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大串讲:文字狱...

更新时间:2023-06-30 浏览次数:56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3七下·榆树月考) 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 . 设立特务机构 B . 制造文字狱 C . 实行八股取士 D . 设立军机处
  • 2. 17至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东方的中国人正在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 . 八股取士、文字狱 D . 闭关锁国
  • 3.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某同学说:“清朝的读书人简直没法活了,一不留神就因为写的诗或文章触犯皇帝而被抓起来了。”这一说法,针对的是( )
    A . 文字狱 B . 尊孔读经 C . 八股取士 D . 禁书毁书
  • 4. (2022七下·深圳月考) 明末清初,随着满族入关、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大变革之后,文人士大夫将目光投向有“集大成”之誉的杜诗,注杜、选杜、评杜、学杜之风大盛。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风气趋于开放 B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 C . 杜甫诗歌成就最高 D . 时局影响文人取舍
  • 5. (2022七下·农安期末) 清朝的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材料中的“思想的牢笼”是指(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 C . 大兴文字狱 D . 八股取士
  • 6. (2022七下·武鸣期末)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 大兴文字狱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建立厂卫制度 D . 推行闭关锁国
  • 7. (2022七下·浑南期末) 康雍乾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
    A . 文字狱 B . 焚书坑儒 C . 尊崇儒术 D . 百家争鸣
  • 8. (2022七下·湘桥期末) 徐骏曾作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人告发,说他思念前朝,诋毁当朝。清廷即以“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的罪名将徐骏斩立决,并将其诗文稿尽行烧毁。由此可见,清朝(    )
    A . 限制对外贸易 B . 实行怀柔政策 C . 实行文化专制 D . 允许言论自由
  • 9. (2022七下·光明期末) 乾隆时曾发生过一起胡中藻文字狱大案。当时协办此案的大学士梁诗正深恐因文字惹祸,在内廷时不以文字与人来往,即使偶有,也必焚毁。材料反映了文字狱(    )
    A . 造成社会恐怖 B . 阻碍学术发展 C . 导致财政虚耗 D . 导致清朝灭亡
  • 10. (2022七下·田东期末) 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收缴并销毁对清朝不利的书籍,这反映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 . 焚书坑儒 B . 八股取士 C . 独尊儒术 D . 文化专制
  • 11. (2022七下·皇姑期末)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这段史事说明清朝实行(    )
    A . 闭关锁国政策 B . 文化专制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开明民族政策
  • 12. (2022七下·朝阳期末) 乾隆时,内阁学士胡中藻的诗里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句子,乾隆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罪,罪及师友。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 设立军机处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制造文字狱 D . 设置厂卫机构
  • 13. (2022七下·澄迈期末)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乾隆年间,一些文人因写下上述诗句而蒙受牢狱之灾,这反映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是(    )
    A . 焚书坑儒 B . 八股取士 C . 独尊儒术 D . 文字狱
  • 14. (2022七下·大埔期末)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清军入关后,明朝残余力量在南方建立了流亡政权,史称“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这些做法意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自身统治 B . 强化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C . 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 . 加强思想与文化方面的控制
  • 15. (2022七下·阳东期末)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期的统治者从思想领城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材料中的“思想的牢笼”是指(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 C . 大兴文字狱 D . 闭关锁国
  • 16. (2022七下·昭通期末) 雍正四年,因江西主考官查嗣庭出试题"维民所止",有人诬告"维止"二字是把雍正的头砍掉。于是雍正下令将查氏革职问罪。结果,查嗣庭在狱中冤死。本案说明清朝推行(    )
    A . 文化专制政策 B . 言论自由政策 C . 严刑酷法政策 D . 科举选官政策
  • 17. (2022七下·宝安期末)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 .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 . 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C . 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 . 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 18. (2022七下·福田期末) 清朝翰林官徐驶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 . 大兴文字狱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建立锦衣卫 D . 推行闭关锁国
  • 19. (2022七下·恩平期末) 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梁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学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写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 . 防止人民反抗 B . 焚毁不利书籍 C . 压制知识分子 D . 加强思想控制
  • 20. (2022七下·江城期末) 清朝徐述夔的《一柱楼诗》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翩,举去清都”等句,结果徐述夔和儿子怀祖戮尸,孙及校对人都处死。这反映清代( )
    A . 儒家文化衰落 B . 思想专制加强 C . 八股取士盛行 D . 诗歌地位降低
  • 21. (2022七下·广州期末) 乾隆在为《(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所作的序言当中写道:“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无不同焉。”对乾隆的这样一种表达理解正确的是(   )
    A . 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B . 加强了对各民族的控制 C . 统一了民族信仰 D .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隔阂
  • 22. (2022七下·广州期末) 清雍正皇帝曾亲撰《大义觉迷录》刊印天下,指出“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雍正皇帝的上述主张(   )
    A . 为君主专制进行了辩护 B . 有利于民族与文化认同 C . 打击和削弱了地方势力 D . 否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23. (2022七下·电白期末)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皇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统治者重视科举制度的现象 B . 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现象 C . 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现象 D . 清朝很多知识分子都具有反清思想
  • 24. (2022七下·龙江期末)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 . 传统文化衰落 B . 思想专制加强 C . 儒家地位提高 D . 八股取士盛行
  • 25. (2022七下·雷州期末) 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由此可见,自明至清(    )
    A . 科举取上难度降低 B . 平民向上流动变难 C . 父祖身份无关紧要 D . 社会等级差别缩小
  • 26. (2022七下·东莞期末) 安徽人方芬因诗集中有“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一句,乾隆年间被刨坟戮尸,其五世孙方国泰亦遭刑罚。“清风”“明月”是历代文人的热门话题,但在清朝,作诗行文稍有不慎,就被牵强成罪。这说明清朝(    )
    A . 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 . 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强烈 C . 严格规范文学创作 D . 重视各级官员文化素质
  • 27. (2022七下·宣城期末)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这反映出清政府(    )
    A . 重视文化传承 B . 刑罚十分苛刻 C . 禁止史书编写 D . 实行文化专制
  • 28. (2022七下·防城港期末) 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 大兴文字狱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建立厂卫制度 D . 推行闭关锁国
  • 29. (2022七下·禹州期末) 雍正八年( 1730年) ,翰林院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皇帝马上把徐骏革职。复又查抄徐家,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认为其存心诽谤,依大不敬律斩立决。这反映出( )
    A . 文字狱残酷 B . 官场腐败 C . 厂务机构设立 D . 设立军机处
  • 30. (2022七下·牡丹期末)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 大兴文字狱 B . 八股取士 C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 焚书坑儒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