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下表是《诗经·国风》中的一些诗句。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诗句

    出处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葬。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七月》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姮兮?

    《伐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硕鼠》

    A . 农民的负担沉重 B . 赋税的征收状况 C . 政府的基层治理 D . 户籍的严密规范
  • 1. 临安著名小吃“宋五嫂鱼羹”创始人原是“汴京酒家妇,善作鱼羹”,宋室南渡后,南下寓居杭州,继续卖鱼羹,因手艺很好,“人竞市之,遂成富媪”。宋诗“九市官街新筑成,青裙贩妇步盈盈”“忆昔剪茅长桥滨,朱娘酒店相为邻”。这折射出宋代(    )
    A . 妇女成为了经商的主体 B . 理学并未影响妇女行为 C .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 .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宽松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这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造纸技术也传进了欧洲。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 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还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虽然徐光启他们未能留下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的看法却很有创造性,如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杨庭筠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译者的唯物思想和上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译语中心的翻译传统。利玛窦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文化中心主义的国家生存并备受敬重,都是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们采用“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的手段传播天主教,他们对《圣经》进行了归化处理,甚至用儒家的词汇如“天”“仁”“仁慈”来翻译《圣经》中的“Deus” “mercy” “benevolence”。

    ——摘编自韩敏《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传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出现大翻译时代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的特点。
    3. (3) 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阿拉伯帝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翻译活动的差异。
  • 1. 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 . 人口内迁与南迁 B . 政权更迭频繁 C . 生态环境的恶化 D . 民族交流交融
  • 1.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 )
    A . 家国情怀 B . 民本思想 C . 革故鼎新 D . 天人合一
  • 1. 1923 年北洋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法官的兼业禁止原则:平政院(行政法院)评事在任职期间,不得加入政治组织,不得在国会或地方议会任议员,不得任律师,也不得作为商业执事人。这一规定( )
    A . 强调了法律保障个人的权利 B . 顺应了司法近代化的需要 C .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D . 推动了近代律师制的建立
  • 1. 战国时期,“个人的才干、勇气、智慧皆能真正受到社会重视”。各诸侯国为图强,在大力推行军功爵制之外,还把荐举当作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荐举制也应运而生。荐举制的产生(   )
    A . 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B . 践行了墨子尚贤的治国思想 C . 导致了贵族势力的渐趋消亡 D . 体现了儒家学派的人才观念
  • 1.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地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做好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进行分置的相关工作的完善与规范。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   )
    A . 适应了城市经济改革的需要 B . 体现了群众首创精神 C . 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 D . 尊重了农民主体地位
  • 1. 曹魏实行屯田,由各州郡设置典农中郎将等主持屯田,其中民屯田租很重,通常是“持官牛田者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西晋统一后,颁行占田课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 . 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 . 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D . 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代的士人是熟读诗书等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他们暂时还未进入仕途,却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阶层,是有功名的候补官员。

    在明代,士人包括以下几种知识分子:进士、举人、监生、诸生等。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举人是乡试录取的优胜者。监生,即国子监学生,包括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此外还有外国留学生,即“夷生”。四种监生中,洪武初年官僚子弟比例较大,洪武以后百姓子弟日益增加,占了绝大多数。诸生,即地方府学,州学、县学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来自民间私塾,一部分来自社学。

    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挑战,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湛若水等人四处讲学,在各地创办书院,弟子遍天下。他们不仅仅关注学问,而是学问,政治并重,今天广为流传的格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从城市到乡村,尤其是在乡村,他们是有功名的头面人物,即社区和宗族组织的首领。

    ——改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1. (1) 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士人阶层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士人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