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6月月...

更新时间:2022-07-07 浏览次数:5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王国维指出:自殷以前,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王国维意在说明,西周通过“新建”诸国(    )
    A . 落实了宗法制的原则 B . 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威 C .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 扩大了国家疆域范围
  • 2. 中国古代的“封建”是典型的“家天下”和“私天下”,而“郡县”则为“家天下”注入了一些“公天下”的成分。因为这一制度下(    )
    A . 世袭传承的宗法制开始被打破 B . 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C . 郡县官员由皇帝任命不再世袭 D . 郡县官吏服务于人民大众
  • 3. 汉武帝以贤良、孝廉作为选官的原则,但也重用“治人理事”的文吏。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这说明汉代(    )
    A . 儒学确立独尊地位 B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 . 治国理政注重务实 D . 百家思想走向融合
  • 4. 吕思勉先生认为,清代督、抚、司、道、府、县几乎成为五级,存在“压制重而展布难,统辖广而威权大”的情况。以下对清代督抚制的认识,符合吕先生观点的是(    )
    A .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 加强了地方控制 C . 完善了官僚体系 D . 影响了国家治理
  • 5. (2022·广东模拟) 1841-1849年,清政府的主要收入地丁银陡增,数额达330多万两,民众的负担增加好几倍,各地“抗捐抗税”事件频繁发生,尤以两广、湖南等地区严重。据此可知当时(   )
    A . 列强入侵激化阶级矛盾 B . 外来物种促进南方开发 C . 尝试近代化致耗资巨大 D . 西方民主观念得到传播
  • 6. 晚清时期“外洋”词义同时具有指代中国管辖区域和外国的含义。表1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 《清实录》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及含义统计表

    嘉庆朝

    (1796—1820)

    道光朝

    (1821—1850)

    咸丰同治朝

    (1851—1874)

    光绪宣统朝

    (1875—1911)

    中国管辖之“外洋”

    外国同义之“外洋”

    中国管辖之“外洋”

    外国同义之“外洋”

    中国管辖之“外洋”

    外国同义之“外洋”

    中国管辖之“外洋”

    外国同义之“外洋”

    74

    4

    141

    19

    27

    25

    8

    148

    A . 天朝上国观念崩塌 B . 中外交涉事务频繁 C . 中国被动学习西方 D . 近代外交理念萌发
  • 7. (2022·广东模拟) 1930年代后期,大批文人曾在武汉集会,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主张,参与者包括“左翼”的茅盾、冯乃超,超乎政治之上的老舍、巴金、陈西滢等,以及思想倾向于国民党的张道藩、王平陵等人。这表明(   )
    A . 国民政府文化专制不得人心 B . 教育普及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C . 弥合内争成为社会共同呼声 D . 民族危机加速了文艺大众化
  • 8. 河南大学张九洲教授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引起了当时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    )
    A . 徐继畬编纂《瀛寰志略》 B . 地方势力崛起使中央权力下移 C .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D . 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9. 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发表了大量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章,如《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青年肖像》、《华盛顿指挥军士肖像》、《易水送别》、《樊于(於)期以首付荆卿》、《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据此可知,当时的留日学生(    )
    A .   复古与媚外观念并存 B . 主要追求民主与科学 C . 试图借助列强来排满 D . 存在暴力革命的倾向
  • 10. 五四新文化时期,学者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梁启超主办的《国民公报》等在传播西方启蒙知识上比《新青年》更全面且更注重学理,但对青年的影响却远不如宣传简明“主义”的《新青年》。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 B . 马克思主义成为各界共识 C . 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改变 D . 救亡图存更符合时代需求
  • 11. 漫画《步步高升》(下图)显示,人民代表正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 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处的“人民政协”(    )

    A . 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B . 组成了爱国统一战线 C . 经过人民普选产生 D . 主要职能是民主监督
  • 12. 1982年宪法全面修改以来,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制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说明(    )
    A .   公民的法制意识日益增强 B . 中国高度重视政治体制问题 C . 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D . 修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 13. (2022·渭南模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 .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 .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创新力 C . 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 D . 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 14.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争取有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创造和睦的周边关系,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外交行动,主要包括(    )

    ①掀起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热潮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④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5. (2022·达州模拟) 50年前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创造性地先将中美两国间的分歧开诚布公地摆出来,然后再阐述双方的共识。并在美方声明中除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外,还写有“任何国家都不应自称一贯正确,各国都要准备为了共同的利益重新检查自己的态度”。据此可知《上海公报》(   )
    A . 展示了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 B . 强调了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 C . 标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 树立了大国间互利共赢的外交典范
  • 16. 2016年11月,特朗普以“美国优先”的口号赢得总统选举,并借助台湾问题极力打压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中美关系成为焦点。图3是作于2016年12月、反映中美关系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意在揭示(    )

    A .   美国霸权主义侵略行径始终如一 B . 国际秩序构建遵循的是丛林法则 C . 中美关系的主要分歧是规则冲突 D . 中国已经掌握了国际话语主动权
  • 17. (2022·惠州一模) 柏拉图指出:“一个民主的城邦由于渴望自由,有可能让一些坏分子当上了领导人,受他们的欺骗。如果正派的领导人想要稍加约束,这个社会就要起来指控他们,叫他们寡头分子,要求惩办他们。”柏拉图意在(   )
    A . 强调城邦公共利益至上 B .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 C . 批评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D . 限制政治寡头的权力
  • 18. 由于各地习俗相互抵触,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往往产生纠纷,古罗马法官在排解纠纷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习俗未必正确,还存有一种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并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性的法则。这表明罗马法(    )
    A . 强调法律的理性特征 B . 追求所有人一律平等 C . 否定了习惯法的作用 D . 主张将风俗融入法律
  • 19. 光荣革命虽然确立了议会的主权,但并没有解决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得益于(    )
    A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 . 《王位继承法》的颁布 C . 责任内阁制建立与完善 D .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
  • 20. 美国独立后十三个州一致选择了邦联体制;后由于邦联体制弊端暴露,不得不制定1787年宪法,在宪法中采取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设计。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美国人(    )
    A . 对直接民主的追求 B . 对自由价值的珍视 C . 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D . 对平等价值的热爱
  • 21. 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关注宪政建设的自由派领袖贡斯当认为,18世纪的革新家们“幻想法令能够塑造人心和社会”,这种对立法者能力的过高估计不是某个派别特有的,而是18世纪革命者普遍继承自启蒙的“想象”。贡斯当的主要意图是(    )
    A . 调和共和制与君主制间的矛盾 B . 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 C . 分析人们对大革命失望的原因 D . 倡导权力制衡的原则
  • 22. (2022·安徽模拟) 巴黎公社成立后,立即制定了《薪金法令》。法令规定:公社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实行普通工人工资制,最高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最高与最低工资的差别为5倍,即每年6000-1200法郎之间。据此可知,巴黎公社的《薪金法令》旨在(    )
    A . 全面实行平均主义工资标准 B . 实行无产阶级政权福利政策 C . 践行公职人员廉洁奉公原则 D . 调动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 23. 下图是二战后苏联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火箭上的“HATO”指的是“北约”,军人的身上都带有本国货币的符号。该作品的寓意是(    )

    A . 揭露美国借北约实现自身战略的 B . 凸显资本主义军事集团的内部团结 C . 呼吁苏联建立对抗北约的战略同盟 D . 指出马歇尔计划促成了欧洲的复兴
  • 24. 下图截取自《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的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应为(    )

    A . 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B . 战后苏联的历史进程 C . 冷战在欧洲的加剧 D . “第三世界”的兴起
  • 25. (2022·普宁三模) 冷战结束后,北约在对原华约成员国敞开大门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准入标准,明确表明候选国必须实行民主制度,确立自由市场经济地位,建设有利于集体防御的军队等。这说明(   )
    A . 两极对峙的局面日趋激化 B . 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C . 北约试图主导欧洲的发展 D . 冷战后欧洲的社会局势更加动荡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6题23分,27题15分,28题12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持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循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注:多余无用的东西),以误革命之大计。”

    ——1911年12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这种新型模式,既克服了三权分立模式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弊端,也借鉴了它职权清晰、便于监督的优点;既克服了议行合一模式职责不清、不利监督的弊端,又吸收了它便捷高效的优点。所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代议制历史上出现的两种模式进行扬弃的产物。首先,它有统或合的一面,它把所有国家权力统统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不与任何其他机构分享人民赋予的权力;同时,它又有分的一面,人民代表大会把立法权、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留给了自己,也把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等经由法定程序分别授予了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这种模式,是代议制发展历史上继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之后的一个新的模式。

    ——席文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反映的制度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内阁制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 27. 各国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创新,对本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倾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美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由于合众国直接脱胎于“联合殖民地”,因此这种联合的程度和方式作为一种标志,不仅划分了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而与其他任何国家不同。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权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摘编自何顺果《三维集:历史理论、资本主义和美国史研究》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及其意义。
  • 28.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中共一大

    1921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成立中国共产党,确立党的最高纲领

    中共二大

    1922

    上海(英租界)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

    1923

    广州

    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八七会议

    1927

    汉口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瓦窑堡会议

    1935

    陕北瓦窑堡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洛川会议

    1937

    陕北洛川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中共七大

    1945

    陕北延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河北平山西柏坡

    为建立新中国作准备(工作重心转移)

    在整理提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看到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有的同学看到了党的工作经验教训的总结,有的看到了党的重要会议与党的革命事业关系密切。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提纲和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