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曲靖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月考试...

更新时间:2023-07-26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

    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认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 B . 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话,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 .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 D . 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精神快乐更重要。 B . 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 C . 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 D . 将资源占用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
    3. (3) 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一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 B . 退休后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有人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 C . 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贵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D .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起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4.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楚霸王自杀(节选)

    郭沫若

    “大王,请你不要迟疑,”亭长又敦促着,“追兵万一赶到了……”

    “不行,不行,”项羽依然摇着头,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起初起兵的时候,随处都有人来参加,随处都有人来欢迎,我们是没有愁过兵马和粮食的缺乏的。现在不同了。我们每到一处,人都逃得精光。没有逃的,连乡里种田的老百姓都要欺骗我。这正是天老爷在作弄我。呵!”他长叹了一声,把两手握成拳头,向空中举了一下,望着天。“我还有这么大的气力,就要被消灭了吗?“

    “大王,”亭长又说,“天是助成你的,请你不要迟疑。你身经百战仍还健在,不正是天意吗?”

    “不行,不行,”项羽又摇起头来,“我是晓得的,亭长,你一定是好人,但我有什么面目回到江东去呢?”他这时心机转了一下,看到了伏在江边不能起来的他的那位部下。他指着他说:“那是钟离昧啦,他腰上受了伤,不能动了。亭长,就请你把他打救了去啦。”

    “还有我这匹乌骓马,”项羽接着又指着他的那匹青白色的马说,“这马我骑了五年,我不忍杀它,这也让亭长把它打救了吧。”

    “大王,我看你的仁心是很可动人的。但我觉得你不好在那种感伤的陶醉里沉湎。古话说得好,‘天道远,人道迩’, 只要你把你目前的这种仁心,能够推广出去,真真正正把天下的人打救起来,真真正正把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天下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头上,以你的雄才大略专于用来救世济人,我看不要说天,什么人都是会帮着你的,江东的父老也一定会帮助你的。现在还不迟啦……”

    在这时候从西北角上又隐隐腾出了一片声息,声息愈见逼近了,听得出是一大群人马的马蹄声,听来是有几百人的光景。

    “大王,”亭长叫着,“不要再狐疑,你赶快上船!赶快上船!”

    项羽没有作声。他的左手把盾牌拿着了。其他二十五名壮士就像受了命令的一样,也一同拿起了盾牌。

    项羽的两个眼仁愈见对紧了,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五名的壮士也不期而同地把剑拔出了鞘来向空中举起。二十六道和四围的冰雪争着寒意的剑光,在朝阳中交织着了无数的虹彩。二十六个人呐喊了一声,迎接着涌上了前去。

    亭长这时候把船离开了岸,隔得一箭远的光景,又停着了。他爬在乌骓马的背上去观起战来,对着坐在船尾上焦急着的钟离昧传达着他的所见。

    “……就跟冲进了羊牢的一群猛虎一样啦。哦,只见人在倒,马在倒,敌人溃乱了,就像一群蜂子啦。”

    “项王呢?项王呢?”钟离昧焦急着问。

    “看不清楚啦。……哦,还在,还在。他最厉害。他是没有戴将军盔的……”

    “哦,那不危险!”

    “真不愧是身经百战、力能拔山的大王……二十五个都不弱……哦,真巧妙,真灵敏,真神速呵,二十六个人就像有二十六双手足的一个人啦。不是人的力量啊!”

    “项王呢?项王呢?项王没受伤吗?……”

    “……哦哈,他把盾牌也抛弃了,抓着敌人在当盾牌。他把手里抓着的人像肉弹子一样乱掷!敌人都闪开了,没人敢应战,只是把他们重重围困了起来。遍地都是死伤啦……哦哈,黑盔甲倒了一个,又倒了一个!……”

    “项王呢?项王呢?”

    “他没有倒。但他的头受了伤,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的身边就只有几个黑盔甲的尸首僵伏着,一个敌人的尸首也没有。他现在拾起了一把剑来了……哦,你注意听,他好像在说话,他指着一个好像叫吕马童的人在说话……”

    “……你不是吕马童吗?我听说刘邦悬着千金的赏格,购我的头首,得到我的首级的还可以封万户侯。你从前对于我是有过好处的,我现在就把我这个首级送给你罢……”

    这一片宏大的声音,几乎是一字一顿吐出的,连船上的人也听得清楚。钟离昧早已经硬着颈子在吞眼泪,亭长依然还在马上看。

    “呵哈,”亭长最后叫着,“项王刎了喉,在一群黑盔甲的尸首里面,倒了。”

    亭长的脸上也悬着了悲怆的眼泪,他不忍再看了,从马上下来,把船起了碇,向江心摇去。

    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

    ……

    (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取材于《史记》,写于1936年郭沫若游历日本期间,此时国内国民党仍正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后被收入郭沫若历史小说集《豕蹄》。

    ②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是“重瞳子”,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亭长的敦促,项羽产生迟疑并拒绝渡江,因为他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去民心,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B . 项羽临别时不但赠送乌骓马给亭长,而且请求亭长将其受伤部将钟离昧渡过江去,体现了他还有亭长所说的那种“仁心”。 C . “二十六道和四围的冰雪争着寒意的剑光”衬托出项羽和他的将士们勇于应战的英雄形象,与下文具体的作战过程相呼应。 D . 小说结尾处写这次激烈的交锋过后战场上一片狼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折射出项羽的悲剧命运。
    2. (2) 关于文中亭长在“观战”时与钟离昧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亭长传达自己所见时,钟离昧始终关心项羽是否安全,可见他很忠诚。 B . 项羽部将人数逐渐减少到最后仅剩项羽,证明他采取了错误的作战策略。 C . 项羽愿意把自己的首级送给吕马童去领赏,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D . 项羽自刎,照应上文托付钟离昧、赠送乌骓马,暗示当时已抱必死决心。
    3. (3) 郭沫若在《豕蹄》序言中说,自己始终是站在现实的立场来创作历史小说,请结合这句话分析小说中划横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4. (4)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确有项王临终托付乌骓马于乌江亭长的记载,但只字未提钟离昧。而在这篇小说中,郭沫若特意安排这一人物。这样安排有什么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 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 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 .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 .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 .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宰,官职名,简称宰。相传殷朝设置,为百官之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为执掌国政的主要大臣。 B . 斧质,古代的刑具。“质”通“锁”,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砧板。 C . 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此意。 D . 北乡,亦作“北向”,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于人,文中即是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 B . 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己陷入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C . 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 . 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

      ②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5. (5)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太宰说的话又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 4. 阅读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ㅤ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 , 今如许。

    ㅤㅤ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释】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 . “鱼龙怒”运用拟人的手法从侧面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 C . “今如许”三字反问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它将作者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 D . 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与苏轼的词风格豪迈不同,戴词质朴婉约,含蓄蕴藉。
    2. (2) 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暂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 ”,然后唱着歌回来。
    2. (2)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出有好的开始的人很多,能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的两句是:
    3.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 7. (2023高一下·郫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家的写作素材需要长期的积累,写作技巧需要长期的磨炼,一位优秀的作 家不可能是速成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也不可能是 ①            的。古往今来, 文艺巨制都是作家 ②            的结果。只有倾注心血,精益求精,才能创作 出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作家应把提高质量作为作品的生命线, 守住初心,耐住寂寞, 以严肃的态度和严格的标准努力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 术价值。作家要用好手中的笔,用这把刻刀精心雕琢出高水准的艺术珍品。

    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扎根于人民,在生活实践积累灵感、寻找素材和提升境 界,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好作品的标准。传之久远的经典作品,无不引领着 社会风尚。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摒弃低俗、媚俗、庸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陶 冶情操和启迪心智,真正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文为世存。不要半途而废, 而要 ③            ,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对于很多学生和上班族来说, 午睡可以给身体和大脑充电蓄能。①_____,睡对了精神充沛,睡错了可就昏昏沉沉,得不偿失了。睡对与否,时间很关键。午睡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对大多数人来说,午睡时间在13-15点,时长控制在20-30分钟是最合适的。(  )②_____,只睡5-10分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疲劳、集中精力。而午睡时间超过30分钟,大脑会进入“深睡眠阶段”,如果这时打断睡眠周期,强制叫醒自己,大脑的生物钟就会陷入混乱,产生“睡眠惰性”,③_____,影响精神状态。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样睡,醒来不仅神清气爽,大脑灵敏度也会明显提升。 B . 这样睡,不仅醒来神清气爽,大脑灵敏度也会明显提升。 C . 这样睡,醒来不仅大脑灵敏度明显提升,也神清气爽。 D . 这样睡,不仅醒来大脑灵敏度明显提升,也神清气爽。
    2. (2)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