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题

日期: 2024-05-17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试题详情
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忽必烈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 正式确立科举制
B、 开通京杭大运河
C、 缔造“开元盛世”
D、 实现国家大一统
试题详情
秦,隋尽管二世而亡,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 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
B、 开辟了南北水上运输通道
C、 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 以思想统一促成政治统一
试题详情
唐代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皮日休意在(    )
A、 肯定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B、 抨击隋炀帝穷奢极欲
C、 辩证认识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D、 强调隋朝的国力强盛
试题详情
唐贞观初年,户不满300万。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籍户数380万户。而隋朝强盛时期的户数为891万户。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有962万户,户数超过隋朝,此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达到了唐朝的极盛。对此,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 隋代户口数量有夸大成分
B、 “贞观之治”名不符实
C、 唐代的户口统计更为精确
D、 户口数量反映社会盛衰
试题详情
刘禹锡诗曰:“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与诗中描述相关的制度是(    )
A、 察举制
B、 九品中正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科举制
试题详情
据下表内容可推知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人物

措施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

改革税制

A、 皇权的平稳更替
B、 选官方式的调整
C、 制度的创新发展
D、 开放的社会风气
试题详情
唐贞观三年(629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边疆民族政权。此后,吸收先进的封建文化,创立文字,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并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这可用以说明(    )
A、 吐蕃政权推行汉化改革
B、 唐朝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C、 中外文明间的友好交流
D、 唐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一体化管理
试题详情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巨大,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
A、 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 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 汉胡平等、彼此尊重
D、 和平交往、永无战争
试题详情
下表所示为对隋朝至盛唐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服饰文化

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

饮食文化

每年立春时节,朝廷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

舞蹈文化

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

A、 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B、 城市生活日益丰富
C、 民族差异逐渐消亡
D、 中外交往颇为密切
试题详情
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说明(    )
A、 法显西行取经
B、 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 空海来华求法
D、 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试题详情
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日本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这反映出唐朝(    )
A、 文化影响广泛
B、 民族政策开明
C、 政治制度先进
D、 崇尚阳刚力量
试题详情
唐代的“拔河”游戏,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民族和睦成为主流
C、 崇尚刚健豪迈的精神面貌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试题详情
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何家村遗址中发现的钱币,既有唐代流行的开元通宝,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铸造的和同开珎,还有波斯的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唐朝(    )
A、 丝绸之路开通
B、 民族交融深化
C、 货币制度混乱
D、 对外交往活跃
试题详情
小丽是唐朝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下图。下列描述最能概括以上主题的是(    )

政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

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A、 国家的繁荣和统一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D、 近代的前夜与危机
试题详情
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安史之乱的影响
B、 税收制度的改革
C、 自然灾害的频繁
D、 统治区域的减少
试题详情
据宋初《太平寰宇记》记载,五代十国时全国新置59县,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南方。至北宋统一南北,从后周、北汉治下的北方得户百万,而从南方诸国原辖区得户230余万,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
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 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C、 战乱的影响未波及南方
D、 北方经济已全面走向衰败
试题详情
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亲自控制军队,削弱相权,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 重文轻武,中央集权
B、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藩镇割据,加强皇权
D、 重农抑商,稳固政权
试题详情
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 打破了宋辽的军事平衡
B、 保障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C、 改变了重文轻武的观念
D、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试题详情
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这说明(    )
A、 岁币支出负担沉重
B、 宋辽政权从此不再对立
C、 和议带来双赢局面
D、 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
试题详情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反映了(    )
A、 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B、 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
C、 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D、 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试题详情
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    )

两宋与辽、西夏政权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 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试题详情
读下表。表格内容可用于佐证(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时代

北方户数(万)

南方户数(万)

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

965

111

10.3

唐(天宝元年)

493

257

34.3

宋(元丰三年)

459

830

64.4

A、 国家疆域的开拓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政治制度的沿革
D、 社会控制的强化
试题详情
唐代长安的东、西两市,日午时击鼓三百声,开启市门: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关闭市门。宋代汴京(开封),既有日市,也有早市和夜市。由此可见,宋代的商业活动(    )
A、 严格坊市界限  
B、 广泛使用白银
C、 突破时间限制 
D、 出现商帮会馆
试题详情
宋代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城内有大大小小多家茶店,它们分布在热闹的市井街巷中,店里有吹拉弹唱各种服务,是平民百姓们日常歇息,谈事的场所。这表明当时(    )
A、 经济政策不断调整
B、 坊市制度被打破
C、 人们思想观念进步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试题详情
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A、 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南方文化的发展
C、 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 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试题详情
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 成吉思汗
B、 阿保机
C、 阿骨打
D、 元昊
试题详情
忽必烈在1271年发布《建国是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据此推知,他(    )
A、 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建立蒙古政权
C、 接受中原先进文化
D、 开创行省制度
试题详情
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朝行省制的创立(    )
A、 标志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
B、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C、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 创新出最高级政治模式
试题详情
《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 )
A、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 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 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 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试题详情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 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试题详情
科举制作为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系。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

朝代

录取数据

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

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

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

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

北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37人,北方0人

材料三:用考试的方法选官,汉代的察举也有。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才学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隋唐,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还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择偶。在上族门阀政治的时代,选女婿看重的是门第。科举时代选女婿看重的科举成功,这叫“榜下择婿”。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常常会责备科举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还是要承认科举曾经起过的种种正面作用。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试题详情
在历史长河中,货币以不同形态流通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交子的诞生,与经济繁荣有莫大的关系,可谓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最早的纸币诞生在四川,除了北宋本身的时代背景,也在于四川的特殊性。四川因为躲避隋唐战乱,经济相对独立,贸易繁荣,因缺铜而依赖铁钱,铁钱与铜钱的比价根据记载似乎在10:1,携带不便。最终,四川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的发达以及四川的铁钱的笨重,导致交子在相对独立和特殊的四川诞生。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

材料三:

时期

基本描述

春秋

战国

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泰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

秦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除汉初邦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唐朝

621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宋朝

1023年,宋仁宗下令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试题详情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材料一: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向群臣宣扬。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材料二:

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西夏

元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布女真文字,发展生产,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元朝在实现全国统一后,对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元朝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中央设置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在漠北地区,改设宜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东北地区,设置辽阳行省;在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制度进行管辖。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相终,巩固了大一统成果。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