间:2020-10-27 浏览次数:1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   )
    A . 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 B . 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C . 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D . 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
  • 2. 北魏道武帝拓跋硅雄心勃勃率兵伐燕,部下思北还。他说:“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在吾所以抚之耳,何恤乎无民?”拓跋硅的话(   )
    A . 具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 B . 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 C . 具有仁政亲民的政治思想 D . 具有崇尚武力的统治理念
  • 3. 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 . 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 . 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 .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 4.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有的地方仕绅以维护纲常名教的名义组织起来镇压这场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部分仕绅开始质疑皇权体制,公开向其挑战。这一变化说明(   )
    A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仕绅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B .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仕绅代表了资本的力量 C . 民族危机冲击了传统的政治思想及其秩序 D . 从太平天国到维新变法仕绅阶层的大分裂
  • 5. 辛亥革命后,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有人曾与农夫交谈,问其代议制及选举投票的好处,农夫皆瞪目而不解,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说明(   )
    A . 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需先解决土匪问题 B . 《独立周报》认为共和政治不适合中国 C . 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的影响极其有限 D . 当时的中国农民反对民主与共和的政治
  • 6. 民国七年底,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认识到,“自从机器发明、工业革命以还,生计组织起一大变动,从新生 出个富族阶级来。科学愈昌,工厂愈多,社会偏枯也愈甚。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这个观点(   )
    A . 激发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斗志 B . 唤醒了革命志士寻找民族主义救国的意识 C . 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的中国贫富分化现状 D . 表明梁启超意识到了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
  • 7. (2019高二上·桐城期中) 从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作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 .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C . 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D .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 8.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对全国城乡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也实行统购统销。这些政策是(   )
    A . 两极格局国际形势下储备物资应对之策 B . 三大改造背景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 . 长期战乱后确保生产力逐步恢复的做法 D . 不利于保障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增长
  • 9. 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   )
    A . 阐述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内涵 B . 运用了求同存异的东方文化精髓 C . 开始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 D . 体现了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
  • 10. “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的现代中国科技成果(   )
    A . 打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垄断 B . 表明中国拥有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 C . 使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D . 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 11. (2020高三上·银川月考)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召开时,每个公民都可以登上讲台对国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国家的一切重大决定必须经过公民大会讨论表决后方能生效。这些举措( )
    A . 体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B . 提高了人民的参政热情 C . 保证了城邦的巩固统一 D . 确立了公民大会的地位
  • 12. 美国学者赞恩指出,如果没有罗马法学家若干世纪致力于罗马法精致体系一般原则的开创和具体规则的研究,我们的法律制度会是什么样子,真是难以想象。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罗马法(   )
    A . 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法学家 B . 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C . 形成欧美国家法律的具体规则 D . 其历史价值在于其自然法精神
  • 13. 《天体运行论》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16、17世纪科学史上可相媲美的两部伟大著作。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 正确概括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 B . 推动了启蒙运动向科学世界的进军 C . 解放了思想使科学突破神学束缚 D . 促进了西方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 14.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实验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 . 有着坚实的技术和经验基础 B . 科学世界受意识形态干预 C . 引导人们向内探寻精神世界 D . 具有实验观察和科学基础
  • 15.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顺利完成时,西方媒体报道苏联农业大衰退,造成饥荒。而应邀访问苏联的英国作家萧伯纳却指出,苏联粮食供应充足,大饥荒并不存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 西方媒体缺乏应有的良知和职业道德 B . 萧伯纳亲眼所见应是可信的历史真实 C . 西方媒体与萧伯纳所见都有可能不是历史真相 D . 两极冷战背景下难以找到让人信服的历史真相
  • 16. 下表为20世纪60—70年代国际限制核武器的部分条约,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B . 冷战中理性外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C . 美苏争霸的双方处于均势的状态 D . 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之后出仕为官,当时从事的是“季氏史”,也曾做过“司职吏”。后来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其从政生涯的巅峰是出任鲁国大司寇。公元前498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另谋仕途。十四年后,在其69岁时返鲁,从此专行教道直至老死。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

    ——据《史记孔子世家》译编

    材料二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演说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相信,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还说“美德即知识”,但他强调道德不是那种可以真正教授给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由于他善于刺激人们独立思考,被称为“牛蛇”。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处于死刑。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记录进《理想国》《裴多篇》等书中。

    ——戴维罗比森《伦理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在传播上的异同。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共计260卷。起自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1836年6月10日),许乃济奏请驰鸦片烟禁,迄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清廷下令捉拿报纸商陈言止。综计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凡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外匀结镇压太平军情况、沙俄强占中国东北土地,以及教案问题、租界问题都有记载。《筹办夷务始末》是清朝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的汇编。

    ——据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整理

    材料二  《筹办夷务始末》在1930年代初期被广泛利用。当代史学名家费正清因为参加一次该文献的宣告会而作出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决定;1953年何炳棣见到费正清时还恭维地说,“您是继蒋廷散之后举世第二位学者研究引用《筹办夷务始末》的”;哈佛大学外交史名家韦布斯特也据该文献来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引用了《筹办夷务始末》的史料,大学里教授“中国外交史”课程的教师也把该书列为参考书目;也有燕京大学生的学士论文题目为“筹办夷务始末指南(咸丰)”。

    ——据(美)裴宜理、陈红民主编《什么是最好的历史学》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列举《筹办夷务始末》中对晚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个事件,并简要陈述理由。
    2. (2) 1930年代是民国近代化发展加快的时期,知识界对国家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怀和期待。请从该视角谈谈你对1930年代初期《筹办夷务始末》被广泛引用的看法。
  •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封建制度的巨大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巨大的政治体系,……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最后,它本身就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二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使得互不了解的各国人民突然接近起来,并且通过新的共同信仰,紧密联合在一起。维登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系统阐发了宗教改革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支持。该大学的自由教育吸引了布鲁诺前往。加尔文在巴黎大学受过严格的思想训练,他的《基督教原理》被认为是16世纪最有学术价值和最严谨的宗教著作。他创办了日内瓦学院,毕业的传教士被派往荷兰、英国等地;他领导的宗教改革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和《大革命与旧制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大学对推动宗教改革发挥的作用。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欧洲各国先后完成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也先后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竞争中,不同民族主义对世界秩序的想象的不一致演变成日益严重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民族国家之间的军备竞赛开始了。

    材料二  1914年6月28日,一位塞尔维亚十九岁学生普林西比枪杀奥国皇储裴迪南大公。由于这一个别事件,两个月内,奥国、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先后卷入战争。在此之前,找不到任何即将爆发世界性大战的迹象,大战也没有对任何一方带来预期的利益。

    ——以上两则材料均据金观涛《历史的巨镜》——摘编

    1. (1) 请概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造成的影响。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会战大庆油田的时代产生的劳动英雄,被称为“铁人”。一九六0年三月,王进喜从玉门调来大庆,下车后就察看工地。钻机运到了,没有水。王进喜带领全队30多人,用脸盆等器具,到附近的泡子里一上午就取水70多吨。为了实现我国的石油流成河这个远大目标,王进喜始终奋斗在一线,不顾自己的身体,忘我拼博。打第二口井时,一次出现井喷事故迹象,当时王进喜一条腿因工伤还拄着双拐,坚持在工地指挥生产,为调泥浆比重,他抛掉双拐跳入泥浆池,带动另外两个工人,拼命地用手和脚搅动泥浆,经两小时搏斗,避免了井喷事故。他的皮肤却被碱烧起大泡。一九六二年初,他亲自丈量土地、播种、耕耘,和工人一起烧砖、脱坯盖住房,建粮店,设医疗站等等。工人、家属说他是“贴心人”。王进喜平时怀里总揣个小本子,每次到基层他都把听到的、看到的、诸如哪个职工个人生活问题需要解决、哪个职工有病需要慰问等等,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一九六三年,中共发出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号召,王进喜一直坚持现场劳动.王进喜会战四年如一日地勤勤恳恳的工作。

    ——摘编自大庆市档案馆《不朽的丰碑——铁人王进喜》

    1. (1) 请指出“铁人”王进喜产生的中国历史背景。
    2. (2) 请根据材料提炼出“铁人”精神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
  • 22. 有学者说,棉花产业为“工业史上无可比拟的奇观”,要比研究“战争与王朝”更值得“让学者们费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棉花历史大事记十二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开始种植棉花;1125年,十字军东侵后原棉进口到西欧。

    十四世纪,棉花已经在中国广泛种植;1375年前后,德意志南部棉花产业形成。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印度东印度公司成立;1607年,英国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

    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贩卖到了美洲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1760年,英国出口的棉布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18世纪末比例增加到三分之二。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至1815年,约1.5亿英镑的棉纺织品出口。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棉花价格暴政,引发全球性恐慌。

    1920年,日本进口棉花超过10亿磅,主要从印度和美国进口。

    二十世纪60年代,大多数原棉出自亚洲和苏联。

    二十世纪末,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业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

    请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的历史大事记,提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