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 | 使用情况 | 出处 |
嘉定县 | 田地129.8万余亩,其中种植棉花大豆的占103.7万余亩 | 《嘉定县志》 |
太仓州 | 当地大多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地都已改种棉花 | 《太仓州志》 |
松江府 | 当地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种棉 | 《农政全书》 |
据表可知,这些地方( )
材料一 2024年5月1日,中国考古历史博物馆举办了“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以下为展出的代表性文物: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龙的形象已改变了先秦华夏部族图腾式神灵的标记,综合为一种新的造型。唐时期的龙多为行龙,或走或坐或飞,动静之中蕴含着力量和刚健,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尽管起源于中国的云龙、盘龙、团龙、卧龙、潜龙、飞龙等艺术造型始终占着被崇敬的主体,但孔雀、鸵鸟、狮子、猎豹、犀牛、羚羊、天马等这些异域化的图像艺术被吸纳融入于中国龙图像之中。
——摘编自鲁谆等《龙文化与民族精神》
材料三 1932年至1937年间,中国的图腾主义兴盛起来。1942年,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来我们自称为‘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纹。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闻一多认为,只有先让民众知道他们“有共同的来源”,“民族意识”才能产生,而且“知来源愈悉则民族意识愈坚固”
——摘编自施爱东《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材料四 2024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材料三 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活力。
——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