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5-07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这场战争( )
    A .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 .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 2. 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很失望,因为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购买力低下、开放口岸太少、享受特权太少,提出修约又遭拒。为此,英国( )
    A .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在北京划定使馆界 C . 成立了“洋枪队” D . 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
  •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的著作,如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 地理学研究兴起 C .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 热衷于边疆军事
  • 4. 太平军在金田崛起并北上进军后,各地掀起抗清高潮,如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广东、广西等地爆发天地会起义,山东、河南等地爆发捻军起义。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 . 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 . 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 . 宣传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D . 激发广大人民的反清意识
  • 5. (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 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为了自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曾国藩、李鸿章等掀起了(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 6.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 .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 . 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 7. 天津的义和团把精通外语、多在租界工作的广东人等南方人称为“二毛子”而加以排斥。此举客观上表明当时中国( )
    A . 重农观念影响深远 B . 中外矛盾非常尖锐 C . 近代主权观念形成 D . 地域歧视特别严重
  • 8. 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 . 基础广泛 B . 发展迅速 C . 结束帝制 D . 取得成功
  • 9.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未竟之功”是( )
    A .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 . 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 创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10. (2021·紫金四模) 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提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以上材料论述的是(   )
    A . 辛亥革命的背景 B . 辛亥革命的经过   C . 辛亥革命的特点 D . 辛亥革命的影响
  • 11. 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所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
    A . 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 . 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 . 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 . 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
  • 12. 陈独秀认为,只有在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觉醒之后,中国才有摆脱军阀桎梏的可能。在中国近代,“青年觉醒”的标志是( )
    A . 五四运动 B . 国民革命 C . 一二•九运动 D . 西安事变
  • 13. 如表毛泽东的主要履历折射出( )

    题13表:毛泽东主要履历(1924~1926)

    ◎1924年2月,任国民党执行部委员、组织部秘书

    ◎1925年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926年11月,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A . 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B . 五四运动拯救民族危亡 C . 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 D . 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
  • 14.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几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 辛亥革命 B . 五四运动 C . 北伐战争 D . 南昌起义
  • 15.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南昌起义 B . 八七会议 C . 秋收起义 D . 古田会议
  • 16.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他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毛泽东的这一发现有助于( )
    A . “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B . 南昌起义的发动 C .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D . 红军长征的胜利
  • 17. (2023八上·株洲期末) 有一首歌唱道:“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袭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歌反映了:( )
    A .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 . 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 .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 18.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都城后,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增强民族凝聚力,2014年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固定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 . 旅顺大屠杀 B . 九一八事变 C . 卢沟桥事变 D . 南京大屠杀
  • 19. “在这件事上,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这是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对自己的评价。周恩来则称张学良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因为“这件事”的和平解决促成了( )
    A .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 . 局部抗战正式转为全民族抗战 C .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 20. 下表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阶段、时间与中心任务。根据表格信息判断,该战役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淞沪会战 C . 台儿庄战役 D . 百团大战
  • 21. 敌后抗日根据地很多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全家积极抗战。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源于( )
    A . 英美盟军的支持 B . 人民的伟大力量 C . 正面战场的抗战 D . 斗争形式的多样
  • 22. 郑振铎曾谈道:“自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天天都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种关切代表了广大民众( )
    A . 和平建设国家的强烈渴望 B . 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不满 C . 踊跃参军参战的热切期盼 D . 获得彻底翻身解放的喜悦
  • 23.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蒋介石两个拳头指蒋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 . 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 关门打狗锁锦州 D . 蘑菇战术胜陕北
  • 24. (2020·桂林) 淮海战役中,承担运输等任务的民工有543万人,他们提供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口76.7万头,船只8500艘。这段描述反映淮海战役胜利的条件是(   )
    A . 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B . 解放军作战指挥正确 C . 人民群众积极支持 D . 国民党军队装备落后
  • 25. (2023·衡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 . 挽救中华民族 B .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 推翻清朝政府 D . 建立民主共和国
  • 26.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年到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版权所有( )
    A .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 . 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 . 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D . 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 27. 罗斯福曾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 .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 . 是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C . 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 D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 28. 李大钊曾写道:“礼节上,有的鞠躬,有的跪拜,有的脱帽,有的作揖”,“婚姻上,一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一面允许纳妾的习俗”。这反映近代中国社会( )
    A . 民主平等普遍实现 B . 顽固保守抗拒潮流 C . 崇洋媚外追求新潮 D . 新旧并行多元发展
  • 29. 如下图比较了两个年份力织机(以电力或其他动力驱动的织布机)和手织机纱线消费量。据此可知,相比于1913年,1930年中国纺织行业( )

    A . 力织机纱线消费量下降 B . 力织机纱线消费量占比上升 C . 手织机纱线消费量下降 D . 手织机纱线消费量占比上升
  • 30. 歌曲是用音符记录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歌曲反映当时的时代主题。聂耳于1935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上述两首歌曲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 . 英勇抗战 B . 土地革命 C . 近代探索 D . 解放战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材料情景有关的条约。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的内容与中国哪个条约有关。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该条约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中的内容与哪一场战争有关。结合所学,指出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的内容。并说明该条约的危害。
  • 3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简表(部分)

    时间

    翻译书籍类型

    书量和所占比例

    20世纪以前

    自然科学

    437部,占75.3%

    社会科学

    80部,占13.9%

    20世纪初

    自然科学

    164部,占19.6%

    社会科学

    327部,占60.9%

    ——据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不得照抄原文)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 33. 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艰辛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艰辛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断向西方学习,却都先后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列举与四幅图片信息相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
    2. (2)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