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教学检测(一)试卷

更新时间:2022-04-22 浏览次数:82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同时,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和家畜饲养业。这表明此时(   )
    A . 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 B . 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 C . 农业作物种植出现交流 D .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 2. 周代,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之间往来时会有“辞玉”的举动。“辞玉”大多是诸侯之间的聘享之礼,表明两国之好,当礼毕后还会把自己的挚玉还礼给对方,称为“还玉”。周代这种做法(   )
    A .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有利于分封制度的推行 C . 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D . 消除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 3. 秦汉史学家邢义田在《秦汉史论稿》指出:“秦王政相信秦之所以能兴起、兼并六国是赖祖先神灵的护佑……秦并六国,置祖庙于天下之中,似乎有意以此证明他们得以王天下的根据和凭借。”由此可知,秦朝(   )
    A . 完成了先人统一天下梦想   B . 尊崇宗庙蕴含着政治意义 C . 政权的神秘色彩比较浓厚 D . 借助神灵来维护政治统治
  • 4. 下表为唐代西州青苗簿中各类田宙自及出租情况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

    种类

    亩数

    自佃

    出租

    官田

    107亩200步

    8亩

    99亩200步

    寺观田

    56亩220步

    10南120步

    46亩100步

    百姓田

    326亩200步

    131亩120步

    195亩80步

    A . 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 B . 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 C . 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D .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5. (2021·重庆模拟) 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
    A . 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 . 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 6. 传统观点认为,元末社会经济的衰退导致了元杂剧的衰落;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元杂剧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分子地位发生变化;又有学者提出,剧本结构的弊端是元杂剧衰落的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元杂剧衰落原因的认识(   )
    A . 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B . 基于对其他剧种衰落的研究 C .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7.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宜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布了“圣渝十六条”。清廷的做法(   )
    A . 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B . 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 C . 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 D . 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                
  • 8.  明清时期。上海城障庙附近形成了“以节引客”的传统习俗,如“城障神出遮,远近商贩云集。摊点林立,官民参与,百戏杂呈”,许多原本赶庙会的“行商”逐渐“沉积”下来,成为“坐商”,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这反映出(   )
    A . 政府支持社会节日的活动 B . 民俗文化推动商业发展 C . 政府的抑商政策趋于松弛 D .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 9. 张之洞督鄂期间,提出通过统一语言培养国民爱国心。他主持拟订《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地语言,全国皆归一致……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该章程表明(   )
    A . 湖北已成为民主革命的中心 B . 清廷全面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C . 推广通用语言存在政治意图 D . 洋务运动筹划创办新式学堂
  • 10.  19世纪70年代末期,湖州南浔镇以丝业起家的有数百十户,“家财累聚,自数万万至数百万者指不胜屈”。许多丝商以低价向农民购丝,以高价售之于上海之洋行,一转手间,巨富可以立致。所谓“昨日尚为逃捕客,今日已为富翁家”。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 . 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 B . 中国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 C . 长途贩运贸易已兴起 D . 湖州是晚清丝织业的中心
  • 11. 民国初年,河北省地方政府为应对频繁发生的瘟疫灾祸,设立了专门的卫生防疫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卫生防疫法规体系。但时人曾撰文对当时的防疫工作评价为:“盖徒手不足与病菌抗,秃笔无以作却病符。”这一评价主要说明了当时(   )
    A . 防疫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B .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窘境与无奈 C . 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出现了重大漏洞 D . 民众未意识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 12.  1940年6月7日,中共太岳区党委创办了机关报一一《太岳日报》。该报曾先后发表了《边区文化建设决定》人《和川:取消牙行,实行交易员制》等报道,以及《为实现民主而斗争》《把“二流子”动员到生产中去》等文章。这些报道和文章(   )
    A .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 B . 基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壮大 C . 体现了为根据地建设服务的宣传方针 D . 立足于提升人民的政治地位
  • 13. 下图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3-1978年)GDP及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据图可知(   )

    A . 经济指标一直持续向好 B . 人民群众的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C . 经济政策调整作用明显 D . 经济发展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
  • 14.  1954年,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出版中小学、幼儿园等教材的规定,明确要求教材“必须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统一由国家出版社来编辑出版”。该要求旨在(   )
    A . 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 . 构建与新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 . 奠定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D .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 15.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 .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 .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创新力 C . 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 D . 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 16. 古代雅典常常给予成功的将领以特殊的荣誉,在戏院或节日的比赛,他们可以享受前排座位或被授予黄金冠,同时,那些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也会享受剧场的荣誉坐席,并会在会前当众获得城邦抚恤金。这些做法旨在(   )
    A . 消除雅典社会的阶级对立 B . 唤起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C . 鼓励效力城邦的奉献精神 D . 宣扬人人平等的民主理念
  • 17. 在早期的罗马法中,妻子对嫁资没有任何支配权,丈夫可以任意处分婚姻财产。罗马帝国时期,妻子逐渐取得对婚姻财产的分配权,丈夫要想处理嫁资首先需征得妻子的同意。这一变化说明(   )
    A . 罗马社会逐步实现了男女平等 B . 罗马女性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 C . 罗马法降低对男性权益的保护 D . 公平正义的价偿理念逐渐落实
  • 18. 中世纪时期,巴黎大学一直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神学国际中心。1215年巴黎大学按照授课专业分成了不同学院,除了神学院以外还有艺术学院、法学学院、医学学院等。院长由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由院长联席会议共同管理。据此推知,改革后的巴黎大学(   )
    A . 有效维护了封建教会的统治权威 B . 不再研究基督教神学的思想 C . 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D . 资产阶级民主理念贯穿始终
  • 19.  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的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二是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反映了(   )
    A . 对于理性思潮的批判 B . 对审美情趣的感性关注 C . 人主体地位开始确立 D . 工业革命发展的新需求
  • 20.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说:“在阅读希腊和意大利一些小共和国的历史时,对于一直使它们不安的骚动,以及使他们永远摇摆与专政和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极端之间连续不断的革命,没有恐怖和厌恶的感觉是不可能的。”鉴于此,美国(   )
    A .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 以两党制来协调阶层矛盾 C . 将联邦制与共和制相结合 D . 赋予个人制约政府的权力
  • 21.  1859年,美国铁路的私人投资超过11亿美元,其中7亿美元是在1849.1858年间通过私人集中起来的。这些新的股份资本,改变了过去由单个资本家独立经营的状况,由此开启了股份公司发展“新的起点”。据此可知,当时(   )
    A .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巨大变化 B . 生产经营方式向私人垄断过渡 C . 自由主义开始成为主要经济观念 D . 铁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 22. 下图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发行的招贴画。招贴画以鲜明的主题,高尚的内涵,振奋人心而非含蓄、模棱两可的物象来表达宣传意图,在一个宣传手段不那么多样化的社会里,通过画面和文字将政治信息无声地传达给每一位观众。苏联发行此招贴画意在(   )
    A . 鼓舞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B . 树立劳动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C . 积累战胜帝国主义的物质力量 D . 推动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 23. 1930年12月,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这表明胡佛政府主张( )
    A . 私人与地方政府联合应对危机 B . 由政府直接帮助企业应对危机 C . 由地方政府实施救济应对危机 D . 由民间组织自愿合作应对危机
  • 24.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包括经济边疆、文化边疆、信息边疆、太空边疆等。这反映出(   )
    A . 大国霸权利益具有一致性 B . 冷战向更深层次发展 C . 国家战略受科技革命影响 D . 新的世界秩序已形成
二、非选择题
  • 25.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因为汁梁城坊市制的失效,商业的力量必然引导着人们竞相开设商铺、侵占街道,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980年八作使(官名)段仁海修天驷监,筑了一道垣墙,侵占景阳门街,宋太宗大怒,“令毁之,仁海决杖”。1090年给事中范祖禹上书:虽然百姓多侵街盖屋,毁之不敢有怨”,但“有司毁拆屋舍太过,居民不无失所”,要求皇帝下旨,“无令过当拆屋”。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上海宜乐里是典型的老式弄堂,邻租界,房主是买办郑伯昭,委托英国商人白兰德挂牌出租。1924年因屡次增租遭到房客反对,以重建高档房屋为由,要求房客迁出。一些房客提起诉讼,并申请了政府的公告,要求在诉讼结束前,房主不得擅自强拆或胁迫房客搬离。白兰德公然撕毁中国官方告示,并声称是伪造。二人见中国官方并未深究此案,便带领租界工部局巡捕武装强行拆除。

    ——摘编自杨美《保“家”与卫“国”:1920年代上海宜乐里案研究》

    材料三:1954年10月北京市委在《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中,明确了“对城区实行重点改建的方针”。1955年2月市房地产管理局制定《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城区土地工作须知》,对城区建设用地拆迁安置做出了具体规定。只要涉及拆迁工作,市政府都要召开协调会,设置专职工作机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安置方法,极大地满足了拆迁户的要求,保证了首都旧城改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摘编自陈光《20世纪50年代北京旧城改建中的拆迁与安置工作》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梁和近代上海宜乐里拆迁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政府拆迁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严复汉为“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释。(要求:观点明痛,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黑死病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鼠疫在英国基本销声匿迹。但是到了16-17世纪鼠疫又开始爆发,并呈现出频发态势。据统计,1499一1500年、1517一1518年、1563年、1577年、1603一1604年、1664一1666年,英国都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鼠痰。鼠疫须发除了大量人口死亡外,还造成了经济崩坏、社会失序、道德沦表等问题。面对鼠疫,以巫术魔法为主的民间医学与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主的正统医学,几乎一筹莫展。传统上以教会为主的应对机制,也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王国政府责无旁货地承担起应对鼠疫的责任,由国家主导应对疫病,亦即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逐渐拉开帷幕。

    ——摘编自邹翔《16—17世纪英国鼠疫与近代公共卫生体系的维形》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维形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6-17世纪英国对鼠疫的应对机制建立的意义。
  • 28.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经济利益是驱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爆发之根本所在。两次世界大战皆源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霸。二战前,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虽有发展,但受政治因素影响并不紧密,各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主要与自己的殖民地、附属国和“势力范围”联系密切,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则少有往来,所以各资本主义列强在发生利益冲突时无所顾忌,导致它们走向世界大战深渊。

    二战的结束,也标志着核时代的到来。核时代的战争具有更大的危险性,科学家是十分清楚的。因而,战后出现了以科学家为首的反核、反战运动。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至今,联合国在制止装冲突,调解危机,推动裁军,限制毁灭性武器的发展等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葛兆富《二战结束以来世界性战争未起之成因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半期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的主要因素。
  • 29.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赵世炎(1901-1927),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20年,赵世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春,赵世炎与张申府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后又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被选为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1924年到1926年短短两年时间里,他撰写了70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击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他深入工农群众,培养教育青年,北京的觉团组织迅选得到发展。1926年,中央任命赵世炎担任中共江浙区委兼上海区委组织部长和上海总

    工会觉团书记。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起世炎等人领导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装起义。第三次成装起义时,赵世炎与周恩来、罗亦农率领工人武装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这是大单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火社举,1927年,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命政变,减狂质杀共产党人和工衣环众。面对人的刀赵没有退却,继续坚持斗争,他说:“共产党就是战斗的,没有战斗就没有了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当年7月2日,赵世炎不幸被捕,19日在上海枫林桥畔就义,年仅26岁。

    ——摘编自翟佳琪《赵世炎:浩气如虹古今》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世炎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世炎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