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历史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6-22 浏览次数:54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据考证,周公制作的《大武》有舞有歌,舞分六场,歌分六章,出场顺序为:武王带兵出征、灭亡殷国、征伐南国、平服南国、周公统治东方、班师回朝。这种经常出现在政治场合的雅乐(   )
    A . 体现了周朝社会的等级森严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有助于贵族集团上下的和同 D . 违背了宗法分封制度
  • 2. 《汉书·武帝纪》载:“天汉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酒类专营专卖)。”韦昭注曰:“以木渡为榷,谓禁民酤酿,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独取利也。”这一措施(   )
    A . 导致了民间私酿的消亡 B . 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C . 开创了专卖制度的先河 D . 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局面
  • 3. (2022·南京模拟) 《唐六典》规定:“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个;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政府还规定,除“十恶”之外,家有80岁以上亲人及笃疾,据《令》应侍养者,申报刑部,听候处分,可以暂缓流刑,以充侍养,待亲人终周年后,方押送流放之地。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    )
    A .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B . 法律政策执行灵活 C . 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D . 崇儒尊孔治国理念
  • 4. (2022·佛山二模) 宋初在东京设厢管理,逐渐形成厢一坊的城市管理制度,据文献记载仅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全国坊场就有三万一千余处,“商税、酒税皆出焉。”据此可推理的是宋代(    )
    A . 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B . 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C . 城乡规划趋于一致 D . 盐铁酒专卖制普及
  • 5. 清朝前期,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为“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狩猎并赐宴的制度称为“围班”。“年班”和“围班”制度的实施(   )
    A . 加强了边疆民族交融 B . 推动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C .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D . 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的特征
  • 6. 1867年夏,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赵烈文做此判断的依据是,当时(   )
    A . 地方独立性增强 B .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 各军阀拥兵自重 D . 西方经济文化侵略深入
  • 7. 1924年7月,在农讲所毕业典礼上,孙中山对农讲所的毕业生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 积极筹备国共第一次合作 B .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 . 经济上主张“耕者有其田” D . 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
  • 8. 1930年初,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目标的一系列起义计划,宣布“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争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从战略上讲,当时这一决策(   )
    A . 使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B . 践行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C . 表明右倾思想影响了决策 D . 导致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 9. 下表为“一五”计划中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这说明“一五”计划(   )

    产品名称

    1952年产量

    1957年计划产量

    增长百分比

    棉纱

    361.8万件

    500万件

    138

    棉布

    11163.4万匹

    16372.1万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万吨

    155.2万吨

    214

    面粉

    299万吨

    467万吨

    156

    346万吨

    593.2万吨

    171

    A . 在计划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 B . 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优先 C . 兼顾人民当前与长远的利益 D . 标志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10. 2017年我国研发投入达17606亿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科学技术事业成绩斐然。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 与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相适应 B . 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居于主导地位 C . 表明中国开始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D . 直接体现出中国科技进步服务于经济发展
  • 11. 由于各地习俗相互抵触,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往往产生纠纷,古罗马法官在排解纠纷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习俗未必正确,还存有一种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并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性的法则。这表明罗马法(   )
    A . 否定了习惯法的作用 B . 追求所有人一律平等 C . 强调法律的理性特征 D . 主张将风俗融入法律
  • 12. 有学者指出,15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艺术家热衷于人体解剖研究……完全奠定了这项科学技术在新艺术中与透视法同等重要的基础地位。这意味着(   )
    A . 人文思潮瓦解了教会的束缚 B . 自由的人文环境助推科学发展 C . 科学探索推进了艺术的革新 D . 近代科学为美术发展提供支撑
  • 13. (2022·佛山二模)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民总体上认可贵族阶层。18世纪后期,自由主义者对贵族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和嘲讽。19世纪30年代之后,贵族又获得民众的一定尊重。英国民众对贵族持不同看法的共因是(    )
    A . 英国社会不断转型 B . 自由主义影响 C . 贵族垄断社会资源 D . 工业革命发展
  • 14. (2022·南京模拟) 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由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    )
    A . 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 . 谋划“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 D . 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
  • 15. 冷战结束后,北约在对原华约成员国敞开大门的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准入标准,明确表明候选国必须实行民主制度,确立自由市场经济地位,建设有利于集体防御的军队等。这说明(   )
    A . 两极对峙的局面日趋激化 B . 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C . 北约试图主导欧洲的发展 D . 冷战后欧洲的社会局势更加动荡
  • 16. 21世纪初,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倾销有害垃圾,其中美国西部回收的电子垃圾中约55%—75%运到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   )
    A . 导致南北差距日益扩大 B .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C . 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D . 引发出南北间的新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22·广东二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自武帝时创立太学,所谓“太学”,其实质就是儒家式的大学,太学的教授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西汉后期,五经博士增加至十几个,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太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

    ——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等

    材料二:(东汉以后) 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

    ——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 18. 【西方能源转型)】

    材料一       从1650年开始,煤炭逐渐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煤炭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重工业,如制造业、造船业等。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在英国的发生绝非偶然事件,是城市化、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化是一个关键的结构转型。

    ——摘编自毕竞悦《17世纪英国能源革命探因》

    材料二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如果依赖柴薪,不仅成本过高,而且由于森林资源已非常有限,不允许这些“高能耗”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而“有了煤炭作燃料,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就解决了”。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不仅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燃料问题,而且“煤炭燃烧转化成的蒸汽动力成为适应工业发展的全新动力”,煤炭产业的附加产品煤气为夜间照明提供了新的能源,企业主借助煤气灯延长了工人夜间劳动的时间,发明了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扩大了生产车间的规模,增加了机器设备和工人数量。英国人还通过管道将煤气输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点亮了夜间的街道,英国人的夜生活由此变得丰富,消费主义和新型工业化开始渗透到英国人的生活之中。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发生能源革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影响。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前期的语文教育大体处于各民族“各语其语”的自发状态。虽独尊满文,但并未赋予任何一种语文以国家通用文字的地位。清末新政中,原有的多样化治理体制基本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1904年清廷公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学科由书面语的“国文科”和口语的“官话科”组成。“国文科”主要教授汉语言文字和文学,“注重读经以存圣教”“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这在晚清中西语文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无疑别有深意。“官话科”是语文教育史上的一大变革,以京音和官话为基准,将语文教育从“书同文”扩展至“语同音”。面对英、俄列强对边疆地区的殖民扩张,边疆官员都很积极支持国家语文教育,清末新政期间,蒙古、西藏、新疆、川边地区的不少新式学堂均开始使用“国文教学”。

    ——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

    1. (1) 根据材料,归纳清末新政中“国文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边疆地区推广“国文教育”的历史意义。
  •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拿破仑远征埃及,除了军队外还以“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的名义带上了庞大的科学考察团。成员包括著名数学家蒙日、化学家贝托莱、矿物学家多洛米厄、美术家德农等21名学者,还有3名天文学家、17名民用工程师、13名博物学家和矿业工程师、13名地理学家、3名火药工程师、3名建筑师、8名计划师和绘图师、10名机械师、1名雕刻家等人员。……他们到埃及后,有的向盐碱地夺宝,炼制泡碱,有的建立了制造厂、制硝厂等,还有的挖掘相关当地文物资源。学者系统的调查搜寻工作,为《埃及志》的编纂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志对埃及工业、农业、商业的发展提出了系统建议,也为当时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帮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1) 据材料,概括拿破仑随军科学考察团的特点。
    2. (2) 据材料,试从文明和近代化的视角,简析拿破仑科学考察团在埃及工作的意义。
三、论述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十个坚持”高度概括了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内在机理。

    ——摘编自周志文、周志钧《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思考及其启示》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评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