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0-03-24 浏览次数:280 类型:高考模拟
一、<b>单选题</b>
  • 1. 西周时,“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已。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 . 诸侯争霸兴起 B . 宗法观念消亡 C . “礼崩乐坏”出现 D . 中央集权弱化
  • 2. 董仲舒崇拜君权,神化君权,主张“一统乎天子”,把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罢黜不用,专用儒术。这种思想(    )
    A . 传承了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 B . 促成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开始出现 C . 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 D . 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固化思维
  • 3. 东汉后期,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曹魏时期,“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    )
    A . 开始注重德才和品行 B . 完全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 . 改变了贵族血缘政治 D . 利于抑制门阀世族的扩张
  • 4. 南宋临安城内,在不同方位计有20多处热闹的瓦肆,昼夜有傀儡戏、影戏、杂剧、说书、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每天有上千人聚此互动,游乐休闲。这说明当时的临安(    )
    A . 娱乐活动开始突破时间限制 B . 已经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C . 城市生活具有世俗文化色彩 D . 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 5. “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由此可知(    )
    A . 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 B . 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 . 政府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 明清社会成功实现了转型
  • 6.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 . 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 . 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 . 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 . 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 7. 19世纪末,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所造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仍於人,不致金以利权授外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    )
    A . 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 B . 直接推动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 C . 表明“实业救国”思潮由此兴起 D . 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8. 1912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报刊公开登载了征婚广告,在当时轰动了全国,就这样找来了革命新女性汤国梨。章太炎先生的征婚方式反映出当时(    )
    A . 征婚成为了主要求偶方式 B . 传统婚姻习俗遭到民众摒弃 C . 婚姻习俗出现近代化趋向 D .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社会风尚
  • 9. 1917年,胡适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文学)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 以推广新文学为宗旨 B . 主张渐进、温和的社会变革 C . 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D .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变化
  • 10. 观察吕蒙创作的抗战时事漫画《万里赛跑》(见下图),对其涵义解读正确的是(    )

    A . 抗战期间中日的实力差距明显 B . 表达对持久战战略方针的认同 C . 号召民众大力坚持全民族抗战 D . 宣告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
  • 11. 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 . 架构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B .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C . 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D . 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
  • 12. 英国《星期日快报》曾经报道:“中国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科学家通知美国和俄国这两个核大国,中国也有了投掷洲际距离核武器的能力了。”材料反映的是中国(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 13.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材料表明当时(    )
    A .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B . 经济发展新模式的逐步探索 C .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 D .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已经确立
  • 14. “由于城邦的政治制度,这些身为公民的希腊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劳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做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尝试。而中国的农耕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一大群清闲的统治阶层,整日不必做其他事情,只是发展心智活动。”材料旨在说明(    )
    A . 特定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独特的精神文化 B . 古代希腊人比中国人更具人文情怀 C . 理性思考和感性尝试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D . 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人的心智发展
  • 15. “他们有两大信条:一是相信万物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其支配。二是相信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和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材料中的“他们”(    )
    A . 最早体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B . 强烈反对宗教信仰 C . 否定教权主义和专制王权 D . 大力倡导因信称义
  • 16. 1808年,美国纽约州政府通过法案,授权利文斯顿和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拥有30年的汽船经营特许权,其他州则进行报复性的措施,纷纷立法禁止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美国联邦法院对此进行裁决,认为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判决其无效。这一裁决(    )
    A . 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 B . 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 C . 有利于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 D . 体现了邦联制下的司法原则
  • 17.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载:“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20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各个战略要地,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这次起义(    )
    A . 推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 B .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 . 宣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 .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18.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各国匆忙应对。这些做法(    )

    美国

    英国

    法国

    1930年通过了《斯特特——霍利关税法案》,将2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

    1931年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A . 践行了凯恩斯主义学说 B . 扩大了对外商品输出 C . 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D . 一定程度缓和了危机
  • 19. “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用词也倾向于华丽—路。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与此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
    A . 《神曲》 B . 《巴黎圣母院》 C . 《等待戈多》 D . 《人间喜剧》
  • 20.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提出:“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21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兴,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这一看法(    )
    A . 强调全球化下文化的趋同发展 B . 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东西文明交融 C . 正确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D . 呼吁重构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b>材料分析题</b>
  • 21. 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宽容心态,甚至所谓的“华夷之辨”也仅仅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不是本质性的区别。在与来自“中华文化圈”之外其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先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萨满教、基督教等宗教及教派,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许多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材料二:清代,来华的耶稣会士先后把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翻译成西欧文学。中国的优秀文化在启蒙运动澎湃展开的时代,催促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诞生。18世紀,大批中国瓷器运往欧洲,成为普通家庭的日用品。清政府还曾聘请耶稣会士白晋、张诚等入宫讲授西学,并用西法实行全国性的测量。在建造圆明园时,在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也有不少模拟西方风格的地方。

    ——摘编自郑宝琦《中国古代通史》

    材料三: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并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是什么?结合宋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加以说明。
    2.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古代中西文明的交流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22.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启动了工业化步伐,近代中国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半殖民地经济转换,然而农业一直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1884年,投资于轻工业的资本比重为工业总投资的42%,到1933年上升到72.7%;相比之下,投资重工业的资本则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而沿海工业的,绝大部分又聚集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和辽宁中南部以及江苏南部的少数城市:广大内陆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工业产值不到10%。

    ——摘编自邹晓涓《近代中国产业诂构变动的回眸与反思》

    材料二:1842年以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为主要进口品,茶叶、丝绸、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品。中国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工业化步伐”启动的主要因素,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
    2. (2) 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 23. 二战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复杂多变,折射出国际形势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全面阐述了“三环外交”政策,他提出“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及美国等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

    ——摘编自《丘吉尔演说集》

    材料二: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1970年,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正式加入欧共体。

    ——摘编自刘亚轩《冷战时期英国的三环外交》

    材料三:英国脱欧对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质疑并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此外,英国一直作为平衡法德两国主导欧洲大陆的重要存在,在英国脱欧完成之后,此种平衡作用将会大大减弱。从一定层面上来讲,英国脱欧使得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少了一个潜在的反对者,这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増加等。

    ——摘编自葛勇平、苏铭煜《英欧关系及英国脱欧的影响与反思》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应对“联合的欧洲”的基本策略,分析其实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英国对待欧洲—体化的态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以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根本出发点。
  • 24. 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启了近代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既然天意授我承担起全俄罗斯皇帝的伟任,我一定不辱使命,誓将恩泽关爱惠及所有臣民”“先祖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改善农民状况的措施……但是影响范围毕竟有限。”“我相信,贵族地主们对皇帝是无限忠诚的,也相信你们会为国家的利益而准备随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我才决定进行这项改革。”“在地主仍保持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民可在履行了规定的义务后长期使用宅基地,并且使用法令规定数量的土地。”

    ——摘编自《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二: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因此被称为伟大的改革。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1. (1) 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为推进农奴制改革采取了哪些策略?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中解决“自由”和“土地"问题釆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现代化发展有何影响?
  • 25.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巨擘与科技前驱,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知识分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铁路修建权多半被帝国主义国家所掠夺,这些铁路不但被这些国家经营,路权也掌握在他们手里。但京张铁路则与之相反,在当时这场中外铁路利权的争夺战中,中国最终取得了自修京张铁路的胜利,“不但建筑之资本为国有,建筑的计划亦是我国工程师所计划”。京张铁路沿途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尤其是八达岭居庸关附近,需要开山凿洞,工程艰巨,但詹天佑先生创造了人字形路线解决了关沟段通车难题。通过修建京张铁路培养了大批的铁路人才、传播了铁路技术,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摘编自姚兴哲《晚清京张铁路自主修建政策的由来》

    材料二:随着保路运动的迅速发展,詹天佑毅然公开出面抗争。1911年6月7日,詹天佑担任总理的广东商办粵汉铁路公司致电湘、鄂、川三省,表示“唇齿相关,希予支持”,并公开致电四川商办川汉铁路公司,要求两公司协同抗争保路……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詹天佑在主持粵汉铁路建造的岗位上,不断以铁路建设的新成就,表达他对民主政权的支持。詹天佑也以自己的极大的热情、丰富的学识与在铁路工程界的威望,支持孙中山的雄伟的铁路建设计划。詹天佑还积极帮助孙中山制作详尽的规划与措施,认真提出多种有价值的意见。

    ——摘编自经盛鸿、孙燕《詹天佑与辛亥革命》

    1. (1) 据材料一,概括京张铁路的建设特征,分析其重大意义。
    2. (2) 据材料二,指出詹天佑如何支持辛亥革命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詹天佑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