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13 浏览次数:3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必须走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之路,这就是说,不能跟在其他国家后边亦步亦趋,而是应该自信自强地举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以富有活力的现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激发我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发展的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人心。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应该提高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能力,以中国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讲好中国故事,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互动、在充分的交融互鉴中促进文明丰富发展。

    (摘编自韩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

    文化的目的在于“教化”,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个人的肉体终将消失,但精神可以永存。这种精神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鼓舞人心,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文艺书籍作为文化的价值承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会因国界、语言的限制而囿于一隅。孔子的言说不会局限在中国传播,同样,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不会因为它们是英文和俄文作品而无法流传到世界各地。

    事实上,文学的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国人杀敌报国、唤起大家普遍的同情心和悲悯情怀,而且对创作者超越自我、激励自身也是十分重要的。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三不朽”,“立言”即是其中之一。文学让人体验和感受不同的人生,文学作品让作家的生命得以延伸。这种精神动力,看起来是个人的,又何尝不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缩影呢?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不仅是一个人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情感支柱与坚强保障,更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不屈灵魂,只要精神不倒,坚持下去,奋斗下去,就会有奇迹出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沧桑,经历了多少大灾大难,但都没有沉沦下去,一次次坚持,一次次奋斗,终于迎来了和平盛世。

    文艺的根本精神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包容与尊重。当今是一个流动的时代,中国人出现在世界各地,融入到各国人民的生活中,世界各国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我们不仅要敞开胸怀,与世界人民平等对话,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而且要自信地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经验的丰富内涵,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国人民的苦乐、希冀与梦想,不断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也不断丰富我们自身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想象。

    (摘编自聂茂《坚定文化自信,奏响文化强国的盛世壮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可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B . 复制他国发展之路与故步自封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均不可取,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 . 孔子的言论、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托尔斯泰的小说能跨语言与国界传播,是由于它们都是文艺书籍,承载了各自的文化。 D . 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能够激励读者与创作者,还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二都涉及“文化自信”的话题,材料一侧重于方法而材料二侧重于意义和作用。 B . 开展“清明祭英烈”“学雷锋读书会”等活动,是巩固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必由之路。 C . 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迎来和平盛世,这得益于文化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教化”作用。 D . 开放自信地与世界人民分享中国经验的丰富内涵,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周易·系辞》:“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指爻辞。) B .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 . 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 . 陆游《示子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4. (4)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请结合文本分析。
    5. (5) 屈原在《离骚》中喜欢用“香草美人”寄寓自己的人格追求和精神思想,屈原也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注】

    郭沫若

    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开坐着,表白了自己的来历。

    “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

    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

    “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的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我到江心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死了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

    自充亭长的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着了。

    “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于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是在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的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者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烧的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而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

    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钟离昧也沉默着,深深地把头垂着。

    “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

    钟离昧这时候撑着了自己的腰杆,好容易跪下去了。

    “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你请等着我。”

    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

    “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的工夫,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所以把船摇回了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着有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

    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消失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

    “亭长”到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

    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气,被扶上了马背。

    ……

    【注】短篇历史小说《楚霸王自杀》取材于《史记》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听到“亭长”告知其真实身份后,钟离昧“按剑”的细节描写既符合他的身份,又表明他对“亭长”产生了警惕之心。 B . “亭长”是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对项羽心怀怨恨想和他同归于尽,主要是因为项羽焚毁史书造成了巨大的学术损失。 C . 面对“亭长”对项羽失败的评价,钟离昧两次“把头垂着”,这一动作描写表明他内心也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D . “亭长”把项羽对待钟离昧和乌雅马的态度与刘邦对待自己的儿女的态度进行对比,意在表达对项羽最终失败的惋惜。
    2. (2) 关于文中“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自寻短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钟离昧想要自寻短见,这说明他对自己“武人”的身份和作用产生了怀疑。 B . “亭长”认为项羽的死只是把自己装饰成“英雄”,对利人救世毫无作用。 C . “亭长”劝诫钟离昧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要承担起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责任。 D . 钟离昧最终被“亭长”的话打动,他已看清形势,定会履行好做人的责任。
    3. (3) 小说中划横线句子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乌江亭长只是凸显项羽恪守信义的一个模糊的陪衬人物,到了郭沫若笔下却变得鲜活、生动,郭沫若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有意刻画、增补有什么文学效果?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 . 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B . 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C . 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D . 亡意思是灭亡,与《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的“亡”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齐楚关系密切,担心楚国会支援齐国。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 . 张仪以利益引诱楚王,离间齐楚之交。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 . 楚王正沉浸在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喜悦之中,陈轸提醒他,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楚王不信。 D . 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5. (5) 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广,人民并非软弱,为何最后面临几乎亡国的结局?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劝农(其四)

    陶渊明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兹众庶,曳裾拱手!

    【注】①冀缺:春秋时晋国贵族,父冀芮犯罪死,冀缺降为民,安贫躬耕。②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③矧:何况。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二句点明时令节气特点,暗指时令节气与农事活动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B . 第三、四句借冀缺和沮溺的典故,分别展现出夫妻协力、友伴并耕的劳作情景。 C . 第五、六两句承接前文,抒发情感,极力赞美了先贤达人勤于农事的优秀品质。 D . 第七、八句生发感慨,由劝农劳作想到治民之道,表明治民之道就是无为而治。
    2. (2) 诗人“劝农”,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 5. 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用“”一句形容架起房梁的椽子,用“”一句形容嘈杂的音乐声。
    2. (2) 苏洵《六国论》中,开篇用“”一句明确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最后用“”一句告诫统治者不要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吓倒。
    3. (3) “水”是古诗中的一个高频率意象,请写出含有该意象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陆元九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国,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他艰难曲折的足迹诉说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____①____。

    1958年,陆元九大胆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2个多月的实验研究,陆元九与同事绘制出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究火箭仪器舱模型。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按照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以实施方案的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他终于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惯性导航技术深植于中国,这背后离不开他“不失一分”的严谨。

    1996年2月,长征三号乙因飞行姿态出现问题导致星箭俱毁。当时76岁的陆元九勇挑重担,立刻赶到西昌发射场开展调查工作。他经过抽丝剥茧般的层层分析,最终在____②____的线索中找到了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由此,陆元九提出了“99分都是不及格”的观点,这句“名言”至今在我国航天界____③____。他的赤子之情,奉献之功,创新之道,仁者之风,是老一代科学家的缩影,更是中国腾飞的号角。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史料记载,____。清代顾炎武所著《日知录》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炊之事。”由此可知蜀人喝茶的历史有2300多年了,茶馆自然也应运而生。

    茶馆所用茶具为“三件头”,即茶碗、茶盖、茶船;茶盖谓天,____,茶碗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去茶馆喝茶,称之为喝盖碗茶。茶船即茶托,用它端碗以免烫手。茶盖可以使水保持温度,使茶香四溢,还可以用盖来拨动茶水,滚烫的水也凉得快一些,以便着急的客人赶快止渴。另外,茶客喝茶时从茶碗和茶盖之间的缝隙,可以把茶叶撇开。

    冲茶是成都茶馆一绝,如同杂技表演一般呢。正宗的川茶馆应是紫铜长嘴大茶壶、锡茶托、景瓷盖碗。堂倌右手提个锃亮的紫铜壶,左手分开的五指间夹着七八个茶碗、茶盖、茶托来到桌前,抬手间,茶托已滑到每个茶客面前,盖碗咔咔端坐到茶托上,堂倌把铜壶提得高高的,隔得老远便将开水冲过来,那水流划出一道银白色的弧线,不偏不倚正好注入茶客的茶杯中,待收住茶杯刚满,从头到尾滴水不漏,随后迅即盖好盖,速度惊人却纹丝不乱,表现出一种优美韵律和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规模大一点的老茶馆,冲茶的堂倌一班就有七、八个、十来个人,他们提着铜壶巡行茶桌间,只要茶客没有盖上茶碗盖,____。

    1. (1) 下列四个句子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B .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 C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D .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下·黑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之先贤深知自己肩负着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孔孟圣人不辞劳苦,奔波于世,推行自己的思想,烛之武不畏艰险临危受命,智退强秦;今之学者亦不忘“匹夫之责”,他们孜孜以求、执着探索、攻克难关,以己之力引众人前行……责任不分大小,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承担着责任。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迪,请你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