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6-12 浏览次数:3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
  • 1.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八年级学生开展了“传承华夏文化,寻找中国元素”的主题活动,小敏所在的小组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筷子”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下面是小敏同学搜集到的材料,阅读后请你完成各题。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中国人用筷子进餐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叹为观止/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受到我国影响,筷子文化也fú(    )射到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国家。

    筷子最初叫“箸(zhù)”或“梜(jiā)”,到了宋代才开始有“筷子”的称呼。古人讲究忌讳,因“箸”与“住”谐音,听着有“停滞不前”的意思,故谓不吉利之语,特别是对于行船的人更是讳言,所以古人便反其意改“住”为“快”;加之筷子多以竹子为材料,所以又在“快”字上冠以“竹”字头而名“筷”,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以食为天□轻便灵巧的筷子被人们餐餐使用,筷子文化逐渐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央电视台曾拍过一个主题为□筷子□的春节公益宣传片,通过八个不同地域的家庭在除夕使用筷子的故事,揭示了筷子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特有的人情shì( )gù( ),令人感动。方寸之中有乾坤。小小的筷子承( )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说它是饮食文化的“中国符号”,也是名副其实。

    1. (1) 根据拼音直接写出汉字或为加点字注音。

      fú(    )射    人情shì(    )gù    承(    )

    2. (2) 结合上下文,为文中横线处填入正确的成语

      筷子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叹为观止/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3. (3) 选出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号    引号 B . 冒号    引号 C . 句号    书名号 D . 冒号    书名号
    4. (4) 下列有关“筷子”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研究者们之所以认为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因为在安阳殷墟曾出土了6支青铜箸头的原因。 B .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在口头传说还是在文学作品里,我们都能找到筷子的“文化踪迹”。 C . 关于筷子的起源,有历史悠久的很多传说,这些传说认为大禹、姜子牙、妲己都有可能是筷子的发明者。 D . 在新石器时代,随着饮食习惯和烹调技能的提高,用手抓食或单用勺进食很不方便,“箸”就应运而生。
    5. (5) 小敏放学回家发现妈妈买回了好多一次性筷子,并对小敏说:“今天遇到路边摊一次性筷子大打折,特意多买点,你以后每天去学校带一次性筷子就餐,这样卫生。”

      小敏在网上找到了下面的图片,了解了劣质筷子的生产流程,请你结合图片内容,劝说小敏的妈妈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砍竹木→支撑筷→硫磺熏(非消毒)→地上晒

      一般小作坊生产一次性筷子的流程

  • 2.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记”这种体裁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B . 柳宗元,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颂”主要是以歌功颂德为主。 D . 王勃,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
  • 3. 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

    1. (1) 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 B . “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 C . “人”“盲”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D . “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2. (2) 班长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在横线处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 4. 吉诗文鉴赏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这种形式带来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请仿照《式微》画线句批注,给《采葛》画线句做一个赏析式批注。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批注:“胡为乎中露”和“胡为乎泥中”两句一字之差,但“露”和“泥”互为补充,写出了不归者天黑尚在劳作的辛劳,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苦与怨愤。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来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分,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批注:

  • 5.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白露为霜。
    2. (2) ,悠悠我心。
    3. (3) 《诗经·关雎》中表现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因“求之不得”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
    4. (4)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由写景巧妙过渡到表达从政心愿的句子是“”,“”。
    5. (5) 疫情期同,小志与运方的同学通过网络视频互致问候,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来说,可谓“
    6. (6) 《小石潭记》中,“”充分展现了物理学科中,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折射的现象。(跨学科《物理》之“光学”)
    7. (7) 古诗词中,“花”多作为诗/词人抒发情感的载体,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把下列含“花”的诗句补充完整,辑录起来。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己亥杂诗(其五)》

二、阅读理解。(40分)
  • 6.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 , 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都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如外人(    )    B便还家(    )    C江北之俗(    )    D偶骑步行(    )

    2. (2)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 B . 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苗油油 C . 答之                        罔不因势形象,各情态 D .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取一葫芦置于地
    3.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一处)。

      以 视 西 北 男 子 游 惰 不 事 生 产 者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 (5) 【乙】文中写道:“余顾而慕之”,作者“慕”的是什么,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请你在【乙】文中,找出与【甲】文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似的描写。

      作者“慕”的是:

      【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乙】:

  • 7.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犁尖上的故事

    ①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伴、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②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 , 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短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③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潮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④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禅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梨,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⑤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⑥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⑦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歌在村边的矿地上,“铸犁头罗!”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奶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时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纯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战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经典美文》2021年第4期,有改动)

    1. (1) 选出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的情境。 B . 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士地的深情。 C . 文章第⑤段引用农谚,使语言生动活泼、简洁凝练,增添了感染力,表现出农人们的勤劳。引出下文“在漫长的冬天”人们“等犁头”的故事。 D . 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深深的遗憾。
    2. (2)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农事活动,请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

      农耕时节

      农事活动

      擦拭、敲打犁

      谷雨时节

      上油保养

      冬天

    3. (3)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

    4. (4) 文中波浪线句子反复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有何意图?
    5. (5) “犁”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说出两方面即可)
  • 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笑,不苦口的良药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惠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8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20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效護,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19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10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脚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牌、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处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注释】①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略胖。②颧:quán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 (1) 作者以“笑,不苦口的良药”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2. (2) 请概括第②段对心脏病患者的测试过程,并指出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测试过程:

      说明顺序:

    3. (3) 第③段划线句除列数据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4. (4)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

    5. (5) 选出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的“美容操”,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说明了笑具有保持青春美容的作用。 B . 基因不是恒定不变的,只不过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人体基因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C . 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支气管和胸腔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D . 因为笑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所以微笑就会在脸上绽放。
三、作文(满分30分)
  • 9.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一)奋斗者,正青春。“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

    学校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展示、体育竞赛、课堂学习等都是我们施展才干的舞台,请以《这是我的舞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二)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或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选择其一写一篇读后感。可以针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任一方面来写。重点写自己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请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如选题目(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