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名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末考试
一、<strong><span>选择题</span></strong><strong><span>(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span></strong>
  • 1.  "微缩景观" 指的是小规模、缩小尺寸的景观或场景。请估计右图微缩计算器的正确规格( )

    A . 尺寸(长×宽×厚):18 cm×12.5 cm×3.5 cm,质量:200 g B . 尺寸(长×宽×厚):18 dm×12.5 dm×3.5 dm,质量:2 g C . 尺寸(长×宽×厚):18 mm×12.5 mm×3.5 mm,质量:2 kg D . 尺寸(长×宽×厚):18 mm×12.5 mm×3.5 mm,质量:2 g
  • 2.  小陈坐在甲图中的白色A车中,用相机拍摄旁边与其速度相同的黑色B车,拍出了有运动感的照片(见乙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以地面为参照物,相机处于静止状态 B . 相机与被拍摄车辆保持相对静止 C . 以被拍摄车辆为参照物,公路旁的树木处于静止状态 D . 以上说法均正确
  • 3.  人敲鼓时,鼓槌每秒敲击鼓面的次数不足20次,因此小明认为此时敲鼓发出的是次声波。小张不赞同,提出了以下观点用于反驳小明的观点,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 人耳是无法听到次声波的,所以鼓声不是次声波 B . 人敲鼓的频率不等于鼓面振动的频率 C . 次声波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鼓声不会,所以鼓声不是次声波 D . 实际上,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大于20次
  • 4.  如图,圭表包括圭和表两部分。正午时刻,依据表在圭上影子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圭表的主要光学原理是( )

    A . 光沿直线传播 B . 光的色散 C . 光的折射 D . 光的反射
  •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水煮鸡蛋刚捞出时没那么烫,是由于蛋壳表面水蒸发吸热 B . 彩虹与海市蜃楼都与光的折射有关 C . 夜间探测仪通过紫外线来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从而进行夜间探测 D . 吹风机开热风档吹头发更快干,主要是因为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 6. (2023九下·吉林期中)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上出类拔萃。铸造的过程中,将铜液灌进模具,冷却成型,铸造初步完成。铜液冷却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 熔化 B . 液化 C . 升华 D . 凝固
  • 7.  小红为了研究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把四个模型分别直立在玻璃板前。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 8.  汽车在公路上以20m/s速度匀速直线前行,司机发现前方出现障碍物,经0.7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刹车,刹车后滑行4s才停下。研究表明司机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下列能描述司机酒后驾车的汽车运动图像为( )

    A . B . C . D .
  • 9.  如图,凸透镜焦距为10 cm,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光屏上所成的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B . 将光屏与蜡烛交换位置,由于光路可逆,在光屏上依旧能得到清晰的像 C . 若凸透镜上有一点小污渍,烛焰的像将变得残缺 D . 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将光屏右移可使像重新变清晰
  • 10. 如图,将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分别放入装油和装水的杯中,发现水和油中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水杯上方有大量的“白气”,油杯上方没有出现大量“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杯中气泡与水沸腾实验中气泡形成原因相同 B . 油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内为水蒸气 C . 干冰升华过程中会吸热,水杯温度会下降,而油杯不会 D . 油杯上方无大量“白气”而水杯有,说明水杯上方“白气”主要来源于杯内
二、<strong><span>作图题</span></strong><strong><span>(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span></strong>
  • 11. 某天中午,太阳光几乎直射大地。阿瑞坐在自家汽车里,无论与前车距离如何,前车后窗的阳光都会直射入眼睛(反射光线几乎与地面平行)。请你画图标注前车后窗与水平面的夹角。(标注锐角角度,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 12. “潭清疑水浅”描绘了潭水清澈,让人感觉水变浅。如图,B是人眼所在处,A点和C点一个是物一个是像,请你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三、<strong><span>填空题(每空1分,共2</span></strong><strong><span>2</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3.  步距可作为一把“尺子”。某同学想测量自己的步距,他按正常速度行走,随机停下,并让另一位同学测量步距。如下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他的步距为cm。

    小明同学提出这么测量误差比较大。为了让测量更可靠,请你说说可以如何改进测量步距的方法:

  • 14.  如图所示,小明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原理是小孔成像。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 (1) 比较甲乙两幅图,可以得到结论:      
    2. (2) 如果在底部戳两个孔,可以观察到个蜡烛火焰。(填写个数)
    3. (3) 如图丙,是一个可以调节物距和像距的针孔照相机,要让蜡烛的像变大,可以采取什么方法?____ (选填字母,多选) 
      A . u不变,减小v B . u不变,增大v C . v不变,减少u D . v不变,增大u
    4. (4) 晴天中午,太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这些光斑大小不同的原因是。(选填序号:①树叶间缝隙大小不同;②树叶缝隙离地面的高度不同)
  • 15.  小聪观察到用高压锅煮肉会更快煮烂,书上说是气压影响了其沸点,他想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便和同学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 (1)  【实验设计】

      ①小聪先按图甲的方案组装仪器。烧瓶瓶口敞开,用酒精灯加热烧瓶里的水,以此测量当前气压下的沸点。他还少安装了(填写器材名称)

      ②如图乙所示,小聪用烧瓶模拟高压锅,用气泵(既可以抽气又可以打气)向瓶内打气以提高瓶内气压(安全范围内)。 

      ③将器材全部安装好后,每隔2分钟分别记录瓶内水的温度。

      甲图装置的温度变化情况:

      时间/分

      2

      4

      6

      8

      10

      12

      14

      温度/℃

      70

      78

      86

      91

      100

      100

      100

      乙图装置的温度变化情况:

      时间/分

      2

      4

      6

      8

      10

      12

      14

      温度/℃

      70

      85

      98

      108

      108

      108

      108

    2. (2) 【评估交流】

      ①由上述两个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②小张同学认为还应该做一个低于当前气压时水的沸腾实验,才能更好地得出①中的结论,你觉得可以进行什么操作?    

      ③小聪同学想起课本说“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重新沸腾”。这是因为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导致内部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 16.  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某兴趣小组用焦距为10㎝的凸透镜以及其他素材自制了照相机模型和投影仪模型:

    1. (1) 【器材选择】

      ①投影仪模型中投影片A与凸透镜B间距是。(选填“物距”或“像距”)

      ②小组成员要选用合适长度的纸筒来作为照相机模型的外纸筒。现有三种规格的纸筒,其长度分别为 5cm、10cm、20cm,应当选择cm的纸筒。

      ③照相机模型中充当胶片的膜(a位置)应该用以下哪种素材制作

      A.全透明的塑料膜  B. 绘画用的薄宣纸  C.白色不透光卡纸  D.黑色不透光卡纸

      ④实验室有焦距相同、半径不同的两种透镜,想让成像更加亮,应该选择直径更     的凸透镜(选填“大”或“小”)制作照相机模型。

    2. (2) 【实验操作】完成模型制作后,小组成员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影像,发现成倒立的像。为了看到正立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
  • 17.  小黎从家里带了一些冰糖到实验室,想跟小红一起测量冰糖的密度。实验前,她们进行了一些问题的讨论:

    1. (1) 【实验设计】

      ①她们拿到的天平,左盘缺损了一个小角,你认为这台天平还能继续使用吗?请你写出判断及其理由:(填“能”或“不能”) ,理由:

      ②小黎想用排水法测冰糖的体积,小红忙阻止,原因是:

    2. (2) 【进行测量】经过讨论,她们用天平测得冰糖质量(见甲图),后用乙图的方式测量冰糖体积。则冰糖的密度是:g/cm3
    3. (3) 【评估交流】

      ①如果步骤C中,有部分芝麻洒出,则测得的密度值比实际密度值(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②小红觉得还可以再改进一下实验:用细盐替代芝麻,你觉得这样做的好处是:

四、<strong><span>计算题</span></strong><strong><span>(共2小题,共1</span></strong><strong><span>6</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8. 小丽去买A4打印纸,小丽发现纸非常“重”,猜测打印纸甚至比水更“重” , 她想快速测算出打印纸的密度。纸包装上标有张数、尺寸和面密度(“面密度:80g/m2”代表一张打印纸每平米的质量是80g),并测量出一包打印纸总厚度为5cm(外包装厚度忽略不计)。

    1. (1)  请计算一包打印纸的体积为多少cm3
    2. (2) 小丽根据尺寸算出了一张打印纸面积为0.06m2 , 根据该面积和面密度,算出一张打印纸的质量。
    3. (3) 小丽认为打印纸比水更“重”,“重”是指打印纸的?更大(填物理量);请计算出纸的密度,论证小丽的猜测是否正确。(水的密度为1g/cm3
  • 19. 生物体内信号主要通过神经传导。如图,电刺激青蛙的坐骨神经上某一点后,该电信号会立即沿着神经向肌肉匀速传导,传递至神经与肌肉连接处后,经过一小段时间信号转换后,肌肉便开始收缩。(信号转换所需时间为定值)

    为了测出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某生物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刺激点A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4毫秒(即4×10-3秒),刺激点B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5毫秒。点A、B离肌肉中心的距离分别为12厘米和9厘米。

    1. (1)  A、B间距为多少?信号从A点传至B点,需要多少时间?
    2. (2)  根据(1)小问计算,信号在神经上的传导速度是多少厘米每毫秒(cm/ms),合多少米每秒(m/s)?
    3. (3)  刺激神经上离肌肉中心7 cm的C点至肌肉发生收缩,需要多少时间?
五、<strong><span>综合创新题</span></strong><strong><span>(每空1分,共8分)</span></strong>
  • 20.  小吴有一个音乐盒。打开音乐盒,音乐响起,玻璃罩内摆灯亮起,雪花飞扬。

    音乐盒的发声主要靠盒下方的滚筒和音板完成。如图乙所示,开关打开时,滚筒转动,滚筒上凸起的焊点拨动音板上的金属条发出声音。不同焊点的高度和金属条的长度均有变化,由此组合形成美妙的音乐。金属条长度与焊点高度的情况示例如下:

    编号

    金属条长度(mm)

    焊点凸度(mm)

    10

    0.15

    9

    0.10

    9

    0.15

    1. (1)  当音乐盒启动时,小吴发现飘动的“雪花”有时会变得明亮耀眼,这主要是因为灯光照在“雪花”上发生了光的;透过玻璃罩看墙边的画,发现画变大了,这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光的
    2. (2)  小吴想要探究金属条长度对发声的影响。这时她应当选择编号为(选择两个编号)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转动滚筒,对比两种情况下发声的区别。经过探究,她认为金属条的长度主要影响拨动时发声的(填写声音的特性)。
  • 21.  站在河南蛤蟆塔10余米以外的地方,击掌可以听到类似青蛙叫的“咯哇!咯哇!”的回声。击掌后,部分声波先后被高度不同的各层塔檐反射汇聚,返回地面,组成一个类似蛙鸣的回声。(声音的间隔大于0.1s时,人耳才能够分辨)

    1. (1)  蛤蟆塔回声类似蛙鸣,主要指的是回声的(填声音的特性)与蛙鸣类似。甲图中,击掌后0.2s,第一次接收到塔檐回声。可知人离第一层塔檐的距离为。(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乙图是某次实验时回声的波形图,图中编号1-10为塔檐回声。其中声音最响亮的是编号的塔檐回声。
    2. (2) 为什么击一次掌后,人耳不能将掌声的十声回声清晰地分辨开来,而是仅听到一声“咯哇”的声音?(塔檐回声总时间跨度t约为70毫秒)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