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09-21 浏览次数:3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1.5分,40道题共计60分)
  • 1. 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 使用天然火 B . 采集渔猎 C . 农耕定居 D . 铁犁牛耕
  • 2. 自商王中丁以来,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现象。《史记》载商末时期:“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这说明该时期(    )
    A . 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形成 B . 中央确立对地方绝对权威 C . 王位世袭制度遭到破坏 D . 商朝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 3. 《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传播(    )
    A . 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B . 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C . 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 . 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 4. 荀子认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韩非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据此可知,二者都(    )
    A . 遵循传统礼乐制度 B . 旨在提倡民本思想 C . 主张明君治理国家 D . 反对贵族徇私枉法
  • 5.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
    A .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 .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 6. (2021高三上·高明月考) 甘肃武威磨咀子48号汉墓出土了西汉木牛犁模型,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出土有巨型犁铧,居延(在今内蒙古)出土汉简中有“田卒”、“治渠卒”诸称谓。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 铁犁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B . 北方农业技术居领先地位 C . 精耕细作农业的影响扩大 D . 政府重视西北的经济开发
  • 7.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 . 君主无为而治 B . 强化血缘等级 C . 推行礼乐仁政 D . 实行严刑峻法
  • 8. (2022·南通模拟) 西汉中后期的铁器制造已有较为计划的组织,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这变化得益于(    )
    A . 灌钢法广泛应用 B . 冶铁利用水力鼓风 C . 冶铁业国家专营 D . 铁犁耕作方式形成
  • 9. 《春秋繁露》中说:“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其主要目的是(    )
    A . 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 . 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 . 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 . 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 10. 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东汉和帝进行改革,有20万人的郡县每年举孝廉1人,不足20万人的每两年举孝廉1人,不足10万人的每三年举孝廉1人。这反映和帝时的察举制(    )
    A . 限制了王国势力 B . 增加了选拔人数 C . 体现了差别平等 D . 削弱了世家特权
  • 11. 下面是某一时期的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下列同这一时期的西域有关的是(    )

    A . 西域都护府 B . 张骞出使西域 C . 北庭都护府 D . 吐蕃与唐会盟
  • 12.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
    A . 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 . 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的作用 C . 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 . 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 13. (2022·海淀二模) 《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 )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A . 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 B . 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 C . 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 D . 《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
  • 14. (2016高二上·湖南月考)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 B .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 C . 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D .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
  • 15. 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这说明(    )
    A . 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 . 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 . 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 . 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 16. 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参与政事堂议政,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 . 唐太宗善于听取大臣意见 B . 君权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 .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D . 封建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 17. 唐建立之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唐朝经济领域的这一转变(    )
    A . 有利于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表明政府开始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 迫使政府不得不对政策进行调整 D . 表明藩镇割据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 18. (2022·桂林模拟) 唐以后,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自此完成了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所谓“富贵不过三代”,确实是唐宋之后的景象,是对平民社会的一种另类描述。由此可知(   )
    A . 科举制推动世族门阀衰落 B . 唐宋之后平民占社会主导地位 C . 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 . 世族门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 19. (2022·辽宁模拟) 根据《魏书李宝附承子韶传》记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 . 削弱鲜卑贵族势力 B . 顺应洛阳士族要求 C . 洛阳地区经济发达 D . 追求政权的正统性
  • 20. (2022·延庆一模) 从8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的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这表明( )
    A . 中国制瓷业历史悠久,唐朝制瓷工艺达到高峰 B . 来自对外贸易的税收成为唐朝国库的主要来源 C . 中国制瓷工艺的精湛和瓷器在各地区需求很大 D . 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开通,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 21.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下列情形出现在宋朝的是(    )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③“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④“苏湖熟,天下足”

    ⑤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⑤
  • 22. (2017高一上·北京期中) 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A . 官僚体系的成熟 B . 科举制度的完善 C .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 行政效率的提高
  • 23. 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
    A .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 . 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文化格局变化 C . 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D . 北宋时期大批儒家学者主动南迁
  • 24. 元代杂剧创作常常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局,甚至将传统故事改编或扩编为圆满的结局,同时还在众多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叛逆女性的形象。这些现象反映出元代杂剧(    )
    A . 凸显了元代的文化自信 B . 摒弃了传统戏剧的叙事结构 C . 迎合了市民的审美情趣 D . 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 25. (2022·周至三模) 朱熹强调“圣德至道”,他认为:道是人人共同必由的道路;德是每个人自己要明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去践行的准则。这表明朱熹(   )
    A .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B . 注重内心的道德自觉 C . 重视社会人伦和谐 D . 主张民众的礼乐教化
  • 26. (2022·丰台二模) 金世宗在治理国事时常以汉文帝等明君为楷模,他重视翻译中原地区历史著作,主张“大抵史书载事贵实,不必浮辞谄谀也。”金世宗(   )

    ①致力传播女真文化   ②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③客观评说古代君王   ④鼓励史家秉笔直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27. (2022·绍兴二模) 苏轼任徐州知府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石炭》一诗,诗中序言曰:“彭城(徐州)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由此可见,北宋时(   )
    A . 北方居民普遍以煤作为燃料 B . 北宋开始用煤炭做燃料治铁 C . 彭城成为当时的冶铁业中心 D . 燃料的改进提高了冶炼质量
  • 28. 永佃制是宋至近代佃农在按租佃契约交纳地租的条件下享有长期耕作权及处置耕作权权力的租佃制度,其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同使用权的分离。地主无权随意增租夺佃,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永佃制由于经济上的激励作用,政府采取了鼓励的政策。这一制度(    )
    A . 表明农民已经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B . 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C . 解决了因土地高度集中带来的社会问题 D . 导致“一田多主”现象普遍
  • 29. (2022·柳州模拟) 元朝统一后,岭北行省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在全国占有特殊地位。元廷频繁派遣内地各族人民进入牧区,大力兴办屯田,发展工商业。这些措施(   )
    A . 使岭北成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地 B . 促进了蒙古贵族的汉化进程 C . 推动了元朝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 . 有利于边区经济的改善发展
  • 30. 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


    开凿时期

    河道特征

    运河的起止点

    隋朝大运河

    始建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涿郡

    余杭

    元代大运河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大都

    杭州

    A . 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 . 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 C .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 . 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性发展特征
  • 31. (2022·乌鲁木齐模拟) 中元节由上古时期农作物丰收祭祖演变而来,民间按例要用新米等祭祀祖先,向祖先报告秋成;唐宋时,中元节逐渐发展成为佛道祭神、民间祭祖的一个全民节日。这一变化说明,唐宋时期 ( )
    A . 南北文化存在差异 B . 多元文化互相兼容 C . 重农传统受到冲击 D . 宗法观念日益浓厚
  • 32. 下图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明太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海外 B . 最远可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 . 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 . 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而非政治目的
  • 33. (2022高一下·高台月考) 清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密折奏事制度。对这一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 . 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B .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C . 造成官员相互猜忌,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D . 提高了决策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
  • 34.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 B .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 . 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 . 地区间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 35. (2021高一下·射洪月考) 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

    市镇类型

    管理模式

    代表

    一般市镇

    沿用传统模式,州县衙署直接管理

    交通要道市镇

    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

    苏州府汾湖镇

    一些富裕市镇

    设课税司掌收商税

    松江府唐行镇

    规模较大市镇

    委派县丞等官员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

    吴江县盛泽镇

    钞关、港口市镇

    设榷使署、海防署等进行管理

    常熟县福山镇

    A . 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 B . 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 . 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D . 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
  • 36. 明朝前期“江浙犹尚朴素,子弟得乡举始著绸缎衣服”,而明朝中叶以后,“不论富贵贫贱,在乡在城,男子俱是轻裘,女子俱是锦绣,货愈贵而服饰者愈多”。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 丝织技术获得明显进步 B . 商品经济冲击社会习俗 C . 市民兴起瓦解等级秩序 D . 江浙成为经济发达地区
  • 37. 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    )
    A . 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 B . 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缴纳赋税 C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 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比较密切
  • 38. (2022·南宁二模) 雍正四年(1726年)发起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改土归流,重点就是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流官取代土司后,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废除原来土司的各种杂税盘剥,统一征收赋税,并且在当地修建城市、学校等。这些举措(   )
    A . 开启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B . 有利于国家在西南地区开疆拓土 C . 加强了国家认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D . 实现了清朝前期区域经济的平衡
  • 39. (2022·湖南模拟) 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    )
    A . 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 B . 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 C .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D .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 40. (2022·南通模拟) 黄宗羲强调“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批评那些不读书的心学家和读死书的理学家“天崩地解,落然无与吾事”。同时,他认为“致良知”的“致字即是行字”,“致良知”便成了“行良知”。由此可见,黄宗羲(    )
    A . 强调读书目的是探究万物 B . 否定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C . 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D . 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个小题,其中41题12分,42题12分,43题16分,共计40分)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作物棉、麻、桑、烟草、花生、花卉等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初级加工,或建议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经营地主出现,与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注意改善劳动者待遇,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业、牧业、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南宋农业种植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农业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大河文明或农业文明之一。其古老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精神,使它在人类古文明史的比较中独树一帜,分外靓丽。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以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古代中国正是在平原流域等地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各种政治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

    ——摘编自李振宏《谈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思想主张简介(部分)

    角度

    主张

    人性与教化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君民关系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黄宗羲亲历了明朝覆灭和外族入侵,据此反思了明朝覆灭的原因并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他破天荒地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1. (1) 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目的。
    2. (2) 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宋代理学大厦创建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进步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