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轮复习: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 考...

更新时间:2023-11-01 浏览次数:10 类型:一轮复习
一、默写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诗经》当中两种不同体例诗歌的风格特点,即“”来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离骚》兼而有之。
    2. (2) 今夏八月,第19届亚运会举办地——杭州,钱江潮格外汹涌、广袤,似向全世界展示杭州的繁盛。这江潮让人想起了宋代柳永在《望海潮》中说的“”。
    3. (3) 古人写声,常不直言其妙,而是间接、侧面地加以表现,请说出以衬托或烘托手法表现声音之妙的两句诗“”。
  • 2. (2023高三上·牡丹江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师长自居,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打消弟子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畅快地各言己志的两句是:“。”
    2. (2) 《韩非子》中说“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指出要赏罚分明。魏征在《谏大宗十思疏》中也说“”,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赏罚。
    3. (3) 杜甫的《客至》中,从“”两句中能够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 3.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晋王于燕王有恩,与契丹有约,但是他们后来“”,所以庄宗之父在临终时给予庄宗信物,并加以嘱托“”。
    2. (2) 《滕王阁序》的“ ,”句子中,王勃运用梁园雅集以及渊明诗酒的典故,表现当日滕王阁宴饮的盛况。
    3. (3) “礼乐”浸染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而演奏的乐器以其富有特色的发声特征使美妙的旋律深入人心,因此直接描写乐器演奏的诗句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例如“ ”。
  •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密在《陈情表》中表明自己无论生死都要报答皇帝之恩的句子是“”。
    2. (2)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用“”点明老妪对自己家中的巨大贡献,“”点明是作者母亲对老妪十分关照。
    3. (3)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4. (4)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种树经验,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这个比喻揭示了种树与育人相似,既要精心呵护,又要及时放

      手,对育人颇有启发意义。 

  • 5. (2023高三上·金华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向南夺取了百越的土地,百越的君王最终只能“”。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3. (3) 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一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 ”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 6. (2023高三上·合肥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诸葛亮的事迹常常成为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杜甫《蜀相》中有“,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书愤》中有“,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
    2. (2)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两句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总结。
    3. (3) 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语》中孔子的择师标准和《师说》中韩愈的择师标准分别是“”和“”。
  • 7. (2023高三上·绍兴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1)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语〉十二章》中表述为:“。”
    2. (2) 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3. (3) 秦统治者对珍宝搜刮净尽却糟蹋浪费的行为,杜牧在《阿房宫赋》 中通过“ ”两句进行了质问。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清照词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晏殊诗曰:“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借由鱼雁传书致意,自古已然。《春江花月夜》中运用这两个典故的诗句是:“ 。”
    2. (2) 《六国论》中,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而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3. (3) 春兰秋桂,馨香袭人。“桂”这一意象常见于古典诗文中,如“”。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就是用星宿的触手可及来强调蜀道之高险。
    2. (2)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通过行走和所见交代醉翁亭的位置及外形的句子是“。”
    3. (3)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烘托思念之情。如“”两句。
  • 10.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这和《离骚》中的“”一样,都写出了屈原对楚怀王昏聩荒唐的怨恨之情。
    2. (2) 《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经师”,而“人师”的职责是“”。
    3. (3) 诸葛亮《出师表》开篇即情真意切地追思先帝功业,表末“”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刘禅广开言路。
    4. (4) 文人诗文中多用“猿”这一意象,郦道元《三峡》的渔歌“”就以此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
  • 11. (2023高三上·南京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两句将当时边境上急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2. (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写道,词人在人群之中苦苦寻找她的身影,最后回首才发现那人却在:“。”
    3. (3)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明朝正德年间宦官的鄙视和愤慨。“”一句比喻宦官地位低下但仗势欺人,“”一句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搜刮得倾家荡产。
    4. (4)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不言己思家乡友朋,主客移位,从对面落笔,衬托自己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5. (5) 在《报任安书(节选)》中,“”一句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体现了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表现出来的坚韧精神。
    6. (6) 清代陈廷焯评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结二语”指的是“”。
  • 12. (2023高三上·杭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园田居(其一)》中一句“ ”及《归去来兮辞》中一句“.”均 使用“鸟”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回归田园的渴望。
    2.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 “.”。
    3. (3) 白居易《长恨歌》“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中“蓬莱”是古代传说中东海三座 仙山之一,另一座“瀛洲”也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13. (2023高三上·杭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习近平总书记曾借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话“”对青年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嘱咐青年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
    2. (2)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是“。”
    3. (3) 高适《燕歌行·并序》“”两句中,战士的流血牺牲和主将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
  • 14. (2023高三上·项城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 (2)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 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 征利” 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4. (4) 《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5. (5)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11 个字。
  • 15. (2022高三上·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 (2) 《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3. (3) 庄子《逍遥游》指出,“”,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1)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 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2. (2) 韩愈在《师说》 中指出老师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是“  ”,而韩愈 所谈论的老师是“ ”。
    3. (3)  以典入诗词,别有意趣。正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 中化用陆机诗句劝慰自己不应感叹被 京城风气所染的句子“ ”,亦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化用岑参诗句展 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画面的“  ”。
  • 17. (2023·苏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胜起义得到天下强烈呼应的二句是“  ,” 
    2. (2)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3. (3) 兰,"花中四君子"之一,历来深受诗人们的喜爱,因此频频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比如“
  •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说虽然官场惊险、世态炎凉,但我依然心胸开阔,超然物外。
    2. (2) 《归园田居》中“”两句用动物的啼叫表现乡村生活的闲适宁静。
    3. (3) 《离骚》中“”两句用榫头和榫眼不能相合来比喻自己无法和奸邪小人和谐共处。
  •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节选)》中,表明诗人当仁不让,自荐充当楚国政治上的引路人的句子是:“!”  
    2. (2)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两句,突出了项脊轩“庭阶寂寂”的环境特点。 
    3. (3) “空”虽表示无,但在诗歌中别有意味,尤其在景物描写中时常出现。例如“”。 
  • 20. (2023高三上·汉中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而在《赤壁赋》中作者则用“”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 
    2. (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3. (3) 我国古诗词中,常借用“松"这个意象来吟咏性情,如“”。 
  • 21. (2022高三上·合肥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告诉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两句是“”。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草率行事,最终却“”。
  • 22. (2023高三上·文峰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离骚(节选)》中,可以证明“既因为屈原佩戴香蕙而遭贬黜,又因为他采集白芷而给他加上罪名”的句子是“”。
    2. (2)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通过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来侧面衬托蜀道难的句子是“”。
    3. (3) 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两句,诗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的痛恨之情。
  • 23. (2023高三上·枣庄开学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是诗人从梦中惊醒后看到眼前只有枕席而产生的关于人世间的联想。
    2. (2) 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两句,与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如出一辙。
    3. (3) 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如果一味赂秦求保,就会陷入“”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难免灭亡。
  • 24. (2023·重庆市)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援引盘庚迁都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他认为“”,是因为盘庚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
    2. (2)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王实甫《长亭送别》中“”两句意境迥异,但其中的“染”字都很传神。
    3. (3) 碣石,山名,古代诗词之中不乏它的影踪,除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外,写到“碣石”的诗词还有“”等。
  • 25. (2022高三上·凯里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一起嬉戏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相仿的一句是“
    2. (2) 杜甫《登高》中视野由高到低,描写诗人所见之景,渲染清冷萧瑟秋景的一句是
    3. (3) 李煜《相见欢》中“”两句,以丝线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难解。
  • 26. (2022高三上·城区模拟)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2. (2) 《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
    3.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苏轼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执乎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是“”。
  • 27. (2022高三上·嘉兴期中)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2. (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3) 《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的句子是:
  • 28. (2022高三上·遂宁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2. (2)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勾画出曹操大战前雄心勃勃的形象。
    3. (3) 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两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 29. (2022高三上·乳山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设喻,引出“”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2. (2) 《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3. (3) 直接写“明月”的古诗名句举不胜举,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30. (2022高三上·沈丘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而又细腻,其中“”和“”这两个动作,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牵挂和勉励之情。
    2. (2) 古人迎客热情,待客周到。杜甫《客至》中体现热情迎客的句子是:“。”
    3. (3) 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出现骏马的形象,如“。”
  • 31. (2022高三上·洛阳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屈原《离骚》中“”两句,诗人用菱叶、荷花裁剪缝制衣服,表明了高洁的品行。
    2. (2) 杜甫《春望》中“”两句,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他因国破离乱而忧愁,头发稀少,日益衰老。
    3. (3) 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以昆虫和粟米设喻来展现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