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英国把鸦片战争称为“通商战争”,美国学者张馨保则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是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当二者相遇时,冲突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也同样不可避免,二者观点都( )
    A . 掩盖了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 . 反映了战争发生的真实目的 C . 揭示了战争发生的必然性 D . 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
  • 2.  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 . 阻止了自然经济解体 B . 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 . 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 . 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 3.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广大农民纷纷组织起来反对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有的占有逃亡地主豪绅的土地,有的拒绝向地主交租,有的则少交地租。这些事例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打击了农村中的封建势力 B .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实行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 D . 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剧变
  • 4.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三十)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 .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D .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 (2023八上·赵县期末) “甲午战争,我们被日本一举打败,这个刺激才真正刺痛了中国的士大夫,以高级官僚和士大夫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一边在应付来自外来的挑战,另一边也逐渐缓慢地开始反思。”19世纪末,这种“反思"演化成的实际行动是(    )
    A . 洋务运动 B . 百日维新 C . 武昌起义 D . 新文化运动
  • 6.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维新变法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 7.  如表是对近代某一时期英国《泰晤士报》新闻题口关键词的检索。据此可知,当时《泰晤士报》关注的是( )

    关键词

    中国

    袁世凯

    孙中山

    满清

    武汉三镇

    北京

    南京

    新闻报道篇数

    149

    31

    11

    22

    25

    25

    14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义和团运动 D . 护国战争
  • 8.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
    A . 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 B . 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 C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 D .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 9.  近代中国每次外交失败都会引起社会巨大变革。如表中“失败”和“变革”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失败

    变革

    A

    英法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洋务运动

    B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百日堆新

    C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

    义和团运动

    D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战败

    五四运动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认真阅读如表,从表中能解读信息是( )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其他

    民国16年

    53.8%

    18.2%

    19.1%

    8.4%

    民国17年

    10.9%

    76.6%

    7.2%

    5.3%

    A . 中共中央工作重心转移 B .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C . 北伐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 D . 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
  • 11. (2022·荆州) 1929年秋,毛泽东写下诗句:“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金瓯:指国土)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诗句表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
    A .   发动秋收起义 B . 进行城市斗争 C . 开展土地革命 D . 举行工人暴动
  • 12.  以下重要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八七会议 ②井冈山会师 ③三湾改编 ④秋收起义 ⑤南昌起义

    A . ①②⑤③④ B . ⑤①④②③ C . ⑤④③①② D . ⑤①④③②
  • 13.  “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咽到西山来,红色瑞金闹革命,工农政权建起来。”这首民歌最有可能创作于( )
    A .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 .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 .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年) D .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 14.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征途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强渡乌江 B . 强渡大渡河 C . 渡过金沙江 D . 四渡赤水
  • 15.  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中国军队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消灭日军数万人,取得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引起了当时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总统罗斯福也称:“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此次“长沙大捷”( )
    A . 提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B .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C . 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寇的主战场 D . 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局
  • 16.  如图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组织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共产党组织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几次会战(或战役)的大致地理位置如下,结合所学。( )

    A . ①处会战(或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 ②处会战(或战役)取得了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次重大利 C . ③处会战(或战役)结束后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D . ④处会战(或战役)中八路军115师取得正面作战最大胜利
  • 17. (2023·深圳一模) 1944年3月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47万军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5%;国民党军队有几百万人,只抗击了侵华日军的35.5%。如果把全部日军和伪军合计起来,则共产党军队抗击了日、伪军总数134万中的110万,即84%,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16%。材料说明(    )
    A . 国民党在抗战中作用微乎其微 B . 敌后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唯一原因 C .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 抗战时期中共力量超过国民党力量
  • 18. 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闻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这反映了国民党( )
    A . 攘外必先安内 B .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 .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 . 假和平,真内战
  • 19.  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一直到渡江战役,山东农民有153.3万人参与支前,为前线战士送去了7.12亿斤粮食,这是因为( )
    A . 减租减息政策的提出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土地改革的进行 D . 三大战役的胜利
  • 20.  “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以下内容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②《南京条约》签订 ③孙中山定都南京

    ④南京解放 ⑤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

    A . ①② B . ②⑤ C . ③④ D . ②④
  • 21.  古诗词寓意深远,常常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言简意赅的绝妙注脚。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你认为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在( )
    A . 19世纪60—70年代 B . 甲午中日战争后 C . “一战”期间 D . 国民党统治后期
  • 22.  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礼节上,有鞠躬,有的跪拜,有的脱帽,有的作揖”,“在婚姻上,一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一面许纳妾的习俗”。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变迁中( )
    A . 民主平等普遍实现 B . 顽固保守抗拒潮流 C . 崇洋媚外追求新潮 D . 新旧并行多元发展
  • 23. (2023八下·苏州月考)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
    A . 五四运动→国共十年内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B . 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C . 新文化运动→国共十年内战→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D .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二、非选择题
  • 24.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认识中国只产党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角度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总是在不断探术,总结,创新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并领导革命事业向前进。

    材料二 

    角度二 ;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站在最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反对对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最终取得新民无主义革命的针利。

    ——摘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中国民产党自从诞生开始,就确立了党的中心工作,请问是什么?

    1. (1) 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城召开了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提出了党的工作电心转移,如何理解“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2. (2) 中国共产党从最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两次主动与国民党合作,请问两次分作的标志分别足什么?
    3. (3) 日本帝国主义分别于1931年和1937年制造了什么事变,引起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4.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成,请写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启示?
  • 25.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艰辛探索,都失败了。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年殖民地平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艰辛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断向西方学习,却都先后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新的斗争,完成了民族独主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从图一到图二,图三再到图四所对应的历史事件。

    1. (1)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磷,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