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遂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零诊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01 浏览次数:48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了“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各国变法的推动 B . 宗法制的完善 C . 生产关系的变革 D . 分封制的瓦解
  • 2. 尚书在西汉初年,是九卿少府的属官,“掌通章奏”,“秩六百石”,地位与待遇较低。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正式成立尚书台,将其由事务官变为政务官,承担了原本属于“三公”的许多职能。这一变化(   )
    A . 是宦官干政的源头 B . 改变了中央决策程序 C . 使尚书成为真宰相 D . 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 3. (2022高一上·辽宁月考) 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为白居易参与江南农活时所作,白居易凭借此诗一举中第,然而获得功名的白居易和当时许多出身较为低微的进士一样,不得不主动结交长安名士,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其推荐得以授官。这表明当时(    )
    A . 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B . 重文轻武风气愈发浓厚 C . 官员主导文学创作 D . 社会阶层流动存在障碍
  • 4. 司马光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欧阳修也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同时代的李觏指出:“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买卖,听其自为”。这表明宋代( )
    A . 国家推崇重商主义理念 B . 重农抑商政策趋于瓦解 C . 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D . 传统经济观念受到挑战
  • 5. 明太祖洪武年间政府建立了庞大的官府手工业,所需物资由官府作坊生产;明嘉靖9年(1530年),政府开始采取“官搭民烧”的形式,按件付给民窑成本,同时大量裁剪了官匠和编役工匠的数量,增加雇役工匠。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 .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 重农抑商政策不断松弛 C . 官营手工业不复存在 D . 雇佣劳动关系已经普及 
  • 6. 近代某学者评价王安石变法说,“其改革之总用意,意为富国强兵,以雪契丹之耻”。故不仅其用心不可非,“即其各法,亦多有远见之明,此固非‘不扰民’之哲学所赞许,却暗合近代国家之所以为政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近代的改革应从体制结构入手 B . 王安石变法取得显著成效 C . 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D . 改革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
  • 7. 下表是某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时搜集的部分史料。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内容

    出处

    下走本是寒素,向于工商实业未尝学问,但以中国国势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实业界中,稍尽心力。

    张謇《勉任苏路协理意见》1906年

    北事鱼烂,是穿心大瘫至今而溃,现在惟有自保东南,联络与国,安集反侧,清查土匪,禁市商之把持。

    费念慈(原翰林院编修)《费念慈致盛宣怀函》,1900年6月

    A . 晚清的区域经济差异 B . 东南互保的社会基础 C . 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 D . 士绅阶层的家国情怀
  • 8.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努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理念,或寻求符合唯物史观的所有制历史。如李汉俊借墨子的“兼爱”理念来解释社会主义思想,而胡汉民等人则试图从《孟子》描写的“井田制”找出先于私有制的公有制形态。这反映了当时(   )
    A . 国民党人重视调动民众的革命热情 B . 马克思主义逐渐地成为社会潮流 C .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缺乏有效手段 D . 知识分子注重对传统文化的钻研
  • 9. 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日军“占领”“进入”中国东北的某些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战役”“战斗”“碰撞”“斗争”“冲突”“争吵”“争论”“问题”等词语。《纽约时报》使用的词语(   )
    A . 反映其客观中立的立场 B . 掩盖了日本的侵华行径 C . 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D . 维护了美日间的军事同盟
  • 10. “一五”计划时期,党中央对厉行节约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文件,要求建立和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深入、全面的节约运动,并正式确立“勤俭建国”的方针。此方针旨在(   )
    A . 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B . 优化调整工业化的结构 C . 缓减工业化资金缺口 D . 加速社会主义过渡进程
  • 11. 某学者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经济特区的建立、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形成等都是上、中、下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同时,大量专家、学者在上、中、下层之间传递信息,为中央和地方的决策提供咨询,并参与各层次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 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 B . 改革与开放之间相互促进 C . 改革开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 改革密切了各阶层的关系.
  • 12. 2007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对美、英等国提出的有关缅甸的毒品、人权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代表王光亚表示,缅甸问题本质上是一国内政,缅甸国内局势并未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安理会介入缅甸问题不仅逾越职责,而且无助于问题解决。因此,中国投票反对安理会通过该决议草案。中国此举(   )
    A . 发挥了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B . 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新发展 C . 改变了全球新冷战的态势 D . 维护了缅甸国内局势的稳定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周礼》和《礼记》中已有关于政府对外事务的内容,“译”是政府外事工作的重要部分。汉代设译长主管传译和奉使,还在西域诸国设立译员,使其“佩汉印经”。唐朝大量任用来自西城的粟特人从事外交翻译工作。辽、金、元为保证政令上传下达,设置了专门的官方翻译机构,还为各级官员配备通事、译史,并组织专人将历代史书、四书五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文典籍翻译为少数民族语言。明朝初年,政府开始积极训练本土翻译人才,以蒙古语为培养重点。

    ——摘编自夏登山《对中国古代翻译大潮的重新认识》

    材料二  明末清初翻译的部分东西方论著统计

    类别

    领域

    书名

    译为中文的西文著作

    天文学、数学、工程学

    《测天约说》《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采矿冶金、军事技术

    《坤舆格致》《海外火攻神器图说》等

    物理学、生理学、医学

    《奇器图说》《泰西人身说概》《药露说》等

    哲学、逻辑学

    《名理探》《穷理学》等

    译为西文的中文著作

    儒学

    四书、《诗经》、《易经》、《礼记》等

    哲学、文学

    《老子》杂剧《赵氏孤儿》、小说《玉娇梨》等

    *注:明末耶稣会士到华传教,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次翻译高潮。在宗教著述之外,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一些科学著作和哲学伦理学著作。1613年,大臣李之藻上书,力陈翻译西方历法算法、水利地理、医理等书之必要。1629年,明朝为修订历法设立历局,组织传教士与国内历算专家编译数学和天文书籍。

    ——摘编自《中国翻译史概要》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活动受到了地方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翻译工作者组织相继建立,翻译工作会议频繁召开,翻译实践与研究刊物大量创办。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也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翻译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群众性的学术团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搭建起翻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在翻译学术与理论建设工作中,《中国翻译》《外国语》等一批充分体现学术探索精神的期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关注翻译学建设,支持翻译与翻译研究事业。恢复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翻译的学术队伍发展壮大,在国家的对外交流,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翻译理论的建设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摘编自许钧《探索、建设与发展——新中国翻译研究60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翻译活动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翻译高潮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认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用四个“飞跃”概括了百年的伟大成就。

    时期

    伟大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围绕“飞跃”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州(今浙江宁波)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刻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拒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 (1) 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内容并指出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
  • 16.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广东军政府为消除内部隐患,巩固革命政权,与各种军阀和反革命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于 1926年2月,彻底肃清了盘居在广东境内的各种军阀与反革命武装。同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指出:目前中国革命正处于非常时期,其根本出路“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因此,党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从各方面准备广州政府的北伐”。准备北伐“不仅是在广东做军事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在“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处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以建筑工农革命联合的基础,而达到国民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会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工农运动的领导,并派了许多优秀党员和青年团员到国民革命军中做政治工作,为北伐战争作了群众工作和干部队伍的准备。

    ——摘编自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共中央北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北伐对中国共产党成长的意义。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准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1956年,顾准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正在中央党校传达。鉴于苏联农业的严重停滞,顾准写下了《学习毛主席关于十大关系报告的体会》一文,对国家在农产品收购中贯彻等价交换的必要性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实际上,这时他已经注意到在工农产品的交换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遵循价值规律的重要性。他说,为了提高效率,社会主义可以选择的经济体制,应该由企业根据市场价格的自发涨落做出决策,即应当让市场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1957年,顾准完成了长篇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鲜明地阐述了上文中的观点。顾准是中国改革理论发展史中提出市场取向改革的第一人。但遗憾的是,他的学术观点在当时被批判,直到后来才为人们理解。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顾准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准经济主张的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