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三:文言赏析

更新时间:2018-02-05 浏览次数:452 类型:二轮复习
一、诗歌鉴赏
  • 1. (2017七上·灌南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1) 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2. (2)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
  • 2. (2017九上·靖江月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天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②梅花:指梅岭,即大瘐岭。③彩薇: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沈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 (1) 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 (2) 请简要说说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3. (3) 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 (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 4. (2017八上·宜兴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泰州①

    文天祥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来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1. (1) 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2. (2) 请对尾联作简要赏析。
  • 5. (2017八下·泰兴期末)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 (1)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 《秋风引》中咏风非常巧妙,请以“萧萧送雁群”一句为例试作简析。

  • 6. (2017八下·泰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山中

    【宋】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注:①结茅:指建造简陋的房屋。

    1. (1) 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2. (2) 请简要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 7. (2017八下·江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1. (1) 诗歌一,二句从哪两个感官角度描绘了暮春之景,有何作用?

    2. (2) 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但本诗三、四句的两个“江”字和两个“归”字却用的恰到好处,为什么?

  •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 (1) 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虚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2. (2) 你从本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2016九上·陇西期末)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1) 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 (2)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3. (3) 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4. (4)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 10.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1) 请你分别写出这首词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2. (2)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3) 请你仔细品味上阕,分析作者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并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

  • 11. 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完成后面小题。

                秋词                                   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寞,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 《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

    2. (2) 《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 (3) 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 12. 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1) 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

    2. (2)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 13. (2012·泰州)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问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 (1) 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特点。

    2. (2) “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

    3. (3)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 14. (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送郎四补阙东归                 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

    唐·钱起                           唐 •郎士元

    无事共干世,多时废隐沦。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相看恋簪组 , 不觉老风尘。           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劝酒怜今别,伤心倍去春。            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

    徒言树萱草,何处慰离人。            陶令门前菊,馀花可赠君。

    【注】这两首诗是二人为对方送别时所作。①郎四,即第二首作者郎士元,字君胄,唐代诗人。补阙,官名。②钱起,即钱大,钱徽之父,字仲文,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进士。与郎士元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之说。③簪组,借指官宦生涯。④盩厔(zhōu zhì)县,县名。郑礒(yǐ),人名。

    1. (1) 以内容分,这两首诗属于送别诗。钱诗中的字和郎诗中的字有异曲同工之意,都写出了诗人送友人离去时的无奈、不舍之情。

    2. (2) 郎诗颈联“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对仗工整,被高仲武评价为“可以齐衡古人,掩映时辈”。试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 15. (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骆谷晚望

    韩综③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②“历乱”:花开极茂盛。③韩综:韩综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此为失官还乡时所作。

    1. (1) 《春思》的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 , 《骆谷晚望》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

    2. (2) 两首诗都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请作分析。

  • 16. (2017·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永同心兰四绝句(选一)

    清   钱谦益

    并头容易关心难,香草真当目以兰。

    不似西陵凡草木,漫将啼眼引狼看。

    注:①西陵指今杭州孤山一带,“西陵凡草木”喻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

    1. (1) 诗题为“永同心兰”,实际是咏“香草,这是诗人心中的“兰”,全诗是如何刻画“香草”这一意象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2) 请简要解析首句的含义。

  • 17. (2017八上·简阳期中)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解】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1. (1) 此诗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18. (2017七上·无锡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桥

    落花如雪马蹄香,几树黄鹂欲断肠。

    行到小桥春影碧,一沟晴水浸垂杨。

    1. (1) “落花如雪马蹄香”描写出落花怎样的特点?
    2. (2)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差 别

    雷抒雁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选自《中国现代诗歌选》)

    1. (1) “飞”是鸟儿的向往的事情,为什么“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要“歇一歇”“翅膀”;而“学飞的鸟”却又“想离开树枝”,要“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2. (2) 这首诗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从结构上看,前后两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2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星:比喻灯。②凤箫:箫的美称。③玉壶:比喻月亮。④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⑤蛾儿、雪柳、黄金缕:均是女人的装饰。⑥暗香:指美人。⑦他:即她。

    1. (1) “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岑参的“”的诗句。
    2. (2) 翻译下面句子。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 (3)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词的大意。
    4. (4) 给下面词句标示停顿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21. (2017七下·微山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 (1) 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 (2) 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 22. (2017·娄底)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1)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齐地方/千里 B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 吾与徐公/孰美 D . 盖/石性坚重
    2. (2)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视之(仔细) B . 臣之妻臣(偏爱) C . 皆以美徐公(在) D . 物喜(因为)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 . 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 . 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 . 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4. (4)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 (5) 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

  • 23. (2017·益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且不辱使命》)

    1. (1)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 . 今齐地/方千里 C . 与臣而/将四矣 D . 此/庸夫之怒也
    2. (2) 下列划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之妻臣(偏爱) B . 能面寡人之过者(讽刺) C . 臣未闻也(曾经) D . 今日也。(这样)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 . 【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 . 【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 . 【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 24. (2017七上·灌南期末) 阅读蒲松龄的《狼》,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1) 解释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野有麦场   屠自后断其

      刀劈狼首   盖以诱

    2. (2) 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限一处。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 (4) 从屠户与狼的较量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 25. (2016七上·莆田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 (1) 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目似             ②一狼其中

      ③将其喉           ④伪睡以俟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刀劈狼首/乃伪睡 B . , 目似瞑/犬阻 , 不使前也 C . 狼亦黠矣,顷刻两毙/乃杀取其革。 D . 竟忘为狼/及家穿井
    3.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 (4)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 26. (2017九上·库伦旗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 ,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 , 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 , 知而必谏也。”(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鉴:镜子。②亡:通“无”,丢失,没有。③比:最近,近来。④藁:通“稿”。  ⑤止:通“只”。⑥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一种长板,用象牙或竹、木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恢弘志士之气

      ②以陛下平明之理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④可衣冠

    2. (2) 翻译句子。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 (3) 【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的第三条建议是“”。

      【乙】文中魏征在遗书中给唐太宗所提的 意思相近的建议是“”。(用原文回答)

    4. (4) 从选文中看,你觉得诸葛亮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点?
  • 27. (2016七上·陇西期末)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1) 用“/”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 只划一处  )

      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

      ②屠自后断其

      野有麦场

      ④一狼其中

    3. (3) 翻译下面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 (4) 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 .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 .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5. (5)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读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28. (2017八上·临泽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隆中对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因人曰            屏

      ②欲大义于天下      信

      ③此天所以资将军    殆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4. (4) 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曹操和孙权在当时具有怎样的优势?
    5. (5) 诸葛亮认为刘备成就霸业具有哪些条件?试作具体说明。
  • 29. (2017九上·岳池期末)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④。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

        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

    ④吴会:吴国

    1. (1)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备 得 用 与 武 帝 交 战 大 破 其 军 乘 胜 克 捷。

    2. (2) 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

      ①此天所以资将军

      ②此用武之

      ③乃奇策

      ④江南

    3. (3)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则名微众寡               其主不能守 B . 此用武国                 又睹亮奇雅,甚敬重 C . 屏人曰:“汉室倾颓…”   高祖之以成帝业 D . 信义著四海                出没鲸波万仞中
    4. (4)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②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5. (5)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Ⅰ甲文中,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举两例说明。

      Ⅱ从【乙】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 30.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牺牲玉帛,弗敢

      ②公将

      ③虽千里不敢

      ④今日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
      A .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小信未孚,神弗福 B . 以君为长 , 故不错意也     肉食鄙,未能远谋 C . 衣食所 , 弗敢专也         能辨我是雄雌 D . 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 (4)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表格。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唐雎

  • 31.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①赖:依仗,依靠。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⑥所以:……的原因。

    1. (1)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②臣未闻也

      祲降于天

      ④长跪而之曰

    2. (2) 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吾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士故归之 B . 受地于先王守之                 学而不思则罔 C . 聂政刺韩傀也                   夫鸡鸣狗盗出其门 D . 安陵君许寡人                   鸣之而不能通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 (4) 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5. (5) 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 32. (2017九上·云南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

        ①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生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由是先生遂诸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清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三臣于草庐之中     ②将军宜枉驾之    ③拔剑四心茫然 B . ①高可二黍           ②时人莫之 C . ①遂先帝以驱驰       ②安陵君其寡人 D . ①先帝不臣卑鄙       ②悉咨之          ③此先汉所兴隆也
    2. (2) 下列句子划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何陋有?       ②马千里者 B . ①孤有孔明          ②专诸刺王僚 C . ①莲出淤泥而不染     ②辍耕垄上,长恨久 D . ①久 , 目似瞑。       ②时人莫许也
    3. (3) 下列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作者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广开言路;②赏罚分明;③亲贤远佞 B . 甲文。第③④段分别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军政上的安排,而且高度评价郭攸之等及将军向宠,目的在于分别为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作铺垫。 C . 甲文第⑤段我们可以列举中国历史上的“贞良死节之臣”,像岳飞、文天祥等。 D . 先帝叹息痛恨“桓、灵“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贤臣、远小人。
    4. (4) 分别写出文中“卑鄙”、“猖獗”两词的古今义。

      ①卑鄙:古义:;今义:

      ②猖獗:古义:;今义:

    5. (5) 甲文⑥段、乙文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甲文⑥大意

      乙文大意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6. (6)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33. (2017九上·江门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故不为苟也/所识穷乏者我与 B . 则生而有不用也/斯陋室 C . 如使人之所欲莫于生/急湍 D . 有所不辟也/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 (3) 文章第二段在列举了路人和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后,还列举了什么事例?有什么作用?
  • 34. (2017九上·孝感月考)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小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①。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②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之事。

    ②议者:指对诸葛亮决议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1. (1) 选出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 . 兴复汉室,还旧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B . 此进趋时也               以伤先帝 C .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 . 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三臣于草庐之中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3. (3) 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 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北伐中原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 . 甲文叙述了先帝托孤和“受命以来”所做工作,“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是受托后的心情,他担心不能“攘除奸凶”会使自己的英名受损。 C . 乙文中“先帝之遗愿”是指甲文中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甲乙两文都写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因为平定南蛮后可以安心出兵北伐。 D . 甲乙两文语言上多用四字短语,音节铿锵,酣畅平易,说理透彻,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尤其是甲文所写战略目标,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
    4. (4) 纵观甲乙两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北伐的三个理由。
  • 35. (2017九上·常德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1) 解释下面句中词。

      沿溯阻绝。    沿:

      多趣味。    良:

      ③直视无。    碍:

      ④窥谷忘。    反: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 (3)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 .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 (4) 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 36. (2017八上·黄冈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 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 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              惠:

      ③帝其诚              感:

      明年                越: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已也/真无马邪 B . 山不加增/水落石出者 C . 告富者/先帝不臣卑鄙 D . 吾欲南诲/辍耕垄上
    3.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 (4)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 37. (2017九上·乌鲁木齐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属予作文记之       令辱之,激怒其众 B . 怀乡             险而民附 C . 至若春和明         四时之不同 D . 斯人,吾谁与归     土膏
    2. (2)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 (3) 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 38. (2017七上·天宁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行甚远         ②并驱如故

      ③受其           ④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⑥将

      ⑦乃伪睡以       ⑧将其喉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3. (3)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 39. (2017八上·肇庆月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①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②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峨峨:高耸的样子。②洋洋:宽广的样子。③操:琴曲。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在高山/便扶向路,处处 B . 钟子期必之/家贫不能常 C . 逢暴雨/之为众人 D . 钟子期辄其趣/而乐亦无
    2. (2) 请你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善 哉 善 哉 子 之 听 夫 志 想 象 犹 吾 心 也 吾 于 何 逃 声 哉?

    3. (3)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 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夫君子之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3. (3) 本文作者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4. (4) 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 41.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 (1) 解释划线的实词。

      ①略无

      ②属凄异

      ③二人对

      ④越钱塘,长江

    2. (2) 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王命急宣     异二者之为 B . 渔者歌曰     温而知新 C .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能察,必以情 D . 乙翁欲扶     送杜少府任蜀州
    3. (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5. (5) ①《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42.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 (1)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石垦壤       头曰:“晚生知罪矣。” B . 九十       焉置土石 C . 跳往助       旁睨而揶揄 D . 杂然相       陷入尺
    2. (2)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 . 一反焉(始:开始) C . 观者如(堵:墙) D . 老人鼓腹之(纵:放开)
    3. (3) 下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 . 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 . 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 . 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 43. (2017九上·莱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 , 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之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周语上》)

    【注】①卫巫:卫国的巫者。②弭谤:消除指责。③壅:堵塞。④宣:宣泄,引导。⑤原:宽广的平地。⑥隰:低湿的地方。⑦衍:高处肥沃的地方。⑧沃:低处肥沃的地方。⑨与:赞同。

    1. (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寡人之耳者     闻:

      ②民不堪矣       命:

      ③乃王于彘       流:

      ④王之甚矣       蔽: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 (3) 【甲】文中邹忌为什么讽齐威王?【乙】文中召公为什么谏厉王?这一讽一谏有何相同之处?
    4. (4) 【甲】文中齐威王怎样对待邹忌的讽谏?取得了哪些效果?
    5. (5) 齐威王有邹忌,周厉王有召公,邹忌和召公都是忠心辅政的大臣,然而仅为诸侯国的齐国能“所谓战胜于朝廷”,贵为天子的周厉王却落得个被人民驱逐的下场。请结合两段文字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
  • 44. (2017九上·临沭期中)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谓为信然               ②此人可见,不可屈致也:

      ③患在人主不交也:       ④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绝也: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②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3.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亮友善      君俱来 B . 凡三往,见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 . 有意称明德者                          真不知马也 D . 皆待贤人成名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4. (4) 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
    5. (5) 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
  • 45. (2017八上·三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水尤清                    冽:寒冷 B . 悄怆幽                    邃:深 C . 西南域                    绝:阻断,与世隔绝 D . 时人之                    义:正义
    2. (2) 下面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卷石底出                       请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B . 游者相乐                     未复有能其奇者 C . 记之而去                       出私钱赎之 D . 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京师         尝射家圃
    3. (3)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吾与刘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4. (4) 从甲文中,你感受到柳宗元怎样的情感?从乙文中,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 46. (2017八上·临沭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注释】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 (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互相轩邈         ②窥谷忘

      ③蝉吟鹤         ④徒语哉: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经纶世务           未复有能与奇 B . 百叫无绝         日中不至,是无信 C . 朱元思书           借旁近 D . 春冬时             山川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4. (4)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5. (5) 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7. (2017九上·盐都期中)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本文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后。掇:(duō)拾取,采取。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游人而禽鸟乐也        ②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④遂书以其亭

    2. (2) 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三处)

      掇 幽 芳 荫 乔 木 风 霜 冰 雪 刻 露 清 秀

    3. (3) 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划线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A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 .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C .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D . 乐其地僻而事简
    4. (4) 翻译句子。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5. (5) 乙文中,欧阳修为何取名“丰乐亭”?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 48. (2017九上·龙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节选)

        【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资治通鉴》节选)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亮乃懿巾帼妇人之服     ④能制吾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B . 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C . 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D . 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亮数挑战,懿不出。

    4. (4) 【甲】【乙】两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诸葛亮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 49. (2017九上·濮阳期中)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zhèn)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通“猝”,突然。郎中:宫廷的侍卫。

    1.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错意也    广数言欲亡 B .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    京中有口技者 C . 安陵君其寡人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D . 千里不敢易也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2. (2) 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 (3) 请用“/”给语段(二)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4. (4) 下列对两个语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语段(一)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 . 语段(二)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 . 语段(二)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 . 两个语段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语段(二)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 50. (2017七上·乐清期中)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乙】

        天津弋人(捕鸟人)得一鸿(雁)。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1. (1) 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①“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

      ②“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

    2. (2)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①其一犬坐于前(断1处)

      ②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锭(断2处)

    3. (3)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
    4. (4) 你如何看待雄雁救妻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