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精练卷(1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

更新时间:2024-03-31 浏览次数:8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0·宿迁模拟) 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救中国”的含义是(  )
    A . 开赴北伐战场 B .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 . 胜利结束长征 D . 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 2. (2022八上·深圳期末)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 . 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 .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 . 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 . 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 3. 1931年11月,在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的指挥下,中国守军抱着“与城偕亡”的决心,守卫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多次击退强敌,但终因孤军无援,伤亡过大而撤退。不久,齐齐哈尔沦陷。这段史实可以用于理解( )
    A .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罪行 B . 九一八事变前日军蓄谋已久的准备 C . 日军扩大侵略占领东北三省的过程 D . 全民抗战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
  • 4.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是中共中央在1937年发表的宣言节选,由此可见( )
    A .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得到巩固 B . 国民政府取消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 . 国民政府继续推行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D . 国共团结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正在形成
  • 5. 下列历史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 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 B . 敌后战场的奋勇杀敌 C . 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 D . 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 6. “国民党蒋介石以及他的帝国主义的军事顾问等经过历次‘围剿’失败之后,知道用‘长驱直入’的战略战术同我们在苏区内作战是极端不利的。因此五次‘围剿’中采用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企图逐渐消耗我们的有生力量与物质资材,紧缩我们的苏区,最后寻求我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我们的目的。”以上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遵义会议决议)》,我们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A . 国民党取得了第五次“围剿”的胜利 B . “左”倾冒险主义仍然控制着中央 C . 国共两党都针对战争状况进行了反思 D . 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保卫中央苏区
  • 7.  学者袁成毅从“量化”角度整理出下表,据表可知(   )

    比较项

    1937年军队人数

    1945年军队人数

    消灭日(伪)军人数

    自身伤亡人数

    作战次数

    大规模战争

    共产党

    56万人

    120多万人

    日军527万人,伪军171万人

    60万人

    5万次

    1次

    国民党

    200万人

    450万人

    80万人

    321万人

    2万次

    22次

    A .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B . 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 . 国民党的战斗力远超共产党 D .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
  • 8. 1932年5月创刊于北平的《再生》杂志,宣布以“民族复兴”作为宗旨,先后发表了《中华民族之立国能力》《民族复兴运动》等一大批宣传“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这股思潮产生 的背景是( )
    A . 九二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南京大屠杀
  • 9. 在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说:“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以破坏 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是( )
    A . 淞沪会战 B . 百团大战 C . 台儿庄战役 D . 长沙会战
  • 10. 党的七大提出的政治路线,阐明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 )
    A .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B . 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 . 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D . 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 11. 张学良晚年接受公开采访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曾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 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 错误了。”对张学良的这一口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 . 年代久远真伪无从查实 B . 当事人口述可信度最高 C . 公开采访影响发言内容 D . 需要多方史料互相佐证
  • 12. (2023八上·雷州期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发表文章说,从 1935 年起,“民族解放大学校”已经开学,这个大学没有围墙,学生至少也有四万万,学校功课只有一门,叫“民族解放教学”,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举行毕业典礼。这表明,陶行知意在( )
    A . 改变传统社会习俗 B . 鼓励兴办新式学校 C . 号召全体国民积极抗日 D . 呼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13. 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闭幕词:“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据此可知这次大会是(   )
    A . 中共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中共二大 D . 中共七大
  • 14.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动。日本帝国主义者宣传“这次冲突是奉天北大营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道所引起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造谣!“这一事件”是(   )
    A . 黄海海战 B . 九一八事变 C . 一二•九运动 D . 七七事变
  • 15. 据新闻媒体报道,在今年国庆期间,国人自发到上海四行仓库遗址祭奠烈士,缅怀英雄事迹。四行仓库保卫战属于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这场持续3个月的会战,毙伤日军4万多人,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下列属于这场会战影响的是(   )
    A .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 . 形成了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 C . 标志着抗日战争正式进入相持阶段 D .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 16. (2023八上·博罗期末) 敌后抗日根据地很多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全家积极抗战。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源于( )
    A . 英美盟军的支持 B . 人民的伟大力量 C . 正面战场的抗战 D . 斗争形式的多样
  • 17.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录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并在法国、印度、捷克等国家或地区发行。这反映了( )
    A .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C . 抗日战争受到国际关注 D .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 18.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 . 增强国力 B . 地方自治 C . 拥蒋反共 D . 逼蒋抗日
  • 19. (2023八上·南海期末) 李宗仁在畅谈台儿庄战役胜利时说到: “淮南、鲁南各地民众的力量完全和军队配合起来,在战场上抢救伤兵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炮弹、粮食的也是民众。”李宗仁强调战役的胜利得益于( )
    A . 国际援助广泛 B . 军民团结合作 C . 军事战略正确 D . 武器装备精良
  • 20. 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要了解“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三十万同胞,在黑暗中挣扎;三十万,三十万冤魂,在地狱里哭泣”这段历史,我们最应该去的纪念馆是:( )
    A . 一二八纪念馆 B .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C . 新四军纪念馆 D . 渡江战役纪念馆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名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结交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

    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动摇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深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三】“兵谏”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则竭力主张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估计事变发展有两种可能的前途:或者爆发内战,或者和平解决。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

    1. (1) 材料一中《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张、杨为此有何惊世做法?
    3. (3) 材料三中,“兵谏”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此主张如何解决?结果如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