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

更新时间:2020-11-18 浏览次数:3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 1. 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
    A .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 . 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 . 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 . 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 2. (2019高二下·四川期中)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 . 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 . 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C . 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 . 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 3. (2018·浙江会考)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 .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 .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 .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 .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 4.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评价孔子的思想,认为“________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横线处应为(    )
    A . B . C . D .
  • 5.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描述的是(    )
    A . 分封制的推行 B . 百家争鸣 C . 管仲改革 D . 商鞅变法
  • 6. “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 . 建立县制 B . 什伍连坐 C . 奖励耕织 D . 焚烧诗书
  • 7. (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 .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 .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 .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 .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 8.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    )
    A . 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 . 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C . 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 . 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
  • 9. 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东汉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
    A . 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 . 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削弱 C . 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
  • 10. 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与下表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 光武中兴 C .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D . 楚汉战争
  • 11.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

    A . 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 . 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C . 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D . 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 12.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这一措施:(    )
    A . 加强了北方民族交融 B . 恢复了北方农业生产 C . 加速了北方人民南迁 D . 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
  •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而北方编户就有了引人瞩目的增长迹象:如北魏末年的河北括户曾使当地丁口增加了一倍之多。出现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经济发展速度更快 B . 南方佛道空前盛行 C . 北朝国家管理能力更强 D . 南朝士族更为腐朽
  • 14. 某学生社团为历史课本剧《贞观之治》设计了如下场景,其中合理的是(    )
    A .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B . 首创科举,选贤举能 C . 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D . 睦邻西南,唐蕃会盟
  • 1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以下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    )

    A . ①东晋  ②前秦  ③梁  ④北周 B . ①西晋  ②前秦  ③吴  ④北周 C . ①东晋  ②北魏  ③吴  ④北汉 D . ①西晋  ②北魏  ③梁  ④北周
  • 16. 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唐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 . 前者 B . 两者兼有 C . 后者 D . 两者皆无
  • 17. 对比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到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 B . 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C . 以分权形式实现集权 D . 官僚机构职能的变更
  • 18.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
    A .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 .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 .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 .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 19.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 .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 20. (2020·太原模拟) 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 . 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 . “台省”平行和平等 C . 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 . 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 21.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A . 是否重视纲常伦理 B . 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C .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 .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 22. (2018高二上·马关月考)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
    A .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 .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 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 .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 23.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陆游的诗,其中的胡是指(    )
    A . 契丹 B . 女真 C . 党项 D . 匈奴
  • 24.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
    A . 中国古代科技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 . 西方资产阶级利用中国的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 . 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 . 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 25.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 .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 . 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 . 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 . 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 (1) 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 (2) 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 (3) 根据材料三,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 27.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经济发展篇)

    材料一: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见下表: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 (1) 从材料一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3. (3) 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
  • 28.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4. (4)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