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诗词...

更新时间:2023-12-04 浏览次数:53 类型:复习试卷
一、诗歌鉴赏
  • 1. (2022七上·深圳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芦管】笛子。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 (1) 【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①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②之情。【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③之情。
    2. (2) “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 2. (2022七上·上海市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澹澹”的意思是 。 
    2. (2) 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 D . 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 3. (2023七上·期末)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 (1)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中的景象。
    2. (2) 结合“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2022七上·巩义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想象一下颔联所展现的情景,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2. (2) 你的同桌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
  • 5. (2022七上·永城期末) 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 对这首小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悲愁。 B . “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几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 . 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 .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 6. (2022七上·罗山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1)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2. (2)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7. (2022七上·宣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 . 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 .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 .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 (2) 秋在古诗词中多是意境悲凉的,但在曹操眼里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
  • 8. (2022七上·任泽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1)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2) “巴山雨夜”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
  • 9. (2022七上·西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这首诗的前两句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登临的地点是 ,目的是 ,其中 字统领全诗。
    2.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二句,表现了诗人的怎样的抱负?
  • 10. (2022七上·永康期末) 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

    1. (1)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 (2) 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 11. (2023七上·新丰期末) 诗歌鉴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 (1) 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 (2) 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12. (2022七上·勃利期末) 【古诗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结合本诗的时代背景“落花”有怎样的寓意?

  • 13. (2023七上·南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 . 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 . 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 (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
  • 14. (2023七上·延庆期末)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1) 请你依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空格和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歌开篇,“①”写出诗人晚年凄凉的生活处境;“②”突出诗人内心依然燃烧着③的志愿。他静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  ④

    2. (2) 下列诗句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情感一致的一项是(   )
      A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B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15. (2022七上·翁源期末) 古诗鉴赏,回答下面各小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 (1)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2.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 (3) 请从修辞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6. (2022七上·金华期末) 古诗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 (1) 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 (2)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 17. (2022七上·澄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问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 (2) 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 . 颔联“阔”写出春测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 .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实,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 18. (2022七上·汉阴期末) 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完成各题。

    江南逄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 (1) 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 . 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 . 全诗既流露岀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岀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D . 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 (2)   假如时光可以穿越,你也遇见了当年落魄的李龟年,会跟他说些什么呢?
  • 19. (2022七上·乐山期末) 鉴赏,完成各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呈现出明朗刚健的风格。 B . [乙]曲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悲凉之景,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 C . [甲]诗意境壮丽,气势不凡;[乙]曲用语精炼,言简而意丰。 D . [甲][乙]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2. (2) 有人评价[甲]诗中的“鹤”虽然是孤单的,但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请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 20. (2022七上·岳池期末) 古诗词鉴赏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潼关古城被久远的高云簇拥着,不言古城之高而其高度自见。. B . 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表现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 . 第三句写黄河在原野奔流“犹嫌”拘束,表现其澎湃与壮阔的气势。 D . 末句写诗人翻越秦岭进人潼关后被险峻的山势震撼,内心极不平静。
    2. (2) 康有为曾赞扬谭嗣同:“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你认为本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气猛志锐”,为什么?
  • 21. (2021七上·朝阳期末) 阅读《观沧海》,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 (1) 《观沧海》一诗写景雄浑。“澹澹”一词形容 , 与“洪波涌起”一句呼应,展现出大海磅礴的气势。面对此壮景,曹操产生的雄奇想象,表达了的理想抱负。
    2. (2) 依据诗词内容,在语段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浪淘沙•北戴河》创作于1954年,此时新中国国力增强。毛泽东主席怀古思今,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更是充满     。两位伟人的思想跨越时空,撞击于山海间,壮哉!

      A . 风云变幻的沧桑感和再造天地的自豪感 B . 对萧杀景象的悲叹和对物是人非的伤感 C . 苍茫天地间难以找到出路的迷惘和困惑 D . 对曹操想挥鞭征伐却不得的遗憾和惋惜
  • 22. (2021七上·吉林期末)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1) 诗歌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诗人怎样的处境?
    2. (2)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后两句的内容。
    3. (3) 这首诗陆游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