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题

日期: 2024-06-16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试题详情
下列时间轴中,数字③所表示的历史时期具有的阶段特征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 繁荣与开放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试题详情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
B、 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C、 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D、 都城都位于今天的西安
试题详情
唐太宗选拔和任用人才不拘一格,他曾多次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手下,既有尉迟敬德这样出身敌营的将领,也有魏征这样的东宫旧仇;既有像马周这样的落魄文人,也有贵如皇亲国戚的长孙无忌。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C、 官僚体制的形成
D、 官员选拔的开放性
试题详情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
B、 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C、 武则天的统治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D、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试题详情
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突出特点是( )
A、 贵族追求享乐
B、 社会风气开放
C、 普遍尚武轻文
D、 男女地位平等
试题详情
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其诗风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其诗作有“诗史”之称。“他”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试题详情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历史上,中国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互鉴。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会通的典范有( )

①玄奘印度之行 ②鉴真六次东渡 ③丝绸之路的开辟 ④文成公主入藏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试题详情
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人物与相关史事的搭配,错误的是( )
A、 隋文帝——建立隋朝,发展经济
B、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文化传回日本
C、 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D、 黄巢——发动起义,灭亡唐朝
试题详情
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宰相
B、 分化事权
C、 设置通判
D、 定期换防
试题详情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措施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隋初巩固统治的措施中
B、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中
C、 宋代王安石变法中
D、 忽必烈“治国安民”的方略中
试题详情
右图中的西夏文字、契丹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B、 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的交流
C、 民族战争的延续
D、 民族政权的并立
试题详情
下列描述与阿骨打的历史活动相吻合的一项是( )
A、 统契丹,建辽国
B、 着黄袍,成皇帝
C、 称大夏,霸西北
D、 抗辽权,建金国
试题详情
下图是某同学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整理的知识点,据此判断该专题是( )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3)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地区。

A、 宋朝经济的繁荣
B、 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试题详情
据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高原“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改变这一局面的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元昊
C、 成吉思汗
D、 忽必烈
试题详情
《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该史料描述的朝代是( )
A、 元朝
B、 宋朝
C、 唐朝
D、 明朝
试题详情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元朝( )
A、 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B、 中央权力不断扩大
C、 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D、 注重边疆地区安定

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四: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

材料二:“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论止盗》

材料三:见右图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摘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摘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试题详情
论述题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学习强国APP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隋炀帝或唐玄宗。(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得照抄材料。字数在120字以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