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2-16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茶界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认为茶文化是喝出来的。或许受到禅宗"公案"的影响,还有的人认为茶文化在茶汤里。这些说法乍看貌似没错,但其实并非全对。这里涉及到什么是茶文化的问题。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脱离或淡化人的主体性来探寻文化,都是缘木求鱼、背道而驰的。人类的涉茶活动中,品饮茶当然是主要的,但茶的发现、利用、种植、加工、储藏、贸易、流通,何尝不是茶事活动呢?茶文化是人类与茶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成果。片面强调茶文化是喝出来的,显然不符合人类茶事活动的丰富性和茶文化的多样性。而且,无论怎么丰富多样,无论多么博大精深,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茶。否则,茶文化就会扁平化,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就会单调乏味。

    当代茶文化兴起的初始阶段,是茶艺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起初的茶文化研究,往往局限于茶的养生保健和历史发展。由于茶文化具有的亲和力、泛在性,有人戏称茶是“万金油”“百搭”,茶与什么都搭得上关系。虽然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农学、经济学范畴的生产、加工、流通也属于茶文化研究范畴,但这不应是茶文化研究的重点,否则就会挤压茶科学、茶技术、茶教育、茶叶流通等领域。与茶有关的茶艺文化如茶艺术、茶文学、茶工美、茶习俗等,当然是茶文化范畴的研究对象,但属于边缘的、交叉的、衍生的茶文化。

    茶文化研究需要一定的学科理论来指导,但仅仅从茶学(农学二级学科)、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来研究,肯定是有局限性的,更不能满足于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文化、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而应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来研究茶文化。茶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既有多元一体等一般性的规律,也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族群性、社会性、生活性、传承性。这些特殊性恰恰是茶文化的人文价值之所在,也是茶成为独特的文明载体和文化符号的根本原因。因此,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高度的开放包容性,它与其他文明形态和文化现象具有亲和泛在的普适关系。茶的这种人文价值具有恒久的现实意义,只要人类需要喝茶,它就永远有存在的价值。但茶文化绝不仅仅是喝出来的,它还是种植出来、炒制出来、流通消费出来的。所有这些活动的主体是人类自身,而不是茶树、茶叶、茶汤。所以,茶文化既在茶叶里、茶汤里,也在茶园里、茶厂里、茶店里,归根结蒂是在人类自身的茶生产、茶生活里。

    (摘编自鲍志成《正本定向:构建新时代茶文化研究大格局》)

    材料二:

    纵观历史,社会的发展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是多渠道和多内涵的,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多层次和多侧面的。从整体上看来,中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影响。

    中国人饮茶不仅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求得思想的自洁、自省、自律。所以,陆羽倡导茶文化之始,就把精神追求和价值评判贯穿于茶事之中,《茶经》把饮茶作为“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重要环节。

    中国茶文化精神是一个“多媒体”,渗透着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佛茶虽然最初是为了养生、清思,但禅宗使佛学精华与茶文化互相结合,佛理与茶理真正贯通,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的深蕴内涵融为一体。“茶禅一味”,明心见性,创造了饮茶意境。最早以茶自娱的道家,虽然是先从药理出发认识茶的作用,但当饮茶后的神清气爽与道家修炼的主张内省沟通后,道家从饮茶中得到自身与天地宇宙合为一气的真切感受,饮茶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朱权《茶谱》),所以情调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进而发掘了茗茶艺术中的深刻哲理。当然,儒家观念是中国茶文化的思想主体,诸如饮茶与中庸、和谐的伦常道德相关连,民间茶俗与气氛欢快浓重的儒家乐感文化相沟通,养廉、雅志、励节与积极入世的操守,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的规范,无一不在其中,甚至饮茶可以蕴含兴邦治国之道。真是其理至深,其义至远。不过,中国茶文化中的"三教合一",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因为三者在空灵的顿悟中所追求的豁达、明朗、理智与茶事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从社会实践方面来看,饮茶时讲究品味与情调,环境与氛围的幽雅,水质的清纯,杯具的清洁与名贵,对象与知己的神会与亲切,在对汤色的鉴别与饮赏过程中,达到愉悦和慰籍的目的。饮茶多是淡泊的情感内化,虽然茶出现在形式不同的社交场合,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媒介,充溢人际情感交流的快感与满足,但体现的是"蓄浓烈于平淡之中"的品格——水样清淡的茶,溶进深深的情。品韵是品茶的至高境界,也是品茶艺术的精华所在。品茶的评鉴,需要味觉与嗅觉的细致入微,更需要精细的感觉与丰富的想象,在宁静和淡泊中寻出绵绵的悠长,达到悟与获的境界。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进而到“宇宙体味之味”,这就是饮茶时所展现的“三重境界”。从理念到实践清楚地表明,中国人的品格与人生态度中,植根乡土的立命原则,自然入化的泛生意识,抱朴守拙的生活态度,都与茶文化有"割不断,理还乱"的血脉联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茶是一种生活的美化,理想的追求,宗教的超越。而在当代社会中,茶文化则是一种心理的回应,现实的聚从,历史的扬弃。

    (摘编自余悦《东方闲情的精神品貌——中国茶文化价值显示悖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茶文化是人类与茶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成果,人们必须立足从人类主体性出发去审视茶文化。 B . 茶艺文化是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艺术,它属于茶文化,但却不是茶文化的研究重点。 C . 茶文化既有多元一体等一般性的规律,也有族群性、社会性、生活性、传承性等特殊性的特点。 D . 品茶不仅需要鉴别和饮赏茶汤,还需要品韵、评鉴等多种活动,从而让人体悟到饮茶的妙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茶事活动的丰富性和茶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茶文化研究对象的多样化。 B . 茶能够成为独特的文明载体和文化符号的根本原因是茶文化具有特有的人文价值。 C . 社会的发展和中国茶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而且影响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D . 中国人饮茶不仅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够以此来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
    3. (3) 下列选项,最能够体现儒家茶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B .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C .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欧阳修《双井茶》) D . 松风佳客共,茶梦小僧圆。漫续山家颂,非诗莫浪传。(黄庭坚《题默轩和遵老》)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5)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各国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根植于中国人民的丰富社会实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有国际友人来华访问,你将怎样向其介绍中国的茶文化?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为了走出大山

    曹卫华

    进村那八公里的石窝子路,极大地限制了海子坝村的发展。为此,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村民们商定,大家集资,一家出一个劳力,不管三年还是五年,一定把路修通。

    集资筹备好了,可对于修路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有人开始泼冷水,有人说起了泄气话。

    干还是不干?钱用完了咋办?谢成芬@陷入了两难。

    干!必须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车到山前必有路,钱没了,再想办法找。

    2014年开春,工程正式开工。

    那天,村里几位老人来到工地上问谢成芬:“成芬啊,我们这几个老人,能等得到路修通的那天?”

    “等得到!等得到!”谢成芬说,“路修通了,村上出钱包辆车,接你们去县里玩、去州里玩!”

    这几位老人,全都没去过州里,有的还没到过县里。

    “那就拜托你了!拜托你了!”老人们激动地说,“我们等着那一天!”

    谢成芬记住了老人们的嘱托,带领几十个老乡,炸响了开山修路的第一炮。

    参加修路的多是五六十岁的人,开工没几天,就有人吃不消了,有的脚被石头砸伤了,有的手被石头割破了。

    工地上,最重的活儿是扛石头。炸药炸开裂的石头,用钢钎撬下来,每块少说也有两百来斤。男人们两两搭档,用杠子扛到路边码起来,准备砌边坡、砌路埂用。可有个四十多岁的壮年男人却落单了,因为他身体好,力气大,扛的石块也大,没人敢跟他搭档。

    “我跟你扛!”谢成芬说。

    "二婶!石头重得很,你扛得动?"男人问。

    "扛得动!"说着,谢成芬已经把杠子拿在手上了。

    "算了,二婶,这不是女人该干的活。"

    “来着!你莫啰嗦!”

    男人用绳子把石头拴好,穿上杠子。

    谢成芬弯下腰,把杠子扛在肩上,咬紧牙关喊一声"起"!腰一挺,站了起来。

    两人一前一后,扛着杠子在乱石窝里走。一开始谢成芬步子还有点跟跄,走着走着,就稳了。

    扛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谢成芬的肩膀火辣辣的,红肿了一大片。

    第二天,她用块海绵垫在肩上,脚步越来越稳,工地上的村民们对她也越来越服气。

    钱不多,大家为了省钱,爆破时一直手工打眼,辛苦不说,进度也太慢,大家商量,决定买台凿岩机。

    凿岩机买回来了,大家却不会用。谢成芬爬上石岩,第一个抱起三四十斤的凿岩机打眼,凿岩机突突突地在石头上震动,不听使唤,震得她两臂发麻。

    越是艰难,谢成芬越有干劲儿。"我就不相信治不了它!"她与凿岩机较起劲来。摆弄了一阵儿,在大家的帮助下,凿岩机渐渐听使唤了。

    轰隆、轰隆……山野里,机器声响彻云霄,天空中碎石纷飞。

    路越来越难修,修到四公里左右,前面出现了一道黑青色的大崖壁。这道崖壁三丈多高,像一堵铁壁铜墙,正正地堵在路中间。

    谢成芬把负责爆破的人集中起来,站在崖壁下商量了几次,决定先从下边打眼,把崖壁的下半部炸掉。

    第一次,他们打了六个炮眼,可这一排炮炸过之后,坚硬的崖壁不动,只炸飞了几块碎石头。

    “我就不信这石头比人的意志还坚硬!”

    谢成芬又领着村民,在第一排炮的间隙打了八个深乳,又放了一排炮,效果仍然不好。施工被迫停下来。

    黄昏时分,其他村民已经走了,谢成芬和几个骨干还在那道崖壁下商量,怎样才能啃掉这块“硬骨头”?

    大家决定换个思路,从崖壁的上部炸起。要从上部炸起,就得把人从崖壁上吊下来,先用手锤打出几个可以供人站脚的地方,才能把凿岩机吊下去,用绳子拴着人的腰,悬在空中打眼。

    第二天一早,一个村民先用绳子拴着腰,下去用手锤打好了站脚的地方。接着,谢成芬用绳子拴着腰爬下去,其他村民用绳子把凿岩机吊下去。谢成芬便悬挂在崖壁上,开始打眼。

    突突突的凿岩声,在大山的清晨响起,传得很远很远。

    谢成芬抱着凿岩机打到半途,突然脚下一滑,连人带凿岩机一齐往崖壁下掉。她的腰被绳子拴着,人没掉下去,在空中荡了几下,后脑勺重重地撞在崖壁上,疼得她两眼冒金星。凿岩机的开关也没来得及关掉,在空中突突突地空转了一圈,向谢成芬砸过来,上边的人眼疾手快,急忙把绳头一拉,凿岩机才避开了谢成芬。

    凿岩机再吊上来,谢成芬继续打眼。她打好一个炮眼,被吊上去,再换一个村民下来。

    第一排炮把崖壁顶部的石头掀掉了。这一整道崖壁,炸了一百二十多炮,才彻底炸掉。

    集资款很快就花完了,谢成芬又动员大家再集资。可乡亲们生活都不富裕,再集资也没多少钱。

    谢成芬家里搞养殖多年,攒了一点钱,她跑回家与丈夫商量,想从家里拿出十万元来。家里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正是用钱的时候,丈夫有点舍不得。

    “为集体修路,为乡亲们办事,有哪样舍得舍不得呢!”丈夫被说动了,从银行取钱出来,交给了谢成芬。

    正好这时,县里出台了一项政策,村上修一公里弹石路,县政府补助三点五万元。谢成芬一听说这个消息,第二天就跑到县上去申请。

    县里派人到工地上,查看了他们修路的情况,很快就把钱拨下来了。

    望着正在修建的公路,谢成芬心里满满的是信心与希望。这条路,是走出大山的路,是走向富裕的路。

    (有删改)

    注 ①指海子坝村,隶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②谢成芬担任村支书兼小组长,2021 年2月25日,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陷入两难的谢成芬,决定"干!必须干!"突出了她敢于决断、坚定执著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发展。 B . 谢成芬面对“不听话”的凿岩机,没有退缩,而是与凿岩机较起劲来,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凿岩机听使唤了。 C . “这道崖壁三丈多高,像一堵铁壁铜墙”,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既写出了困难的艰巨,也为后面凸显人物精神作铺垫。 D . 文章开头写筹备资金,杯水车薪,到后面集资款用完,集资困难,再到最后县里拨钱下来,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2. (2) 修路前后面临着各种困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资金不足。对于修路,村民们都很支持,愿意集资,但生活的贫穷,让他们无法拿出更多的钱。 B . 人心不齐。资金有限,有人泼冷水;开始施工,村上老人有怀疑;工地上干活,有人不愿配合。 C . 劳动力不足。修路的村民老龄化严重,而工地上的活都是重活,使得工程进度缓慢。 D . 技术人才缺乏。爆破方法不正确、机器使用不熟练等,都给修路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3. (3) 艺术界把以“事实”“诚实原则”为基础特征,同时具有一定“文学”特征的作品称为“非虚构文学"。本文具有"非虚构文学"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 (4)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改成“逐梦”,也有人认为原题目就很恰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太宗颇好田猎。谷那律为谏议大夫,尝从太宗出猎。在途遇雨,太宗问曰:“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必不漏矣。"意欲太宗弗数游猎,大被嘉纳。赐帛五十段,加以金带。贞观十四年,太宗幸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臣闻《》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述《虞箴》称夷羿以为戒。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孝武好格猛兽,相如进谏:‘力称乌获,捷言庆忌,人诚有之,兽亦宜然。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逢蒙之伎不得用矣。虽万全而无患,然而本非天子所宜。'孝元帝郊泰畴,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凭河暴虎,未之戒也?’臣窃思此数帝,心岂木石,独不好驰骋之乐?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臣伏闻车驾近出,亲格猛兽,晨往夜还。以万乘之尊,暗行荒野,践深林,涉丰草,甚非万全之计。愿陛下割私情之娱,罢格兽之乐,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察兆庶。”太宗曰:“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诚。”贞观十四年,冬十月,太宗将幸栎阳游田,县丞刘仁轨以收获未毕,非人君顺动之时,诣行所,上表切谏。太宗遂罢猎,擢拜仁轨新安令。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田猎》)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B . 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C . 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D . 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油衣,是从蓑衣发展而来的,古人把油脂涂在蓑衣或布帛等材料上制作而成的一种“高级雨衣”。 B . 特进,古代官职名,西汉后期才设置,本不是正式官名,是奖励功臣的勋官,地位略同三公。 C . 《书》,即《书经》《肖书》,《师说》“六艺经传旨通习之”中的“六艺”就包含这部作品。 D . 关东,在明清以前多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如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外出打猎遇雨,谏议大夫谷那律作出的防雨回答颇耐人寻味,意在说明瓦比油防水效果好,太宗听后大加赞赏。 B . 唐太宗到同州沙苑打猎,魏征进谏,借助古书记载,用周文王和后羿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旁敲侧击,来警示太宗。 C . 汉文帝也有像普通人一样寻求刺激、喜欢冒险、放飞自我的一面,大臣袁盎直言劝谏,理智地阐明了这种行为的危害。 D . 魏征通过文帝、武帝和元帝的典故,委婉劝谏唐太宗放弃驰骋游猎、搏击猛兽的个人爱好,要关爱百姓,一心为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割情屈己,从臣下之言者,志存为国,不为身也。

      ②昨日之事偶属尘昏,非故然也,自今深用为诫。

    5. (5) 司马相如、薛广德和刘仁轨三人谏阻君主游猎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注】。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三农:一年中的三次农忙,即春耕、夏耘、秋收。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开篇写山色昏暗,浓云密布,气温骤降;这种布景设色,奠定了全词感伤的基调。 B . "数枝幽艳湿啼红"写出气候特征对花色彩的影响,且用拟人手法勾勒出花的情态。 C . 词的下片勾勒出一幅冒雨耕作图,描绘了广大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动场景。 D . 这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意境清新自然,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抒情寄意。
    2. (2) 面对“天寒雨意浓”的天气,这首词写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 (2) 屈原在《离骚》中以急速水流比喻时间飞逝,表达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的句子是“”。
    3. (3) “鹿”因其恬淡、惬意且安静的生活习性而受古人青睐,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______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

    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比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一个物理学的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座悠久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______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______,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陈列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朱德的扁担”,论形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和别的扁担一样,都是竹子做的,约三四尺长,中间稍宽,两头略尖。但这______。扁担挑起的是希望。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大家一起挑粮,鼓舞的是士气,凝聚的是军心和民心,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希望。______。军长带头挑粮,战士藏起扁担,这“一挑一藏”里,彰显了官兵之间的浓浓真情。扁担孕育的是精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克服不了的困难。时下,扁担的实用价值也许并不大了,但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难、团结克敌的精神,却_____。

    小小扁担,一头挑着艰辛,一头挑着希望;一头挑着使命,一头挑着民心;一头挑着过去,一头挑着未来。

    1. (1) 下列句子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在书法艺术领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B . 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的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 C . 《大家手笔》专栏发表了一篇名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文章。 D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谈的热闹,气氛热烈。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

    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