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诗...

更新时间:2023-06-24 浏览次数:16 类型:复习试卷
一、诗歌鉴赏
  • 1. (2023八下·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1) 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写出男子无意中看到采摘荇菜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情,从而产生追求的想法。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写出男子求之不得,夜不能寐,有所失望的心情。

      C“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写出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幻想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他寤寐求之的愿望。

      D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突出男子对心上人的热烈追求。 

    2. (2) 《关雎》是《诗经》首篇,短小的诗篇典雅美好。请你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描写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 2. (2023八下·义乌月考)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 (1) 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2. (2) 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 3. (2023八下·肇源月考) 古诗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1) 下列各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的人生经历,充满辛酸和悲凉。 B . “闻笛赋”…烂柯人”,运用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故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 . 作者以一沉舟“病树”自比,充满哲理意味,尽显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D . 全诗感情悲凉,格调沉郁,充满了无限的悲痛和愤懑不平之情。
    2. (2) 这首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中所作,首联运用“”和“”两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
    3. (3) 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的颈联“神妙”,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景、情、理结合。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
  • 4. (2023八下·泾阳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 (1) “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 (2) 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2023八下·大石桥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山名。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③相对:对着山。

    1. (1) 简析“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中“绕”和“弄”字的妙处。
    2. (2) 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 6. (2023八下·慈溪期中) 诗歌鉴赏。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①丹阳:地名,今属江苏镇江。②参军:古代官名。

    1. (1) 诗歌前两句点明了送行的时间、地点和友人出行的方式,诗人巧妙地运用拆字法,明写秋而隐写,耐人寻味。
    2. (2) “寒鸦飞尽水悠悠”与《诗经•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都有“悠悠”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相同吗?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7. (2023八下·武侯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1. (1) 本诗题目中的“即事”指什么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 (2) 本诗中的“欲渡”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欲济”都有想要渡水之意,写作意图是否相同?请做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 8. (2023八下·西丰期中) 吉诗文鉴赏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这种形式带来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请仿照《式微》画线句批注,给《采葛》画线句做一个赏析式批注。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批注:“胡为乎中露”和“胡为乎泥中”两句一字之差,但“露”和“泥”互为补充,写出了不归者天黑尚在劳作的辛劳,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苦与怨愤。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来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分,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批注:

  • 9. (2023八下·宾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1) 下列对《关雎》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流”“采”“芼”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女子采摘荇菜的忙碌,突出了女子的勤劳。 B .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了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 . 本诗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D .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的词语,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 (2) “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请从这首诗举一例并分析表达效果。

  • 10. (2023八下·东台期中)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1)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2)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3)销:消散。(4)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5)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1. (1) “欸乃一声山水绿”中的“绿”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2. (2) 文中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作者自己,诗中反映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
  • 11. (2023八下·铜仁期中)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1) 说说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2) 诗中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 12. (2023八下·慈溪期中) 古诗文阅读

    【甲】                  【乙】

    唐˙顾况                  清˙赵翼

    不觉老将春共至,             烛影摇红焰尚明,

    更悲携手几人全。             寒深知己积琼英①。

    还丹寂寞羞明镜,             老夫冒冷披衣起,

    手把屠苏让少年。             要听雄鸡第一声。

    【注释】 ①琼英:指雪花。

    1. (1) 两首诗写的是同一传统节日,根据诗歌内容推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端午 B . 春节 C . 元宵 D . 清明
    2. (2) 两首诗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 13. (2023八下·石林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1) “结庐”、“辨”分别是什么意思?
    2. (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出南山怎样的景象?这两句诗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14. (2023八下·江油期中) 阅读下边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①箨(tuò)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③瓯(ōu):杯子。

    1. (1) 诗人写景注意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 (2) 这首诗“幽中有悲情”,请简述作者的“悲情”是什么。
  • 15. (2023八下·西安期中)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1)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 (2) 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16. (2023八下·南明期中) 阅读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 ·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①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多写羁旅、思人之苦。②望极:极目远眺。③会:理解。④阑:同    “栏”。⑤强乐:勉强欢笑。⑥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⑦消得:值得。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上片写凭栏望远,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愁思苦绪。 B . “拟把”三句,写词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尽消。 C . 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反映出词人对心上人忠贞执着的感情   D . 全词语言新颖工巧、清新流畅,表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2. (2) 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 17. (2023八下·上思月考) 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1) 诗的尾联运用了修辞,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 (2) 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ou韵。 B . 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C . 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D . 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 18. (2023八下·安达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1)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是托物寓意。请分析此诗讽喻什么?
    2. (2) 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简述理由。
  • 19. (2023八下·定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点明时令,立足整体描写,写出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的阔大景象。 B . “无舟楫”指诗人有心出仕却无人识,“耻”是为谋求功名感到可耻。 C . “垂钓者”暗指当朝的执政者,“羡”表明诗人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 D . 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触景生情,前两联写景豪壮,后两联抒情真切。
    2. (2) 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颂,成为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其妙处。
  • 20. (2023八下·大石桥月考)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1) 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 (2) 诗中“三春白雪归青冢”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 21. (2023八下·高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小园(其一)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描绘了的田园风景清丽宁静,表达了作者闲适惬意,一副乐在田园的况味。 B . 诗歌前两句写诗人自辟的小园景色。初春季节,小园中芳草萋萋,一直连接到邻家;沿着小径布满了枝繁叶茂的桑柘。 C . 下两句写躺着读陶渊明的诗,未读完,又趁着微雨去瓜地松土锄草,陶、陆这两位大诗人都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但两人田园生活的心境有所不同。 D . 作才以日常生活入诗,虽不事雕琢,却能在平淡中显出醇美和隽永。
    2. (2) “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 22. (2023八下·孝感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太湖

    宋•苏舜钦

    杳杳波涛阅古今,四无边际莫知深。

    润通晓月为清露,气入霜天作暝阴。

    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

    风烟触目相招引,聊为停桡一楚吟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谪居苏州之时。②笠泽:即今吴淞江,为太湖支流三江之一。③楚吟:楚歌。《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1. (1) 孟诗和苏诗的颔联都写到了“湖”,都描写得颇为精妙,请分别做简要赏析。
    2. (2) 同样面对湖面,孟、苏两人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
  • 23. (2023八下·澄迈月考)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首联中的“”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24. (2023八下·石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1)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2. (2) 词的下阕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5. (2023八下·宜宾月考) 读古诗,完成问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送别》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 《送社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 . 《送别》作者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2. (2) 下列对诗词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送别》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B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 《送别》末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 26. (2023八下·江苏月考) 诗歌阅读

    野井

    【唐】郭震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注释】①郭震:唐朝名将、宰相。②凿处:指凿井时所选择的位置。

    1. (1) 诗中写出了“野井”哪些特点?
    2. (2) 对本诗有下列两种不同的赏析,你认为哪一种赏析恰当?请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赏析一:本诗后两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味。

      赏析二:本诗表现了郭震不被重用时落寞孤寂的心理。

  • 27. (2023八下·凤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1)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什么样的特点?
    2. (2)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典故,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
  • 28. (2023八下·义乌月考)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

    青·蒋春霖

    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注释:①柳梢青:词牌名。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③斜曛:夕阳斜照。④阑:栏杆。

    1. (1)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 29. (2023八下·兴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①袜刬(chǎn):脱掉鞋子以袜着地。

    1. (1) 下列选项适合朗诵这两首词的语调是()
      A . 低沉 B . 欢快 C . 高亢 D . 平缓
    2. (2) 两首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是都刻画了主人公一步三折的心理变化。请选择其中的一首作简要分析。
  • 30. (2023八下·诸暨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 , 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②茗:茶。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④陶公:指陶渊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