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复习卷...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八下·成华期末) 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
    A . 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 .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 2. (2023八下·西安期末) 从1976年7月1日到10月1日,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为79次。而此后到1977年6月30日,出访总次数为252次。与1977年相比1978年的出访次数增长了27%。1976年至1978年中国高层频繁出访主要是( )
    A . 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条件 B . 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 为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作准备 D . 为改善中美关系寻找突破口
  • 3. (2023八下·长沙期末) 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C .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 . 经济特区的建立
  • 4. (2023八下·西城期末)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
    A . 中共八大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中共十八大 D . 中共二十大
  • 5. (2023八下·海淀期末)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此社论的提出( )
    A . 为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奠定基础 B . 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C . 体现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心 D . 实现了教育工作领域的拨乱反正
  • 6. (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时间是在( )
    A .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B . 二十世纪末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0周年
  • 7. (2023八下·市南区期末) 如图漫画反映的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 全面深化改革 C . 全面依法治国 D . 全面从严治党
  • 8. (2023八下·崂山期末) 我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起施行,其规定“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法的施行( )
    A . 突出工业化先行 B . 符合新发展理念 C . 有利于改善交通 D . 有助于乡村振兴
  • 9. (2023八下·崂山期末) 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 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0. (2023八下·崂山期末)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由此可见( )
    A . 国有企业改革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建立沿海开放城市
  • 11. (2023八下·城阳期末)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A . 解放思想 B . 改善民生 C . 增强国力 D . 统筹兼顾
  • 12. (2023八下·辛集期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就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南方谈话冲破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宣言书”。由此可见( )
    A . 毛泽东思想对改革开放具有指导作用 B . 科学发展观对改革开放具有指导作用 C . 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具有指导作用 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改革开放具有指导作用
  • 13. 中葡两国在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写道: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以以”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财政独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向澳门特别行政区征税。据此可知,回归后的澳门( )
    A . 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 . 可以开展独立的外交活动 C . 可以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 D . 必须断绝与葡萄牙的一切关系
  • 14. (2023八下·莲湖期末) 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由此可知,港澳回归于( )
    A . 19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80年代 C . 20世纪90年代 D . 20世纪80年代
  • 15. (2023八下·闽清期末)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说明我国重视( )
    A . 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B . 边疆地区的不断开发 C . 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D . 边远山区的脱贫攻坚
  • 16. (2023八下·西青期末) 歌曲《爱我中华》中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为这一大好局面提供有力保障的我国一项基本制度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一国两制”
  • 17. (2023八下·辛集期末)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C . 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 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 18. (2023八下·包河期末) 2023年4月1日,马英九先生携家人来到湖南省湘潭县,在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马立安,遇到当地群众问候:“欢迎回家”,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应:“湘潭伢子回来了!”这说明海峡两岸( )
    A . 结束敌对状态 B . 实现三通 C . 逐渐走向统一 D . 同根同源
  • 19. (2023八下·阜新期末)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标志着我国海军开始具备远洋作战能力,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  )
    A . 华东军区海军 B . 东海舰队 C . 南海舰队 D . 北海舰队
  • 20. 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在中国总理周恩来的讲话稿中,有可能出现的句子是( )
    A .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 . ”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营垒” C .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 ”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 21. (2023八下·长沙期末)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力量得到巨大加强。就像阿尔巴尼亚等国代表所说:“任何重大国际问题,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与都是无法解决的。”这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A . 有利于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B . 有利于塑造国际政治新秩序 C . 加速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D . 使中国形成多层次开放格局
  • 22. (2023八下·长沙期末) 2023年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74周年。74年来,人民海军从无到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研究“中国海军发展史”的素材中,能够提供更多原始史料的是( )
    A . 电影《红海行动》 B . 报告文学作品《中国海军》 C . 辽宁号军舰模型 D .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编年》
  • 23. (2023八下·东丽期末) 50年前,中美发表了“上海公报”,对当时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影响是( )
    A .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 中国重返联合国 C . 中美正式建交 D . 中美两国开始结盟
  • 24. (2023八下·兰山期末) 英国知名摇滚乐手罗杰•沃特斯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与主持人就台湾问题等展开激烈交锋。他直接劝告对方:“台湾本身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早就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了。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那只能说明你无知,去读读书认真学习一下吧。”该美国主持人应该翻阅的历史文件是( )
    A . 《凡尔赛条约》 B . 《九国公约》 C . 《朝鲜停战协定》 D . 《中美建交公报》
  • 25. (2016八下·滦县期末)

    总结、归类、提炼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从网络上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 . 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 . 外交事业的发展 C .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D . 现代的社会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
  • 26. (2023八下·西安期末) 202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众志成城,45年砥砺奋进,45年春分花雨,中国人民谱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华丽乐章。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走进新时代】

    材料一:

    【在希望的田野上】

    材料二:我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使本来应该生机盖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等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深化推进改革】

    材料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1) 请将上面年代尺中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 (2) 依据材料二,思考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说材料中的“生死契约”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书?
    3. (3) 依据材料三,谈谈经济特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哪些作用。在对外开放格局中,还有哪些与深圳处在同等地位的城市?(请写出两个)
    4. (4) 综合以上探究,指出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 27. (2023八下·城阳期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这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希望并愿意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而在所谓的西方民主政治中,因为执政党对于在野党和少数派的声音鲜有兴趣。”

    ——泰国玛希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释元德

    材料二:1954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到2014年9月

    ——摘编自《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编写组编写《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

    材料三: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 (1) 材料一体现的是我国的哪一政治制度?它的建立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一部重要法律文献?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哪次大会的主要任务?并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建国初民族问题复杂的表现。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 (4) 综上所述,请你谈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识。
  • 28. (2023八下·西安期末)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显国威】 

    材料一: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 

    表2:1961-1970年历届联合国大会“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 

                                                                                                                                                                                                                                          


    1961年

    1964年

    1965年

    1968年

    1970年

    赞成

    38

    40

    47

    44

    51

    反对

    48

    57

    47

    58

    49

    弃权

    30

    13

    20

    23

    25

    ①图1拍摄于哪一年?图1反映了什么重大外交事件?根据表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图1事件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 

    ②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1、图2所反映内容的关系。并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开创新局面的主要原因。 

    【大国外交】 

    材料四:中国陕西有句农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中亚谚语也说,“付出就有回报,播种就能收获”。让我们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积极推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迎接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在中亚峰会上的讲话:《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一中亚命运共同体》

    1. (1)  材料一中的“原则”指的是什么?该“原则”是谁最先提出的?结合材料谈谈该“原则”对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 (2) 【出现转机】

       选做题: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 

    3. (3)  材料四体现了怎样的外交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的积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