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

更新时间:2023-09-20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张彦远收集整理晚唐之前的画论史传,别出机杼,分章别类,考察绘画相关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绘画史写作立下规范。《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前三卷为品学专论文章,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张彦远)高祖以下入则为相,出则历典名郡,搜藏历代书画极富,因战乱丧失殆尽。至彦远时,虽所余无几,但因其精于鉴赏,烂熟历代文献典故,故能成此规模空前、亦史亦论的画学专著。”正因为张彦远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促成了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

    到目前为止,《历代名画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理校注和绘画思想研究上,大都未涉及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代名画记》的文学价值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卷十的画家小传中,许多画家兼及诗人的身份。尽管唐之前画家小传多采自前人所著画传史书,但唐代画家小传多出张彦远自己之手,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裨益,有些文本和逸事甚至仅存于《历代名画记》中。且由于张彦远出自“三相张家”,门第崇高,见闻既广,又熟诗文,众多文学史料赖其保存。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画家小传有助于唐代绘画诗人生平的考订,载录的诗文有助于文学史料的保存,更可以通过画家小传的记载考察唐代绘画、文人和唐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和《论顾陆张吴用笔》多有论及张彦远的绘画思想。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这既是对六朝画论的总结,又与唐代文论中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二者体现着共同的审美品格。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和“画尽愈在”这两个命题,注重绘画的“意”的阐述,这与中晚唐诗歌的意境理论有相通之处。可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理论不仅在画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还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十分值得挖掘。第三,《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山水树石》专章记录了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在画家小传中载录了众多山水画家的史料,呈现出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详尽资料。山水诗与山水画同时产生于晋宋之际,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会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故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考察山水诗画的关系。《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毕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王维山水诗和山水画二者关系而来,欲考察这个概念亦必须回到唐代的山水诗画这个环境中。《历代名画记》保存的山水画的史料为重新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供了坚实的论证材料。

    (摘编自蒋金珅《<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成书于九世纪中期的《历代名画记》,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内容丰富,具有典范式的意义。 B . 张彦远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他的先祖收藏书画颇丰,而他自己博学多识,谙熟文献典故。 C . 张彦远注重“骨气”的绘画理论,完全继承了谢赫“六法”思想,又与唐代文论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 D . 《论画山水树石》以及画家小传中载录的山水画家的史料,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资料。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点明《历代名画记》一书在绘画学专著史上的重要价值,概述了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 B . 文章引用了“意存笔先”和“画尽愈在”,意在证明唐代绘画重视“意”,与诗歌的意境理论相通。 C . 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可以帮助后世学者研究山水诗与山水画之间的内在联系。 D . 文章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代名画记》的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了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交往密切。 B . 通过《历代名画记》的画家小传,我们可以考订唐代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唐代绘画、文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C . 依据《历代名画记》记载的唐代山水画史料,作者否定了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著名观点。 D . 《历代名画记》影响深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绘画思想,还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07年1月,“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五周年之际,本报专访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介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五年取得的多项重要成果。

    记者:“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摸清我国的“古籍家底”,普查我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熊远明: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已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约3000万册件。普查成果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向全社会发布,实现全时全域共享。在普查过程中,《永乐大典》“湖”字册、三件重量级唐代早期印刷品、《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等珍贵典籍如沧海遗珠被陆续发现,受到社会各界瞩目。同时,海外古籍调查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日本永青文库36种4000余册汉籍实现实体回归,海外藏《永乐大典》、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汉籍、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等一批流散海外的珍贵古籍通过数字化形式得以回归。

    记者:据了解,古籍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十五年来,取得了哪些重要的修复成果?

    熊远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修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完成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迪庆州图书馆藏“纳格拉洞藏经”、山西宋辽金元珍贵古籍等一批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古籍修复成为一场场非遗传习和科研探索的结合,进入传承、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等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古籍既要“藏”也要“用”,数字化是否是解决“用”的有效途径?

    熊远明:古籍数字化开放共享能够有效缓解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如今,各地读者可随时随地访问指尖上的图书馆,品读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依托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集中力量开展馆藏善本缩微胶片、普通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数字化项目,同时积极与国内外古籍收藏机构合作,通过征集、受赠等方式,一大批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现累计总量10万部(件)。

    记者:当下,我国古籍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接下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哪些工作重点?

    熊远明:新时代古籍工作必须要着力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我们将依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全国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大力倡导古籍阅读,积极推进经典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继续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等重大项目,深入挖掘古籍资源的当代价值,不断推出适合当代大众阅读的古籍精选精注精评精译作品。同时,主动适应社会信息环境和公众阅读学习方式的变化,积极探索多媒体、多渠道、多终端的古籍阅读推广活动,联合打造虚实结合的古籍文化传播共享空间,通过古籍VR资源制作、古籍体验游戏开发、古籍主题影视节目录制、古籍创意产品开发等方式,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摘编自《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2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普查我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的过程中,我国发现了一批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珍贵典籍,意义非凡。 B . 依托于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古籍修复将非遗传习和科研探索结合在一起,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C . “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一大批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藏量丰富,开放共享,社会公众也能阅览古籍资源。 D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积极推进经典古籍文献整理出版,深入挖掘古籍资源的当代价值,大力倡导古籍阅读。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光明日报》记者对话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介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五年取得的丰硕成果。 B . 在本次专访中,记者有相对充分的准备,比较熟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同时提问言简意赅,具有针对性。 C . 在记者问及我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时,熊远明只提到了珍贵典籍的发现和海外古籍的实体回归。 D . 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熊远明表示,新时代古籍工作需要创新推广形式,采用多媒体、多途径的古籍活化方式。
    3. (3)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古籍事业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强盗的苦恼

    [日本]星新一

    黑社会的强盗们聚在一起,商议着下一步的行窃计划。

    “真想痛痛快快地干它一桩震惊社会又成功无疑的大买卖呀!”一个歹徒异想天开地说,谁知这个集团的首领竟接着他的话爽然应允道:“说得对!我也一直这么盘算着,现在想出了些眉目,大伙准备一下吧,我要干活了。”

    这一番话让强盗们吃惊不浅,大家争先恐后地问道:“究竟怎么干呢?”“干咱们这一行的,大家都把行动时间选在夜里,但由于四周太安静,下手时难免惹人注

    目。这次我打算反其道而行之,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地搞它一家伙……”

    “有道理,您到底不愧是咱们的头儿,想出的主意总是高人一招。不过,如何下手呢?”“光天化日之下,持枪闯进银行抢劫!”首领的话恍若呓语,喽啰们不禁大失所望。

    “别开玩笑啦!简直不着边际。照你说的去干,恐怕还没跨进银行的大门,就被抓去蹲牢房了。”

    “蠢货,你们的脑子里怎么总少根筋。好了,听我来说个端详······现在我们编写了一个电视剧脚本,送给银行附近的交通警察,然后大家装扮成电视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到银行去拍摄一个袭击银行的场面,这样银行方面毫无防备,必定给打个措手不及,到时候,大家只管动手抢钱,即使万不得已开了枪,警察也会无动于衷,只当作剧情所需而特意安排的音响效果呢,最后,大家听我的命令,一起撤退……”首领的话音未落,喽啰们早已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只见一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高见,太棒了!妙不可言!”

    “这下可以过大瘾了,伙计们,快着手干起来吧!”强盗们弄来一辆面包车,在车身上写下“电视剧摄制组”的字样,不一会儿,电视摄影机也找来了,自然无需准备胶卷。待脚本印刷完毕,喽啰们将自己精心地装扮起来。有的扮做穷凶极恶的打手,有的扮成维持群众秩序的工作人员,最后一切准备就绪,首领一声令下,这个精心策划的计谋便开始付诸实行。强盗们把车开到银行门口,握着手枪刚刚走出车门,在附近执勤的交通警察果然都围上来询问。一个强盗赶忙给他们送上几份电视剧脚本,并说明缘由,很快,他们就心领神会不再追问了。万事如意!没想到事情一开头便如此顺利,强盗们精神十足,相继冲进银行,大声喝道:“银行的诸君,我们是真正的强盗,赶快把钱交出来!谁敢乱动,马上要他的小命!”

    谁知,计划到此就乱了阵脚,发生了意外。一个门卫突然嬉皮笑脸地凑上前来,打破了这里的紧张气氛。“先生们,我可以帮忙吗?你们来拍电视,我真的一点都不知道。上司真有意思,这种事也不先通知一下,好让职员们准备一下。要知道宣传工作是何等地重要啊,可他们

    另一位青年顾客也挤上前来热心地说道:“我是作家。你们刚才的那句台词不太适合,什么“银行的诸君”,简直像在发表竞选演说。另外,“我们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说法也欠含蓄,一下就把底亮给观众了。脚本是谁写的?下次让我来帮你们的忙。”

    他拿出名片,絮絮叨叨地纠缠不休,强盗们好不容易才摆脱他们来到窗口,银行的女职员们纷纷离座,朝这边拥了过来,“嗳,把我们也拍进镜头吧,我们都是电视迷,挺在行的,不用排练啦!”

    对这乱哄哄的场面,一个强盗不耐烦了,他忍不住扯起嗓子叫起来:“够了!这不是演戏,弟兄们,来真格的!”接着他扣动了扳机,子弹呼啸着飞向天花板,击碎了照明灯。然而此举也并未奏效,一个男孩儿挤过来说:“呵,真够劲!简直跟真的一样。”另一个人接上话又说道:“大概天花板内的电灯里预先装进了火药,然后让它爆炸的吧,要是不知情的人,倒还真给唬住了呢!”这时,这家银行的行长露面了。“喂,先生们。你们能否再加上一个枪击玻璃的镜头!那是防弹用的特殊钢化玻璃,倘从侧面为我们作宣传,将会提高顾客对本行的信赖。”说着,递上一个装有钱的信封。

    “先生,让我们来扮演不屈服于强盗的威胁,饮弹而亡的光荣角色吧,拜托了!”男职员们也围拢过来请求着。

    强盗们无奈,只好百般解释,可此时却没有一个人把他们的话当真。甚至连那个最初帮助维持秩序的交通警察也苦苦哀求道:“让我们来扮演捉拿强盗的警察吧,这样或许能使电视剧表现得更逼真,更扣人心弦。先生,您知道,如果我们还在家乡的父母能在电视荧幕上看到自己的孩子,该有多么高兴啊!”事情闹到如此地步,早已难以收场,强盗首领站出来,愤愤地大声吼道:“大家听着,今天暂停拍摄,回去修订脚本,改日再来重拍!”强盗们狼狈地撤出现场,一个个牢骚满腹。

    “再也想不到会弄出这么个结局来,当今社会准出毛病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无法无天的人!”

    (选自《外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负责维持秩序的交通警察最后哀求强盗扮演警察,是希望能够让父老乡亲在电视上看见自己,满足他的虚荣心。 B . 文章开头交代强盗们的行窃计划,为后文银行中所有人把强盗当成真正的拍电视者这一荒诞情节做了铺垫。 C . 文章用笔精炼,在刻画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寥寥几笔就展现出人物立体鲜明的性格特点,非常具有画面感。 D . 强盗想出一个自以为绝妙的抢劫计划,本应顺利实施,却因群众热衷参与电视剧拍摄而草草收尾,具有荒诞性。
    2. (2) 这篇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 (3) 这篇小说采用“欧·亨利笔法”,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太戊时有桑、楮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于是乃早朝而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命之辱。”君子【注】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君子,文中指的是孔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B . 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C . 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D . 卜者曰/吾闻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王无乃耽于乐乎”与“无与士耽”(《卫风·氓》)两句中的“耽”字含义相同,都指沉溺。 B . “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与“子路死,孔子曰:“噫,天祝予!””(《左传》)两句中的“祝”字含义不同。 C . “于是乃早朝而晏退”中的“晏”字与成语“河清海晏”中的“晏”字含义不同。 D . “拜命之辱”与“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劝谏让他不要沉迷其中,楚庄王表示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 B . 商汤之时,大旱七年,他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等方面进行反思。 C . 武丁看到治国之道遭破坏,就约束自己,追思先王政绩,尊老敬贤,使国家强盛。 D . 孔子否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他看到了宋君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过错。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②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

  • 5. 古代诗歌阅读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注】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待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恨醉迟”写出诗人愁绪之深。 B . 颈联对仗工整,明写季节变化,暗含国破家亡,自己却年老体衰,不能有所作为之意。 C . 尾联以景结情,“白竹篱”为眼前所见之实景,“湖海阔”为内心联想而来的虚景。 D . 本诗感慨悲壮,其中蕴含的深沉的忧国伤己之意,与杜甫《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处。
    2. (2) 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一起嬉戏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相仿的一句是“
    2. (2) 杜甫《登高》中视野由高到低,描写诗人所见之景,渲染清冷萧瑟秋景的一句是
    3. (3) 李煜《相见欢》中“”两句,以丝线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难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I

    古巴物产丰富,自然条件           , 素有“加勒比明珠”的美誉。多元文化交融锻造了古巴民族热情奔放、宁折不弯的品格,也造就了古巴人民坚韧不拔、包容豁达的个性。中国和古巴虽远隔重洋,但友谊              。170多年前首批华工远渡重洋抵达古巴后,一代又一代华人筚路蓝缕,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深深融入这片沃土。建交60年来,中古友谊经受住了各种风浪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    、唇齿相依的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肝胆相照是中古友谊的鲜明底色。长期以来,中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建设发展中互鉴互助。面对疫情的机遇和挑战,中古两国正紧密合作,团结抗疫,使传统友谊           。互利共赢是中古关系的强大动力。“中国品牌”走进古巴千家万户,古巴的糖、雪茄、朗姆酒、海产品等也不断丰富着中国的消费市场。人文交流是拉紧中古人民感情的纽带。古巴累计为中方培养的数千名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已成为中国沟通西语世界的中坚和骨干。近年来随着两国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的不断密切,“学汉语”已成为许多古巴年轻人的时尚。(                  ),携手努力,为两国友好关系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悠悠六十载,真情谱华章。中古两国人民将继续同舟共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B . 真情谱华章,悠悠六十载。中古两国人民将继续同舟共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C . 悠悠六十载,真情谱华章。中古两国人民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同舟共济 D . 真情谱华章,悠悠六十载。中古两国人民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同舟共济
  • 8. 语言文字运用II

    魔性的毽子操动作配上《本草纲目》动感十足的音乐,演艺事业一度不温不火的刘畊宏一跃成为了现象级直播顶流明星。我们具体分析不同的关注点赞,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坚持不懈地跟随主播的脚步;              , 其实并没有当多大一回事。

    这些年来,全民健身始终处于流行之中。然而,           , 不仅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还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再加上近期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线下健身无法正常开展。所以,           , “云健身”成为运动新风向。刘畊宏的健身直播正好满足了广大网友的健身需求。他以丰富的形体语言,有些“话痨”的直播风格,加上妻子在一旁戴着“痛苦面具”的陪练,都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效果,因而广受关注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痛苦面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B . 《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 . 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读书。 D .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今日的中国,高铁大幅缩短时空距离,以节奏快、速度快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快时代”的内涵。因为高铁,人们的回家之路更为便利,追梦之路更加顺畅。

    在“快时代”里当然也有“慢风景”。在中国大山里至今依然开行的“慢火车”,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慢火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逢站必停,不仅联通了城市和乡村,也让大山中的人们实现了走出去、富起来的梦想,搭建起一条脱贫奔小康的共同富裕之路。它以抵达人心的温情,诠释了这个时代别样的情怀。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