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练: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85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3·广东模拟) 1996年后,中俄哈吉塔(2001年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五国首脑会晤取得诸多成果,部分成果如表所示。由此可见,“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时间

    地点

    成果

    1996年4月

    中国上海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997年4月

    俄罗斯莫斯科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1998年7月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发表《阿拉木图声明》,五国愿“扩大和加强多边合作”,“研究确保中亚和整个亚洲大陆安全和扩大合作问题”

    2001年6月

    中国上海

    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A . 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 强化了成员国的同盟关系 C . 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D . 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兴起
  • 2. (2023·山东模拟)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这体现了矿产资源勘探(   )
    A . 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B . 使国家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C . 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D . 促进国民经济的区域平衡
  • 3. (2023·山阳一模) 195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就苏联的宣言发表声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准则”,“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又有着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 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 . 超越意识形态开展外交 C . 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 D . 对国际形势预判较乐观
  • 4. (2023·山阳一模)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对胶鞋、火柴、食用油等工业产品,对烤芋、甘蔗、甜菜等农业产品,对马、牛、骡子、驴、山羊、猪等畜牧业产品的指标都做了详细的量化规定。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
    A . 忽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 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 . 体现了全面细致的特点 D . 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 5. (2022·广东模拟) 总和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和生育率总体居高,其主要原因是(    )

    A . 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B . 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 C . 新婚姻法的颁布提高了妇女地位 D .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劳动力
  • 6. (2022·福州模拟)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材料袭明,新中国建国初期(    )
    A . 合理调整工商业 B . 较为重视工业建设 C . 优先发展轻工业 D . 注重农业经济发展
  • 7. (2022·浙江模拟) 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统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给了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这一活动的实质是(    )
    A .   通过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发展 B . 通过政治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C . 通过经济手段掌握市场领导权 D . 通过政府干预挽救经济危机
  • 8. (2022·浙江模拟) 如图是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图中人物原型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全国劳模梁军。这(    )

    A . 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全国已经普及 B . 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C . 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D .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需要
  • 9. (2022·浙江模拟) 下表所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间

    与新中国建交国家

    1970年之前

    共44个

    1970年

    共49个

    1971年

    共64个

    1972年

    共82个

    A . 国际影响力提高 B . 经济发展迅速 C . 与邻国联系加强 D . 侧重反霸维和
  • 10. (2022·浙江模拟) 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 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 .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 . 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 11. (2022·浙江模拟) 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是(    )
    A . 银元之战 B . 米棉之战 C . 土地改革 D . 抗美援朝战争
  • 12. (2022·遂宁零诊) “一五”计划时期,党中央对厉行节约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文件,要求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深入、全面的节约运动,并正式确立“勤俭建国”的方针。此方针旨在(   )
    A . 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B . 优化调整工业化的结构 C . 缓减工业化资金缺口 D . 加速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 13. (2022·遂宁零诊) 2007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对美、英等国提出的有关缅甸的毒品、人权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代表王光亚表示,缅甸问题本质上是一国内政,缅甸国内局势并未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安理会介入缅甸问题不仅逾越职责,而且无助于问题解决。因此,中国投票反对安理会通过该决议草案。中国此举(   )
    A . 发挥了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B . 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新发展 C . 改变了全球新冷战的态势 D . 维护了缅甸国内局势的稳定
  • 14. (2022·南充模拟) 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的整顿方针是:“针对国营企业提出简化项目,加强管理,克服浪费;改进不合理的制度,适当降低过高的福利待遇。”这一调整(    )
    A .  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 . 基于对经济困难的考量 C . 加强对国营经济的控制 D . 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15. (2022·鹤壁模拟) 195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土产经营问题的指示》指出:“国营贸易在土产经营上今后要做到只经营主要土产,把次要土产经营的品种及数量缩小到最小限度……以便把这一市场逐渐让给私人资本经营。”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 .   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B . 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 致力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D . 鼓励私营经济的独立发展
  • 16. (2022·鹤壁模拟) 1961年,浙江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缩短工业战线,对工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在工业结构上,由“以钢为纲”、着重发展重工业,调整为以发展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这次工业调整的主要意图是(    )
    A .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 B . 减轻市场的供给压力 C . 支援农业并使之恢复和发展 D . 节约经费以发展科技
  • 17. (2022·鹤壁模拟)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缩小社队规模,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项政策在当时(    )
    A .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 .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 . 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 . 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 18. (2022·鹤壁模拟) 1959年7月,上海市市委劳动工资委员会提出整顿劳动组织,除了停止从社会上招收工人以外,在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全市范围内抽调一批熟练工人和技术力量支援外地建设。这一举措(    )
    A .   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合理化 B . 保障了二五计划顺利完成 C . 有助于减少劳动力的浪费 D . 强化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 19. (2022·鹤壁模拟) 如图为《红色钢城百年印记》云展厅展示的人物简介图片。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 .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B .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C .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 . 国民经济恢复成就显著
  • 20. (2022·鹤壁模拟) 某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人均只有三分钱。如果把三分钱分到每个人手中,什么事也干不成,而把全国5~6亿人的三分钱集中起来就能干一些事。该学者意在说明,新中国初期(    )
    A .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机成熟 B .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已初步提上日程 C . 开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当务之急 D . 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具有必要性
  • 21. (2022·鹤壁模拟) 1960年6月,毛泽东指出,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
    A .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 . 工作中心转到城市建设上来 C .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 对“左”倾错误全面反思
  • 22. (2022·杭州一模)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 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B . 以意识形态作为国家关系与前提 C . 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D .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
  • 23. (2022·杭州一模) 下图是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工人新村》,从中可透视出的时代风貌有(    )

    《工人新村》
    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道德风尚
    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人际关系
    ③恢复国民经济、争创文明村镇的喜悦
    ④热爱和平、拥护党的领导的政治氛围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4. (2022·资阳模拟) 195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了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在学术讨论时,发言者不论资历、学识、年龄和辈分,一律平等,始终注重心态平静、以理服人。这次会议(    )
    A . 促成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B . 有利于中国哲学持续发展 C . 彰显了理性研究学术的精神 D . 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25. (2022·安徽模拟)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外交战略:

    1955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63年

    两个中间地带论

    1974年

    “三个世界”划分论

    1978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

    由此可知(   )

    A . 我国积极构建外交话语权 B . 国际局势决定了外交政策 C . 外交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 D . 外交政策服务于经济建设
  • 26. (2023·南海模拟) 1963年10月,刘少奇提出:按行业组织专业公司来管理经济,并把各部、省的厅、局由以前的行政机构改为企业组织。这一措施旨在(   ) 
    A . 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 . 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 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D . 适应现代化工业生产发展要求
  • 27. (2022·巴中零诊) 新中国成立之时,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上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打了一场“经济领域的‘淮海战役'”一“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并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一胜利( )
    A .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 . 打破了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C . 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财经管理体制 D . 提高人民对中共执政能力的信心
  • 28. (2022·广东模拟)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   )
    A . 解决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B . 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 . 改善了中国与美日资本主义关系 D . 有利于巩固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
  • 29. (2022·内江零模) 下表所示,我国云南省农业生产和森林覆盖率情况。这说明云南省 (   )

    人均农业生产总值

    人均粮食生产

    森林覆盖率

    1956年

    100元

    727斤

    50%以上

    1976年

    100元(按不变价格)

    575斤

    24.9%

    A . 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B . 农业管理水平落后 C . 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D . 农业处于全国后列
  • 30. (2022·洛阳模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4年完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采纳;1997年“东盟共识”的发表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   )
    A . 借助于传统的思想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B .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C . 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D . 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23·广东模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给科研发展局局长万尼瓦尔布什,要求他写一篇美国政府在战后采取什么样的科学政策的建议报告,其中讲到:“思维的新边疆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我们能够拿出进行这场战争的魄力和勇气开辟它的话,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充足的就业和更加富足的生活。”1945年7月,布什把《科学:没有止境的边疆》报告呈交给了杜鲁门总统,该报告展现了科学的前景—作为“没有止境的边疆”的科学将会取代美国西部物理上的边疆,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标准和推动社会变化的新动力。“政府应该鼓励开辟新的边疆,这已成为美国政策的一部分。……应该使这些新的边疆变得容易接近且由所有的美国公民来发展它,这是和已经创造出合众国伟大形象的美国传统相一致的”。这样,科学成为美国发展的新边疆,与美国边疆的传统和意义接续,获得了正当的合法性,成为推动美国进步的一个动力,成为美国战后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的和平发展—一个科技遗产的视角》

    材料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了科学普及局,组织和发动科学工作者,利用一切形式,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扫除迷信与愚昧,为人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创造了条件。同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它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参加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与有组织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卓有成效地争取海外的爱国科学家回国。此后,一批新的研究所及图书馆、出版社、中科院东北和西北两分院等机构相继建立。“一五”计划则以苏联提供技术援助的156项工程为重点。

    ——摘编自田公权《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1. (1) 简析美国谋划二战后科学发展的影响。
    2. (2)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事业发展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 32. (2022·遂宁零诊)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准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1956年,顾准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正在中央党校传达。鉴于苏联农业的严重停滞,顾准写下了《学习毛主席关于十大关系报告的体会》一文,对国家在农产品收购中贯彻等价交换的必要性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实际上,这时他已经注意到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遵循价值规律的重要性。他说,为了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可以选择的经济体制,应该由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自发涨落做出决策,即应当让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1957年,顾准完成了长篇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鲜明地阐述了上文中的观点。顾准是中国改革理论发展史中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人。但遗憾的是,他的学术观点在当时被批判,直到后来才为人们理解。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顾准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准经济主张的价值。
  • 33. (2022·资阳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武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49年,她进入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学习。21岁生日时,她写到: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1954年,她进入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但因她想到最艰苦的基层放飞梦想,几经申请,终于在1955年来到条件艰苦的新疆鄯善县,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从1958年起,她和同事走遍了吐鲁番的300多个生产队,最终整理出44个品种,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1973年,她提出加速选育进程,去海南开辟“南繁北育”基地。从此,她像候乌一样,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年复一年进行着繁重的育种研究。1984年,她在24组种子里培育出了又甜又脆的西瓜,定名为“早佳8424”,又将种植技术无偿教授给瓜农。8424西瓜凭借优秀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推动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1995年,吴明珠带领团队选育的甜瓜、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种植。在她50多年的研究中,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她总挂在嘴边的话是:“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摘编自杨维格《甜瓜院士吴明珠:择一业,终一生,成一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吴明珠“早佳8424”西瓜新品种育种成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吴明珠团队所呈现出的精神品质。
  • 34. (2022·巴中零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军队“屯田之法,始于汉代......养兵实塞之要,足国安民之计,莫先于是”。因其寓兵于农,耕战结合,是军队生产自给的一种好方式,所以代代相传至明不改。明太祖崛起田间,深知四民之中农者最苦,因此起兵后一直留意军屯,并取得良好效果。云曰:“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天下既定,在朱元璋精心指导下,在全国推行军屯,洪武年间陆续出台军队屯田的组织形式,屯田与守戍的人力比例、军士屯田顷亩、军屯的科则、后勤保障、奖惩办法等管理办法并从各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明史●兵志》说:“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全国屯田军士达180余万人,军屯数量为90多万顷,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左右。研究者认为,有了大规模屯田,使得明朝维持了数量巨大的军队,避免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为国家国防建设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等

    材料二:“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历史证明了屯垦在维护国家统一上的地位和作用。1952年,为贯彻屯垦戍边的方针,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1954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些退出现役的转业部队集中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建设兵团”。兵团在50多年的发展中,正确处理了“屯垦”和“戍边”的关系,妥善解决了兵团发展的定位问题,屯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到1999年,兵团先后在天山南北建立起14个师(局)、173个农牧团场,5036个工、交、商、建企业和大批科教文卫单位,成为一个拥有200万人口,规划面积近亿亩,耕地面积达1600万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垦区。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明朝军屯的特点并分析成功推行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挥的作用。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军队屯垦的认识。
三、论述题
  • 35. (2023·山东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水彩映万象:一幅水彩画

    体育兴则国运兴。结合所学知识,以“《体育与国运》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