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松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2-01-15 浏览次数:4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 1. 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 2. (2016高二下·大庆期中)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 . 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 .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 .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 .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 3. (2020高一上·南京期中) “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 . 建立县制 B . 什伍连坐 C . 奖励耕织 D . 焚烧诗书
  • 4. 《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   )
    A . 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B . 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创造和省制的开端 C . 以血缘关系作为划分的依据 D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5.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汉代儒学(   )
    A .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 . 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 . 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 . 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 6.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7.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 .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 孙权称帝,国号吴
  • 8.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 9.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 . 实现了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 . 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 . 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 . 促成了国家统一
  • 10.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 . 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 有利于选贤与能,保证政治清明 D . 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 11. 唐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 .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 B .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 C . 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强化 D .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
  • 12.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A . 经济衰退 B . 岁币频繁 C . 养兵过多 D . 制度构建
  • 13.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 . 地方官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 . 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 .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 14. 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
    A . 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 . 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 . 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 . 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 15. 赵翼的《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
    A . 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 . 行省制度开始于金代 C . 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 . 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 16. 从下表《北宋商税情况简表》中不能直接得出的信息有(   )

    年代

    年商税额

    年代

    年商税额

    995~998年

    400万贯

    1064~1068年

    846万贯

    1004~1008年

    450万贯

    1077年

    879万贯

    1058年

    700万贯

       

    ①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改善    ②抑商政策被废弃

    ③商税是政府收入来源之一    ④商业经济发展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 D . ②③
  • 17. 程朱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程朱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体现在(   )
    A . 提出君权神授,维护专制统治 B . 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 . 重视尊卑等级,压制自然欲求 D . 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 18. 完全脱离历史事实而胡编乱造的“伪历史剧”“穿越剧”流行,引起了历史学者的批判和担忧。下列情节均摘自时下热门电视剧,其中可能有一定历史依据的是(   )
    A . 汉文帝宠臣邓通因经营铸币而致富 B . 北宋士子章敦在家中温习四书五经 C . 西周商人孟孙纠贩卖青铜农具而发家 D . 北宋商人李汉章在广州销售釉里红瓷器
  • 19. 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正确的有 (   )

    ①明太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②体现了明王朝国力强盛

    ③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④表明明朝政府实行和平外交政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20. 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代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清朝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
    A . 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治 B .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 . “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 . 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 21. 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旱烟等特产,套换江南的茶、米,又转销西北、内蒙古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这反映出当时(   )
    A .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 . 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 . 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 . 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 22.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下列属于其思想的是(   )
    A . “存天理,灭人欲” B . “工商皆本” C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23.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A . 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 . 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 . 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 . 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 24.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下列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A . 《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 《南京条约》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 C . 《黄埔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内地传教 D . 《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区给英国
  • 25. 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沦为殖民地社会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西学传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50分)
  • 26.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 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隋以前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过程。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1. (1)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从何时开始的,何时完成的?
    2. (2)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历史背景。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千年来的“宰相制度”,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而产生,中国宰相制度在不同朝代都具有其特殊性,但它们相继而变却有一定的趋势。“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推动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强化,由君主集权发展到君主专制,最终推向了君主独裁。同时,“宰相制度”的演变,从形成到最后废除,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发展到最后的衰落过程。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