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高考适用)广西省南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适用新高考地区

更新时间:2023-11-08 浏览次数:3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高三上·成都月考) 现代文阅读I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 . “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 .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 . 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 . “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 . “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 . 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 . 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 . 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 . 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4. (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5.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可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

    我奇怪自己走了一天竟只遇到一次汽车。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挥手,我努力挥得很潇洒。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在我眼前一闪就过去了,接着我就兴致勃勃地继续走路,但心里却开始后悔起来,后悔刚才没在潇洒地挥着的手里放一块大石子。要是现在再拦车,我想我准能拦住,我会躺到公路中央去,我敢肯定所有的汽车都会在我耳边来个急刹车。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虽然汽车将要朝我走来的方向开去,但我已经不在乎方向。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老乡,抽烟。”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跑到另一侧,拉开车门钻了进去:“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时汽车已经活动了,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儿?”我说:“随便上哪儿。”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

    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汽车朝我来时的方向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叮当响。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真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车窗外的一切应该是我熟悉的,那些山那些云都让我联想起来了另一帮熟悉的人来了,于是我又叫唤起另一批绰号来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于是他又爬到车头上去了,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但我没做广播操也没小跑,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

    那五个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下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大口喘气,他刚才大概跑累了,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有个人在汽车旁东瞧西望,是在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走。

    看了一阵后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于是拖拉机开动了,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节)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八岁的“我”是原本一个天真单纯、对世界充满了友善与热爱的少年;最后现实世界却给了“我”当头一棒,让“我”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 B . 汽车司机面对抢劫者没有丝毫抗争,当我被打得遍体鳞伤,他却拿走了我的背包,可看出他是一个病态麻木、欺善怕恶、圆滑世故的形象。 C . 小说以出门远行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用了倒叙的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除了与前文对照外,也给了小说一抹亮色;父亲对世界充满善意,对儿子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D . 小说的语言采用了反常、新奇的陌生化表达方式,如用“迎风飘飘”“第一批来这里定居”来形容那几根黄色的胡颈,写司机“屁股上有晚霞”,可见余华的幽默感。
    2. (2) 下列关于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反复出现的“寻找旅店”,象征着人生路上对现实生活的归宿和自我精神寄托的寻找。 B . 小说多次出现“走过去看”“开过去看”这样的表达,象征了人生路上的不确定性,一切的未知只能依靠自己不断向前去发现和挖掘。 C . “红色的背包”象征着小说主人公内心的善良与热情,最后背包被偷走,暗示着“我”的价值要被摧毁殆尽,失去了梦想和热爱。 D . 小说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揭示了真实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的迷惘。
    3. (3) 小说中的“我”从十八岁的那个中午离开家出门到坐上汽车,思绪有哪些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4) 这篇小说的情节看似十分荒诞,不合情理,作者余华这样表达,你觉得有何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鱼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先王之道,讲习不倦。季则谓子鱼曰:“丈夫不生则已,生则有云为于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务,脩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窃为先生不取也。”子鱼曰:“不如子之言也。武者可以进取,文者可以守成。今天下将扰扰焉,终必有所定。子脩武以助之取,吾脩文以助之守,亦可乎?”

    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节选自《孔丛子·独治》)

    材料二: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 , 可与守成。臣愿微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於是叔孙通使微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微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子鱼:孔鲋(前264年?一前208年),字子鱼,鲁国曲阜人。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②绵蕞: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群臣A饮酒B争功C醉D或妄呼E拔剑F击柱G高帝H患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指以……为乐,“渔人甚异之”的“异”表示以……为异,两者用法相同。 B . 易,指容易,与《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易”词义不同。 C . 进取,文中指进攻、夺取,与现在所说的“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意思不一样。 D . 左右,指皇帝的侍从,他们在叔孙通的指导下在郊外协同进行了新礼仪的演练。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季则认为子鱼修习于世无用的学业对自己、对百姓都无益,子鱼却认为天下最终会趋于安定,自己修习文事可以稳固前人所取得的功业。 B . 叔孙通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生弟子,却推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这让他的弟子很不满,在叔孙通的劝说下,他们最终理解了叔孙通。 C . 叔孙通知道皇帝越来越讨厌朝廷上群臣的放诞无礼,准备帮助皇帝制定朝廷上的一些礼仪,但部分儒生认为叔孙通办事方式不合古法。 D . 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参加十月大典时,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汉高帝对此很满意,赏赐了叔孙通。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脩武以助之取,吾脩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②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5. (5) 叔孙通哪些方面体现了孔丛子对他“能见时变”的评价?
三、诗歌鉴赏
  • 4. (2023高三上·江油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卜居①

    杜甫(唐)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靖蜓齐上下,一双鸿鹅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卜居:《楚辞》 中有屈原名篇《卜居》。此诗是诗人寓居成都时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 卜居 ”即“选择居所 ”,诗人首联写居所的自然环境和选择居于此的原因。 B . “出郭 ”一词是一语双关,字面的意思就是诗人避难入蜀,远离了政治的漩涡。 C . 颔联中的“尘事 ”指的是尘俗之事,而“客愁 ”指的是诗人行旅怀乡的愁思。 D . “堪 ”的意思是“能够,胜任 ”,“须 ”则有“应当 ”之意,“向 ”即“前往 ”。
    2. (2) 同样写蜀地,此诗和李白《蜀道难》的景与情有何不同?
四、默写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2. (2) 《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合谋攻郑的理由是“”。
    3. (3) 《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五、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八月,葡萄“着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结实、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安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伏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哐里哐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曹禺《雷雨》) B .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鲁迅《阿Q正传》) C . 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王愿坚《党费》) D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朱自清《荷塘月色》)
    2. (2) 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  , 轻则头痛、头晕、胸闷、恶心、旧病复发,少数重症中暑者,甚至可能死亡。温度越高,     B      , 尤其是持续3天以上达到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如做不好预防中暑措施,中暑风险会明显增加。除白天高温外,夜间持续高温也会加重中暑程度。

    ①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暑。②长期处于室外,③太阳直晒易中暑。④闷热不通风的室内、未开空调的车内也是发生中暑经常的场所。⑤高温环境下的劳动、锻炼、运动,⑥以及夏季露天环境下的集会、娱乐活动等也应做好高温中暑。

    出现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要尽快找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领散热,喝一点水,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并及时休息。当发现        C  , 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使其平躺在平面上,必要时脱去衣物。如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在现场想办法尽快降低病人体温,在脖子、腋窝和腹股沟上敷冰袋或湿毛巾等。如有条件可用冷水浸泡的方法对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快速降温。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向皮肤喷水通过蒸发降温。现场处置的同时,拨打120送医。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写作
  • 8. (2023高三上·惠民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

    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