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必修(上)历史 第15课 明至清...

更新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吉林模拟) 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传入广西。据《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到康熙39年,玉米种植已遍及辽宁、山西等二十省。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种植(   )
    A . 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 B . 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 .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 . 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了新高度
  • 2. (2021·广东模拟) 清初,广东地区的谷物普遍达到一年三熟的水平,甘薯等高产作物又普遍种植,但广东还是“民富而米少”,结果“所产之米,年岁丰收,亦仅供半年之食”,其他一半或大半“专仰给于广西之米”。这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   )
    A .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 .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C . 农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 D . 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削减
  • 3. (2022高一下·临潼月考) “江浙地区的工商业市镇,在宋代出现71个,明代达到318个,清代(1840年前)增加到487个。”就明清时期而言,与这些市镇相关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 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 . 市镇的经济职能专门化分工明显 C . 位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要冲之地 D . 推动了对外贸易的高度发达繁荣
  • 4. (2022高二下·黑山月考) 宋明理学家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传承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将之延续,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后者(   )
    A .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B .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C .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D .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 5. (2021高二下·乐山开学考) 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下层 文人不仅占据了小说、戏曲作者的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地跻身传统诗文领域。造成这一历史趋势的重要因素是(    )
    A . 上层文人腐化堕落 B . 传统四民社会瓦解 C . 雅俗文学开始分流 D . 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 6. (2022高二下·浙江期中) 《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
    A . 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 . 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C . 官府需求刺激运河修建 D . 长途贩运贸易十分繁荣
  • 7. (2022高二下·鹤岗月考) 明正德时期,徽州出现了外出经商的热潮,弘治以前“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商的丰厚利润也让一些士大夫纷纷出外经商,“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这表明(    )
    A . 封建小农经济解体 B . 商品经济影响观念转变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 经世致用思想逐渐盛行
  • 8. (2021高一下·阆中月考) 下列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现象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俞大娘航船”    ②《清明上河图》
    ③晋商和徽商    ④洛阳等商业都会被称为“五都”

    A . ④③②① B . ④②①③ C . ④③①② D . ④①②③
  • 9. (2021·淮北模拟) 明初崇尚耕读的学者吴与弼教导弟子:“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颐)门下,何从到孟子门下”;清代思想家颜元也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逞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由此可知(    )
    A . 劳动的道德教化价值受到重视 B . 士农界限已被突破 C . 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初步形成 D .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10. (2022高一下·西昌期中) 经济学家以现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对1630至1840年中国GDP进行了估算,并由此得出结论:清代人均收入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康乾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海禁政策达到顶峰 B . 赋税政策发生改变 C . 中原自然灾害频发 D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11. (2022·温州三模) 清初,政府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从中可知(    )

    ①政府实行抑商政策    ②私营纺织业受到限制

    ③土地兼并问题缓解    ④资本主义萌芽夭折、中断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2. (2022高二下·亳州期末) 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 . 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B . 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C . 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13. (2021高二下·吉林开学考) 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集《传习录》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满街皆是圣人”,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庶民还是圣人都有同样的心,但是他们都在私欲前止步,毫不怀疑圣人的权威性。而16世纪后半期的思想家李贽却把圣人的权威看作是问题,论述“夫圣人亦人耳……不能无势力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道古录》),努力把圣人平民化。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 提倡平民的个性解放 B .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 . 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 . 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 14. (2022·合肥模拟) “苏湖熟,天下足”,形容的是江南三角洲南宋以来的粮仓地位。到明清时,江浙地区则需从湖广大量输入稻米。这一变化表明(    )
    A . 江南三角洲农业退化严重 B . 国家政治中心迁移频繁 C . 湖广地区经济水平最发达 D . 经济中心呈现分化趋势
  • 15. (2022高一下·潮南月考) 《明夷待访录·置相》写到“有明之无善治,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下列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明朝的祸乱始于明成祖废丞相设置内阁 B . 宰相、六卿、谏官可以推翻皇帝的政令 C . 宰相是政府实际的首脑,能够统领六部 D . 宰相制度可以制约皇权,减少决策失误
  • 16. (2022高二下·湖北期中) 集镇与城市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 . 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 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 . 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D . 新兴集镇导致原有的集镇衰退
  • 17. (2021高一下·杭州期末) 《明神宗实录》载“吴(苏州)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这反映出明朝后期(   )
    A . 农业发展增加自由劳动力 B . 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 . 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 . 机器生产日益普及
  • 18. (2020高二上·鹤岗期末) 小说发展到明清,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俗文学的鼎盛期。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 . 专制集权的削弱 B . 科学技术的进步 C . 市民阶层的扩大 D . 商业经济的繁荣
  • 19. (2022·肇庆模拟) 晚明思想界由“家孔孟而户程朱"的局面变为“家孔孟而人阳明”的新格局。这一变化表明(   )
    A . 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发生改变 B . 理学失去官方尊崇地位 C . 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的完成 D . 阳明心学的影响力扩大
  • 20. (2020高二上·长春期末) 如图是1660-1840年全国人口数量变化图。对人口数量变化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

    ①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②北方人口持续南迁

    ③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  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1高一上·松原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历史背景。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 22. (2022高一下·榆林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深度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宋代,金、银、铜钱和铁钱是主要货币。铜钱不仅在国内和周边各族之间流通,也在南海诸国流通。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了桑稻争田,由此造成了江南地区粮食供应的紧张。康熙年间,“两浙民稠地窄,产为无多。全赖江楚粮艘”。江南地区所缺米粮的供给主要来自湖广、四川、江西一带。米粮通过长江、运河水系贩销到苏州、杭州,而苏州同时还是浙东乃至福建沿海的粮食转输中心,因此苏州近郊形成了江南地区最大的米粮交易市场——枫桥。这绝非偶然,从江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内容来看,基本上是苏、松、杭等地的丝棉织品输向全国各地,而湖广、江西一带的粮食则源源不断地输入江南,从而形成了区域之间内容广泛的经济交流,江南区域市场因此也被纳入全国市场范围。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商路兴起的经济原因。
  • 23. (2022·桂林模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驿站不同于普通旅舍,它是官办的非营利性单位,对过往官员通常提供无偿服务。驿站所需要的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明朝自正德、嘉靖以后,政治日益腐败,邮驿制度也产生许多弊端。各地官员利用邮驿,大肆挥霍。正德年间,发生了多起太监到各地驿站勒索驿银、捆打驿官的事件。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推行邮驿改革。他从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指驾乘驿马疾行)入手,提出了对官员使用邮驿的六条限制。规定任何官员不得侵扰邮驿;过往驿站的官员只许按国家规定的级别供应食宿,不许越格提出要求;除邮驿供应外,任何官员不许派普通民户服役;还规定政府官员凡非公务,而只是到、离任或请事假等旅途费用,一律不得由驿站负担,不得动用驿递的交通工具等。张居正治家甚严,其子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其父办生日庆典,他都不允许动用官驿。对违反条例的官员,则依规惩处,甘肃巡抚之子擅自驰驿,被革去官荫,朝野震动。由此,改革取得了积极效果,“小民欢呼歌诵”。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邮驿制度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推行邮驿制度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 24. (2022高二下·汕头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起,尤其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这个市场又同南海诸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全国与苏南地区重要的商路示意图:

    ——摘编自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至清末,上海与全国各主要口岸间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外贸转运网络。……这些主要口岸每年平均占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的95%以上。九江的绿茶,汉口的茶叶、牛皮、猪鬃、芝麻,宁波的湖丝、茶叶、棉麻,芜湖的蚕丝等大宗土货都运往上海出口。对上海来说,有些口岸只是其外贸转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些口岸来说,依赖上海外贸转运的程度非常高。

    ——摘编自唐巧天《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至明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上海贸易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 25. (2022高一下·汕头期中) 我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水稻的传播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距今七千年前,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发达的稻作文化。黄河流域先秦时代比今天温暖,宜种稻的土地较多。《史记·夏本记》《豳风·七月》《小雅·甫田》《白华》《周颂·丰年》等都有多地种植水稻的记载。先秦时代北方产稻地区比现在更广,但种植面积却不大,在黄河流域的作物构成中,稻比不上栗的地位。稻和梁都是珍贵的食品,稻大多是用来酿酒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漸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材料三: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1. (1)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稻作文化的特点,并简析隋唐到宋代江南稻米广为种植的原因。
    2. (2)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稻米之路"形成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