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文锦书院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3-05-26 浏览次数:1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 积累与运用(20分)
  • 1.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这是某同学写的朗读心得。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两个小题。

    诗歌要读出情感。朗读时要追sù(  )诗人创作的源头,与作者在情感上实现共鸣。朗诵诗歌也要读出节奏。如《蒹葭》表达的是对伊人求而不得的怅wǎnɡ(  ),基调应当是舒缓的,如果用一种兴奋的声调就不对了。朗读时还要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然回首的惊喜,采菊东篱的悠闲,赠别友人的眼湿润……总之,学习古诗往往离不开声情并茂的朗诵。

    1. (1)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sù   ②wǎnɡ

    2. (2) 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A.mò  B.mù)  ②眼(A.kuānɡ  B.kuànɡ)

  • 2. 阅读古诗文,可以感受四季之美、自然之趣。请你补全下面对话。

    小文:诗文可绘景。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我们感受到“,波撼岳阳城”的烟波浩渺;读《桃花源记》时,感受到“芳草鲜美”的春意盎然;读《小石潭记》时,感受到“凄神寒骨,”的凄凉幽深。

      小锦:诗文可寄情。在《回延安》中,我们感受到“,亲山亲水有亲人”的浓情厚谊;“窈窕淑女,”开朗乐观,表明热切的追求;“,悠悠我心”缠绵悱侧,表达了相思之苦;“ ,道阻且长”表达了对伊人的深情执着。

      小文:诗文还能寓理。小语即将转校,她舍不得朝夕相处的同学,我们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安慰她。“”,即便她在别的学校,我们依旧是朋友!  

    小锦:挺合意境的。诗歌里还有节气,你能说出下面诗句中的节气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宋·翁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A.惊蛰   B.谷雨   C.夏至   D、白露

  • 3. 阅读古诗文时,同学们对个别字义产生疑惑。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首昂视        ②折蛇行

    ③日光下            ④余人各复至其家 

二、 阅读与鉴赏(55分)
  • 4. 名著阅读
    1. (1) 叶圣陶先生在《重印<经典常谈>序》中写道:“他可真是个好向导……求真而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朱自清先生也在本书自序里说:“读者能把它当做一条船,航到经典的海里,编者将自己庆幸……”书中梳理了许多经典著作,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本书,看看朱自清所谈内容对你有何帮助,并结合作者观点,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 (2) 临近“世界读书日”,小文在班里进行了名著阅读问卷调查,发现阅读《苏菲的世界》和《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同学很少,大多数同学认为阅读这两本书有困难。请你结合知识链接并联系名著相关内容,给同学们做《苏菲的世界》或《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读书方法指导。

      【知识链接1】精读的方法有批注式阅读、思维导图式阅读、写书评式阅读、摘记法阅读等。

      【知识链接2】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致有兴趣选择、问题选择、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四种情形。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锋

    ①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②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③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④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⑤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⑥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⑦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⑧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⑨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⑩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⑪“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⑫《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⑬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⑭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⑮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 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⑯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⑰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⑱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⑲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牛逼哄哄的时代里那些牛逼哄哄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⑳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㉑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㉒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㉓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㉔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刹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㉕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 (1) 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你在下面的空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概括“侍家堂”的三个风俗活动。

       家堂—— 家堂—— 家堂

    2. (2) 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品读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我总算被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茧,井井有条。(从加点字和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句子)

    3. (3) 文章的第、小节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全文和材料,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族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百度

      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尼克松《不战而胜》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识途龟

    阿西莫夫

    ①科学调查并不总能确切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但有时它却能告诉我们某些看起来很好、听起来很不错的东西也许是错的。发生在1989年初与绿色龟有关的事情就是如此。

    ②许多动物通常要迁徙。它们在一个地方生育,然后到数千英里以外的另一个地方去喂养和生长,这意味着它们必须仅依靠它们的感觉和本能来找到由一个地方到另一地方的道路。

    ③绿龟沿巴西海岸觅食,但每年年末某种东西会使它们向东越过大西洋,开始为期两个月的行程。它们最终抵达阿森松岛。这是位于大西洋中部的一小片陆地,在巴西以东约1200英里处。绿龟在那里筑巢和养育,然后再返回巴西去吃食(又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旅行1200英里),一直到第二年末再向东行。在阿森松岛被孵出和生存下来的小龟也能游回巴西,只是在年底才能到达。实际上,当动物要生育时才旅行很长距离返回到它们的出生地,这种现象很常见,可称为“寻根”。生物学家所考虑的是这些动物是如何导航的,而真正使他们迷惑的是“为什么”。

    ④龟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长途旅行呢?阿森松岛所具有的东西在别的地方没有吗?一些绿龟实际上也在别的地方筑巢。在佛罗里达外边有这样的地方,在委内瑞拉外也有这样的地方,但阿森松岛是最适宜的。

    ⑤早在1974年,帕特里克·科尔曼和阿尔奇·卡尔这两位生物学家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猜测。阿森松岛非常接近于大西洋中脊,而在大约4000万年以前,非洲和南美洲在那里几乎是相接的。那时的绿龟在巴西沿岸吃食,而只需游几英里就可抵达阿森松岛去生育。

    ⑥大西洋不断形成,从洋脊向上涌出的物质迫使地块分离(海底扩张)。在巴西以外的觅食地每年都要远离洋中脊或阿森松岛1英寸左右。这样每年到阿森松岛去的龟都要多游1英寸。龟始终感觉不到海岸在远离,但经过4000万年以后,它们一个单程能旅行1200英里。

    ⑦海底扩张使龟被愚弄了这一说法很有些戏剧性,很多人非常相信。然而,哈佛大学的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却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在4000万年间,阿森松岛在一段时期里没有海岸,它们暂时被淹没在水下达数百年。这种说法可能会使阿森松岛失去魅力。

    ⑧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这件事呢?绿龟在过去4000万年间是否一直都去阿森松岛?

    ⑨佐治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布雷恩·鲍恩和约翰·阿维斯,与佛罗里达海洋研究所的安妮·迈兰共同研究了龟细胞线粒体的核酸分子式。

    ⑩它们是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并且逐年缓慢地变化(正是这导致进化)。去阿森松岛的龟含有缓慢变化的核酸,但在佛罗里达和委内瑞拉筑巢的龟也有。

    ⑪然而,如果龟几千万年来总是固守它的出生地,那么每一群龟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过程,所以三种核酸的性质应该相差很大。科学家们目前已经有办法来了解这种差异的大小。

    ⑫现已证明这种差异在这三群龟之间确实存在,但差异要比预计的由数百万年分离所造成的差异小得多。差异的程度说明它们之间的分离仅有4万年,而不是4000万年。

    ⑬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龟识途的本性不是绝对可靠的。另一种可能性是,龟的适应性在总体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4万年前,一些龟碰巧发现了阿森松岛的滨岸。据我们所知,该岛那时刚刚形成,而在以前也许并不存在。这些龟从此占据和使用了该岛,而其他龟则使用别的海滨。

    ⑭如果科学家们能确定阿森松岛在过去4000万年以来是否一直存在,那么这将有助于判定哪种有关绿龟行为的学说是正确的。看来该岛曾被多次淹没以及龟确实具有适应性的看法都是可能的。

    ⑮如果今后阿森松岛变得不能被利用,龟将迁徙到别处。也许越少一点戏剧性的理论越有道理。

    1. (1) 阅读上文,根据提示,将文章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2.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任选一句)。

      ①然后再返回巴西去吃食(又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旅行1200英里)。

      ②并且逐年缓慢地变化(正是这导致进化)。

      句:

    3. (3) 在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述绿龟的“寻根”现象,这一内容与正文似乎关联不大,是否可以略写?请结合文本内容表达你的看法及理由。
  • 7. 文言文阅读

    【甲】 核舟记(节选)

    [明]魏学洢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 论书法与人品

    [明]李日华

    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文徵老自题其米山① 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② 笔下幻出奇诡 。若是营营世念,澡雪③ 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④,争巧拙于毫厘也。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 

    【注释】①〔米山〕宋代书画家米芾及子友仁, 皆善画山水, 所作疏秀脱俗, 自成一派,世称米家山, 简称米山。这里指山水画。②〔凑泊〕会合、聚集。③〔澡雪〕清洗、洗 涤。 ④〔髹采圬墁之工〕指漆匠、泥水匠等工匠。

    1. (1) 请参考下表中提供的方法,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方法

      文言词语

      解释

      查阅字典法:①仔细;②微小;③横剖面小;④距离近

      细事

      课内迁移法:吾三省吾身

      对丘壑

      结合语境法

      佛印绝弥勒

      勾连成语法:历历在目

      珠可历历数也

    2. (2) 翻译要注意特殊句式,如翻译倒装句需要调整语序。请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3. (3) 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

      必 须 胸 中 廓 然 无 一 物 然 后 烟 云 秀 色 与 天 地 生 生 之 气 

    4. (4) 艺术是相通的。同学们对【甲】文“技亦灵怪矣哉”的评价有不同看法。请联系【乙】文,参考【链接材料】,谈谈核舟的作者王叔远仅仅是“技法”高超吗?

      【链接材料】

      唐人裴行俭有句名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南宋词人姜夔(字白石)论书、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题画,均本于裴氏之观点。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的确,每个人写出的字都各具特点,不尽相同。作为创造性艺术的书法作品更是如此。唐代草书圣手怀素平生气概轩昂,性情通疏,其书飘逸飞动,跌宕多姿,时人称誉为“醉仙书”;唐代楷书名家颜真卿雄肆笃实、宏伟端庄的字体,原本于他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而元代赵孟頫一身媚骨,其书则绮丽媚柔。

  • 8. 古诗文阅读

    【甲】                  【乙】

    唐˙顾况                  清˙赵翼

    不觉老将春共至,             烛影摇红焰尚明,

    更悲携手几人全。             寒深知己积琼英①。

    还丹寂寞羞明镜,             老夫冒冷披衣起,

    手把屠苏让少年。             要听雄鸡第一声。

    【注释】 ①琼英:指雪花。

    1. (1) 两首诗写的是同一传统节日,根据诗歌内容推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端午 B . 春节 C . 元宵 D . 清明
    2. (2) 两首诗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nbsp;表达与交流(40分)
  • 9. 名家有“戏”,你的心中也一定有一座“仙堂戏院”,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习俗……总会让你回忆满满,文思泉涌。请以“家乡的习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