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尧典》、《舜典》、《大禹谟》等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文献( )
    A . 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 B . 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 C . 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D . 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对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突的所谓“天崩地裂”的时代,是在最广泛意义上开始探索新世界、设计人类社会新计划的所谓“天工开物”的时代。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与说教。这一时期,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私产”“夫私者,人之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的主张,有的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必使治天下之举皆出于学校”,有的讲“法有可采,何论中西”“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 ”,倡导求实学风,对宋明以来“蹈虚空谈”的学风是一个否定。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存在,外来思想输入中国后常常被赋予中国式的解释以达到政治目标,不可避免带有中国特点。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划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都有近代欧洲启蒙的批判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的遗产不是理性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的实现,个人自由、解放服从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解放高于政治民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是一个“两头都不靠岸”的时代,启蒙者忽视了启蒙思想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但是启蒙的批判精神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共同作用。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
  • 1. 简帛文献是我国的古老文献之一,是我国文字和书写条件成熟下的产物,张家山汉简的内容涉及西汉早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父母告子不孝,皆弃市。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勿听而弃告者市 ;卿以下,五月户出赋十六钱,十月户出刍(税的一种)一石,足其县用,余以入顷刍律入钱;受赇(贿赂)以枉法,及行赇者,皆坐其赃为盗;吏各循行其部中,有疾病色者收食,寒者段(假)衣,传诣其县。

        ——摘自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二年律令》

    (惠帝)四年春三月,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三月诏: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文帝诏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刑法志》: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货殖传》:秦汉之制,列侯封君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即二十万,而更繇租赋出其中,衣食美好矣。

        ——摘编白《汉书》

    1. (1)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从中可以获取哪些相同的历史信息?
    2. (2) 概括指出这两则材料在研究西汉前期社会的史料价值。
  • 1.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除了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 巩固了人民政权 B .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 1. 下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徐州地区

    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莺忍之民也

    江西信州

    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

    广东韶州

    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A . 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 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 . 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 1. 以往人们研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往往指向清廷腐败、指挥失当等因素。最近有学者发文称“日本66家报纸派出129名随军记者,对中国发动了凌厉的宣传攻势,而清政府不但没有进行回击,还拒绝了国内外记者的随军采访要求,未战中国已然输了”。由此可知( )
    A . 历史研究随视角扩展而深入 B .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舆论的宣传 C . 清政府没有做战争准备工作 D . 近代中国的报刊行业尚未产生
  • 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6分)
    2. (2)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根据材料二并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 1.  1950年1月7—11日,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土产公司制定了1950年度及第一季度全东北土产收购计划,计划规定收购数量要比1949年扩大5倍,品种包括肉、棉、鬃、毛皮、土碱、花生、水果、扫帚、柳条、苇席等105种。此举意在( )
    A . 顺利地推行一化三改 B . 保证工业化原料供应 C . 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D . 为农业改造创造条件
  • 1. 明代政府为笼络商人,对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进一步放宽。以江南为例,凡经商扬州的山西、陕西盐商子弟,经商杭州的徽商子弟都能在当地应举。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商人的子弟共106名。据此可知,明代( )
    A .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 惠商政策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 C . 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政治变革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