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2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8 浏览次数:78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春秋时期,齐桓公集中全国力量煮海制盐并大量储存,同时严禁民众向其他诸侯国贩卖。不久楚国、燕国、宋国、卫国等国的盐价上涨十多倍。这说明(   )
    A . 齐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诸侯国间存在较强经济联系 C . 关税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D . 齐国控制着大部分战略资源
  • 2. 如表为关于汉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史料记载。下列对如表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时间

    概况

    西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举贤良能直言极谏,时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25-57年)

    时选拔与提拔的对象,统行“授试以职”,内容有策、经、笺奏等

    A . 汉武帝严格控制参加考试人数 B . 董仲舒推动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C . 察举制通过考试严格选拔官员 D . 统治者注重保证察举的“质量”
  • 3. 朱熹强调“圣德至道”,他认为:道是人人共同必由的道路;德是每个人自己要明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去践行的准则。这表明朱熹(   )
    A .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B . 注重内心的道德自觉 C . 重视社会人伦和谐 D . 主张民众的礼乐教化
  • 4. 明中期以后江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密切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因此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江南农村中阶级分化日益严重,出现“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的局面。这一状况(   )
    A . 扩大了江南地区劳动力市场 B . 推动封建政府进行赋税制度改革 C . 促使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 导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生变革
  • 5. (2021高三上·信阳月考) 19世纪中期,上海周边的南浔、震泽等地丝商将买进的土丝按等级分发给农户或小作坊再次缫制成经丝,专供出口,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时人称为“洋经丝”,其价格也远高于未经再加工的丝。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
    A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出超地位 B . 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C . 传统手工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 D .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制作用
  • 6. (2022·安徽模拟)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十六字新史学纲领,并指出新思潮的意义。“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工夫。”胡适提出这一说法的目的是(   )
    A . 宣扬政治改良 B . 制造舆论传播西学 C . 摈弃儒学正统 D . 激发民族文化自信
  • 7. 1927年10月,广东海陆丰农民自卫军在中共党员彭湃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并制定了施政纲领,这些纲领包括了对敌人的专政,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海陆丰政权的实践活动(   )
    A . 是中共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照搬 B . 为党的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C . 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D . 证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性
  • 8. 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这一主张(   )
    A . 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 B . 有助于加快社会变革的进程 C . 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D . 有利于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
  • 9. 《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之间应留两尺半的空地。但公元前390年,罗马遭遇高卢人入侵,城市被焚。重建时由于人口日增,地价高涨,新建房屋多不再遵守留空地的规定,而是毗连而建,以墙分界,国家并未依法对此进行处罚,该条款也随之废弃。这说明(       )
    A . 市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B . 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C . 自然法理念深入人心 D . 罗马法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 10. 17世纪初,荷兰先后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公司由商人和富于冒险精神的新教徒集资筹建。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享受许多特权,甚个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荷兰特权贸易公司的成立(   )
    A . 推动了欧亚直接贸易的兴起 B . 加剧了欧洲国家的商品输出 C . 有利于欧洲的资木原始积累 D . 拉开了荷兰殖民扩张的序幕
  • 11. 1879年1月,共和派格列维当选法国总统后自动放弃了解散议会的权力,其权限仅仅在于依照议会意愿任命总理并向内阁提出“建议”。此后,政府不再对总统负责,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名存实亡。后世称这一规定为“格列维宪法”。这表明当时法国(   )
    A . 政体日趋走向民主化 B . 总统逐步转为统而不治 C . 议会专制制度成熟化 D . 责任内阁制度形同虚设
  • 12. 1945年底,美国不仅没有实施早就拟定的“旨在肢解德国、削弱德国工业”的计划,还撤换了计划制定者、时任财政部长的摩根索。1946年5月,美国停止从德国美占区索取赔款,以后更是提出了德国“经济统一”方案,并于1946年底与英国合并德国占领区。据此可知,美国(   )
    A . 对德政策缺乏连续性 B . 助推马歇尔计划实施 C . 立足于实现德国复兴 D . 旨在与苏联进行对抗
二、材料分析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传统驿传的基础上构建起了涵盖驿、站、塘、台、所等的驿传系统,并根据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使其功能逐步扩展到了维护边疆稳定、建设交通网络、递运、发展地区经济、维护地方治安、收管流犯等多个方面。为了维持全国驿传体系的运转,清政府每年向其拨银300多万两,并在《大清律》中专设《邮驿律》规范驿事。晚清以来,军政大事的处理要求清王朝作出更为迅速高效地应对,而传统驿传体系此时已无法为清王朝提供相关支撑。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通信机构虽侵犯了中国邮政主权,但也给了中国创办邮政以新的示范。清代驿传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向着裁撤传统驿传、推广现代邮政的方向发展。

    ——据李家涛《近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演进:以驿邮转型为例》

    材料二  1980年,中国邮政与世界邮政接轨,首创国际特快专递业务。1985年,我国进出境快件仅为390件,而到1994年,进出境快件达到147581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邮政于1985年成立服务于国内业务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到1992年底,全国特快专递业务规模为近960万件。1993年,我国首家民营快递企业——顺丰速运诞生。2009年,全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275亿元,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的58%左右。近年来,我国快递服务的发展出现了新思路,比如,菜鸟网络将“互联网+”、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结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教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性的智慧快递网络,使快递服务更具初慧性、安全性和快捷性。并引领未来我国快递的服务发展方向。

    ——据苑春荟、毕映莲《中国快递业发展历程探索》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驿传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向近代邮政体系转变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邮政事业出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政策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建设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会议指出了建设新教育的三个途径,即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从而成为建国头三年贯穿教育工作的主线。

    ——摘编自董节英《50年代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先导:课程改革》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50年代新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50年代新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 15. (2021·汕头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1960年,美国对国家安全政策作出局部调整,这使得美国在韩国军事部署发生变化。此时美国在韩最重要的两项事务是驻韩美军装备“现代化”与韩军裁减。“现代化”是指更新驻韩美军的武器装备,包括秘密引入可携带核弹头的双用武器,但美国国务院忧虑这样做会遭到西方盟国的反对。而韩军裁减又会遭到韩国总统李承晚的反对。最终,美国国务院国决定以在韩部署核武器代替韩军裁减:一方面是为了换取李承晚的同意,从而维护缔结不久的美韩军事同盟关系;另一方面,部署核装备可以节约海外军事开支,从而贯彻美国关于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大平衡”的战略构想。在核部署之后,美国对韩国政府的军事动向控制日趋严格,在某种程度上使朝鲜半岛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化。

    ——摘编自陈波《“威慑”与“禁忌”:艾森豪威尔政府在韩国的核部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影响。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云沛(1854~1918),江苏海州人,近代著名实业家。沈云沛高祖曾获得5万亩盐碱地的垦荒权,但效益极低。1873年,为实现“实业救国”梦想,沈云沛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率先改革经营方式,首创“犁户制”;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开渠“斥卤”以改良土壤。经过几年的治理,让劣地变良田,犁户们生活有所改善。1903年,沈云沛联合赣榆许鼎霖成立海赣垦牧公司开发沿海荒滩,调集农业、水利专家勘测规划和统筹兼顾,治理出9万多亩可耕用地,使贫瘠之地成为“鱼米之乡”。同时进行科学引种实验,引进经济作物数十种;所建立的“稻鱼蟹埝埂槐”生态模式、“芦苇稻鱼”生态模式百年来仍然造福乡里。他因此被朝廷提拔重用,主政农工商部,海赣垦牧经验随之推广全国。

    ——摘编自闰茂华《构想与实践:沈云沛“实业救国”的生态农业观》

    1. (1) 根据材料,概括沈云沛对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云沛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论述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8世纪中国与西方方思想、文化对比简表

    类别

    中国

    西欧

    思想主张

    “人人皆可以为圣”“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

    “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

    文艺作品特征

    历史题材、市井风俗、独抒性灵、赋到沧桑

    古典主义、千击页族和教会、带有启蒙色彩的文学和艺术

    文学、艺术代表作

    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西游记》等。

    绘画:(明)徐渭《牡丹蕉石图》、朱耷《荷花水鸟图》、(清)郑板桥《墨兰图》等。

    小说: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机》、卢梭《爱弥儿》

    绘画:大卫《苏格拉底之死》、《马拉之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进行中西对比,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