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教学质量试卷

更新时间:2017-12-25 浏览次数:272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每组词语划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实/青    奢/风一时     声细语/然泪下 B . 化/雕    躬/笑容可     风流傥/丝之路 C . 色/逐    推/杵成针     烟熏火/星火 D . 野/粗    悍/肥体壮     躇满志/就辉煌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宽恕   相得益章   剽悍   洗耳恭听 B . 愕然   无可质疑   寒噤   暗然失色 C . 烦燥   肃然起敬   愧怍   慷概淋漓 D . 祷告   迫不及待   臃肿   一拍即合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是班长,有工作经验,也非常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担任这项工作是相宜的。 B . 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县城,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了一夜。 C . 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 , 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D . “工匠精神”要求我们,把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之间的对战赚足了眼球,连胜三局,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 2017年“跑游山东”半程马拉松系列赛第三站在山东蒙阴岱崮地貌旅游区召开。
  •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书法家张旭的话。 B . 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C .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 . 他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团结同学,不尊重老师等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二、<b >名著导读</b>
  • 6. 文学常识、名著阅读填空。
    1. (1) 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的名著是《》,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荣辱感。做一个“、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2. (2) 从《水浒传》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写出下联。

      上联:孙行者智调芭蕉扇

      下联:

三、<b >默写</b>
  •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 (2) 更深月色半人家,。(刘方平《月夜》)
    3. (3)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4. (4)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5. (5)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6. (6) 陈涉太息曰:“嗟乎!!”(司马迁《陈涉世家》)
四、<b >综合性学习</b>
  • 8.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1. (1) 你在某家网店买了一件衣服,穿着肥大,想要调换,该怎样和店主小美协商呢?
    2. (2) 小明很喜欢你买的这件衣服,也想买一件。你打算怎样向他介绍这家网店?
五、<b >语言表达</b>
  • 9.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初中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里面有多姿多彩的形象。朔方的雪像雨的精魂,奏唱出热烈的赞歌;勇敢的海燕像预言家,昭示着光明的未来;

六、<b >诗歌鉴赏</b>
  • 10. 阅读李清照《醉花阴》一词,完成小题。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何种感情?

七、<b >文言文阅读</b>
  • 1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谓为信然               ②此人可见,不可屈致也:

      ③患在人主不交也:       ④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绝也: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②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3.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亮友善      君俱来 B . 凡三往,见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 . 有意称明德者                          真不知马也 D . 皆待贤人成名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4. (4) 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
    5. (5) 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
八、<b >现代文阅读</b>
  •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1. (1) 下面句中划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2. (2) 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3. (3)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B . 全文结构可以这样划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C . 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 第③段“说话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对“够”的把握是困难的,很难有个量化。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1. (1) 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 (2) 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 (3) 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4) 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九、<b >命题作文</b>
  • 14. 精彩的瞬间、美好的永恒。点亮了我们生命的星空。还记得吗?那无数次的遇见:曾经见过的那个人、那道景、那本书、那句话……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