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记...

更新时间:2023-06-10 浏览次数:74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八下·榕江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社戏(节选)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边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沉静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④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⑤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⑥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⑦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 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⑧“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⑨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⑩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⑪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⑫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⑬“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⑭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⑮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⑯“豆可中吃呢?”

    ⑰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⑱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⑲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⑳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 (1) 阅读文章,下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 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 . 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 . 看戏的全过程中,发生了月夜归航、偷豆煮豆,再谈吃豆等事。 D . 看戏后的余波,属于本文的略写,可以省去不然使文章显得累赘。
    2. (2) 选文第一段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段落,请具体说说它有哪些好处?
    3. (3) 试分析文中划横线处加点字的作用?
    4. (4) 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试分析其作用?
  • 2. (2023八下·雄县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时的社戏

    ①鲁迅笔下,描述了看社戏吃罗汉豆的趣事,而小时候的我,也很爱看社戏。

    ②那时,农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社戏便成了村民们唯一的享受。那几天,是村民们最高兴的日子,呼朋请友,热热闹闹地快乐一番。我就是在那时迷上社戏的。

    ③演社戏是有讲究的。每逢过年或庙会之际,为感谢“菩萨”的保佑,也为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村里便有人牵头募集资金,请来戏班子,常常演两三天。那几天,整个村子像过盛大节日似的,家家都忙碌起来。杀猪宰羊,备好酒菜,把外村的亲戚朋友早早请来,一起观看社戏

    ④我们孩子们也忙碌起来,背上凳子抬着桌子到演出场地“抢地盘”搭看台。这看台不能搭在戏台正中,因为正中是留给那些没拿凳子的外村人及壮年男子站着观看的。因此,看台一般都搭在戏台左右两侧。看台其实很简单,地上放一顶大方桌,看戏时坐在上面,坐得高,视线不会被别人遮住,戏台上的演出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有些胆大的,把看台搭在戏台前正中,但时间不长,就会被后面站着看戏的人群挤得摇摇晃晃,只得匆匆转移到旁边去。

    ⑤每逢村里演社戏,我必早早地搭好看台,边吃着从台下小贩那里买来的油炸臭豆腐、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边坐在看台上等待开演。

    ⑥那时的戏台形式各有不同,有用大块石板造就,上面盖有八角亭子式翅形顶棚的固定式戏台;也有一种半固定式的戏台,即左右两边用石板建造,中间用木板连接,平时卸下木板,供人通行,演戏时铺上木板,连成一个完整的戏台;还有一种是建造在河边的戏台,人们既可在岸上观看,也可驾一叶小舟把船泊在水上观看;更有一种用一根根杉木搭成,台顶盖上帆布的临时戏台。那戏台大都有一人多高,即使站在后面也能看到台上的演出。至于前来演出的戏班子,有演越剧的,也有演绍剧的。我最喜看绍剧了,如《龙虎斗》《火焰山》《五虎平西》等。打斗起来,最来精神。戏往往从下午两点左右开演,一直演到第二天凌晨。我每场必到,且一直要看到捧台廊柱(即结束)为止。

    ⑦有时候邻村演出社戏,我也常与伙伴们赶去观看。一般相距三五里的村子我们都会去看的。一次暑假,听说距我们村子五六里的中梅村演社戏,戏班子非常有名,是浙江绍剧团来演出,机会难得。虽说路远了点,但我仍兴冲冲地与伙伴们赶去看戏。当我们赶到那里,戏已经开演。只见一块五六亩方圆的空地上挤满了看戏的人们,足足有一千多人,说是人山人海一点也不夸张。那戏台也非同寻常,是用两个临时戏台拼起来搭成的,显得特别高大而有气势。那天下午演出的是《孙悟空大闹无底洞》,都是些著名演员,有演孙悟空的六龄童,演猪八戒的七龄童,演唐僧的筱昌顺。果然打斗精彩,唱念俱佳,不时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次看戏可说是最令我难忘的一次了。

    ⑧我长大后,人们都懒得跑到外村去看社戏了,即使在本村演出,也很少有人去看。只有那些老大妈、老大爷还难以割舍。而那社戏的规模也已远不如以前,往往只有十来个演员,观众就更少得可怜,只有寥寥几十人而已。但每次村里演社戏,我都要去到一到,追忆一下当年看社戏的情景。我总觉得社戏里有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之感,正像是一杯醇厚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1. (1) 选文回忆了哪两种儿时看社戏的经历?请简要概括出来。
    2. (2) 选文第③段中加横线句子的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3. (3) 选文尾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 (4) 从选文描述的关于社戏的民风民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或情思?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忆里的乡戏

    曾令兵

           很久以前,家在近郊,桑葚的红紫,阳桃的青绿,茉莉的皎白,菊花的金黄,都曾是为我美好重年打底的绚烂,但总是不及村里青石戏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戏曲留下的妖娆。

           每逢农历里的大节,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钻进心里,一丝一缕地洇成一片浮动的朦胧月色的迷醉时,我就马上明白村里请来的戏班子已开始吊嗓子练唱了。恍隐中,艺人们躲在飘飞水袖后面的羞涩笑靥仿佛就在眼前,于是便万分心急地拉着爷爷去看戏。

           小庙前的空地上也早就坐满了人,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但从不高声说笑。农人们平日里的粗犷全不见了,脸上全无例外地带着幸福的神采,眼角眉梢上写满了认真与期待。此时,皎洁月光下的戏台正浸润在夏夜清冽而洁净的空气里,还弥漫着日间谷子残留堕微香,夹杂着泥土和夜雾的味道,轻轻一嗅就舒坦无比

           终于开唱了,师傅们敲着金钹拉着二胡,好听的亲切曲调就飘了出来飞到各个角落,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故乡的乡戏虽然没有吴侬软语的越剧那样珠圆玉润,却带着特有的热情,活泼但不媚俗,平易却又不卑贱,向外散发着它古老而不失蓬勃的生命力。只是年纪尚小,听不全那些时而迅疾时而凝重的台词,总是一知半解地连蒙带猜,也分外关注台上艺人的一颦一笑。不必说孩子们最喜欢的滑稽可笑的丑角,即使是面对拖着长腔的老生也舍不得移开眼去,小小年纪竞也会随着剧情不时喟然长叹抑或拊掌大笑。

           只是黄毛丫头实在无法免俗,最喜欢花旦与小生。记忆里的小生是由女子反串的,那清丽如水的容颜在峨冠博带的映衬下倒也平添几分英气。雪白的扇骨一滑,书生的倜傥潇洒就在风中徐徐绽放。只是那小女子些微的腼腆与羞涩依旧会偶然地在那儒雅的微笑里悄悄显现出来。演花旦的也是极为标致的女子,掩嘴微笑时会忽然满脸绯红,让双颊上的胭脂生动起来,清甜的歌声在那一低头的温柔里慢慢荡漾开去,搅得台下人们的心里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唱到动情处,她眉尖一蹙,长长的水袖一摆,自是有说不出的妩媚。

           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间落入俗套,俱是花前月下的才子佳人,征战沙场的骠骑女将。但这些全都凝聚着故乡人们的憧憬与希冀,对于善良和正义的坚持与笃信让一切都变得可亲可敬。曲折跌宕的情节也叫人分外着迷,心旌摇动之际就跌入了戏中的情境,为英雄早逝扼腕,替美人玉殒心伤。所以,每当爷爷倦了要走我都会固执地留下来,哪怕要独自一人走在归家的夜路上。

           多年来我还一直认为,戏台上眉分八彩气宇轩昂的俊朗与眉似远山朱唇妙目的俏丽,是生活里难以企及的美好,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拥有那复活瞬间的鲜活和感动。浓缩了芸芸众生生命轨迹的乡戏,将凭借着它绵长而坚忍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季节里,向所有憧憬美好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一切美丽的故事……

    (有删改)

    1. (1) 作者记忆中的乡戏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2. (2) 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悠扬的歌声在清凉的夜风里断断续续地传来,轻敲着耳骨进心里。

    3. (3) 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分析它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4. (4) 故乡的乡戏“故事总是在不知不觉问落入俗套”,但故乡的人们为什么还对乡戏情有独钟?
    5. (5)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 4. (2022八下·如皋期末)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桨声云影艾叶鲜

    朱谷忠

    芒种一过,端午便盈盈含笑而来了。

    ②清晨,一缕明媚的霞光,照在松软的大地上。刚出门,就闻到一股清新的味道,那是草木和泥土混合的一种舒朗气息。每一家窗台,都堆着鲜嫩舒展的蒲草;每一处门口,都飘着甘甜细腻的粽香;连挂在篱笆的豆荚,那形状、色彩也格外妙曼。

    不用说,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故乡闽中极富色彩诗意的日子。与别处不同的是,故乡的端午,要从农历五月初一算起,按照“初一尝糕,初二吃粽,初三吸螺,初四挂艾,初五划龙舟”的程序进行。这期间,妇女们早早就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裁新衣裳。初五一早,人们纷纷上野外,采集“午时草”,如艾草、木香、一点红、木荷……连同大蒜、鸡蛋、鸭蛋,全部洗净,置于屋外吸纳天光,叫做“晒午时”。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一些人家,至今还保留浴后尝一口雄黄酒的习惯,并将酒喷洒在墙角杀虫;儿童要在腋下、肚脐和耳朵后涂上雄黄粉,以壮身祛病。这一天,在苔痕斑驳的小巷,或阳光朗照的晒场,多见小孩们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彩色香袋,有的内装鲜桃子和煮熟的黄鸡蛋,有的装上小香丸,兴奋得前后追逐玩耍。

    ④中午刚过,耳边就会听到好几支唢呐同时吹响,高亢激越的音调,声声在催促人们快去溪边为龙舟竞渡助威呐喊。记得那时,妇女们听见唢呐声就赶忙收拾厨下,慌不迭梳头整装。又去邻居招呼同伴,牵孩子出门。一路上,只听人声嘈杂,互为问答:快了吧?快了、快了……待赶到溪边,桥头早已站满了人。于是,有的挤在岸畔,有的下到溪滩,有的索性爬到树上。兴奋中,只见两艘龙舟,正压着溪面轻轻晃荡。令村人引以为豪的是,村里的龙舟至今保留着两种最古老的式样:一种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的龙头,加以彩绘,龙尾则用整木刻上鳞甲,称为“公船”;还有一种船头是平板式的,龙头用青藤编织,蒙布后描出龙眼,涂上颜色,再抹上厚重的桐油,显得丰满、亮丽,称为“母船”。虽称公船母船,比赛时却互不相让,竞相追逐,成了当地有名的一道奇观。其时,尚未开赛,沿溪蜿蜒的荔枝树,微风稍微一碰,便纷纷垂下枝叶,去抚弄一溪的碧波翠浪。

    ⑤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只听一直吹着的唢呐忽地收声,顿时锣鼓齐鸣,岸上岸下,人头攒动,满溪清波,哗啦扬起;龙舟上,两排木桨在划手整齐的动作中,搅得浪花迸溅,水藻纷飞;两岸观众         

    ⑥“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未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此时此刻,这些诗句会不知不觉地涌现在你脑海里,融化在眼前的情景里……

    ⑦午后三时,龙舟加场赛开始了。放眼四望,日头高照,云烟如缕,红桃溢甜;多少白墙黛瓦,笼在淡墨轻岚中;多少小桥流水,汇入桨声云影里……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6月04日,第20版)

    1. (1) 通读全文,请说说文章标题“桨声云影艾叶鲜”的作用。
    2. (2) 请联系全文,说说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色彩”和“诗意”分别体现在哪里。
    3. (3)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①芒种一过,端午便盈盈含笑而来了。

      ②于是,有的挤在岸畔,有的下到溪滩,有的索性爬到树上。

    4. (4) 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还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请仿照第⑤段画线句,发挥想象,描摹两岸观众的情状。(至少用上三个四字短语)

      两岸观众

    5. (5) 下面两文结尾段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甲】午后三时,龙舟加场赛开始了。放眼四望,日头高照,云烟如缕,红桃溢甜;多少白墙黛瓦,笼在淡墨轻岚中;多少小桥流水,汇入桨声云影里……

      (节选自《桨声云影艾叶鲜》)

      【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节选自《社戏》

  • 5. (2022八下·驻马店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春酒

    琦君

    ①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④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⑤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衙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⑥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⑦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⑧【A】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 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B】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C】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⑨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⑩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 (1) 作者在文中叙写了儿时在故乡的哪些习俗?请仿照示例补充作答。

      ②喝春酒互相串门美食多

      ③八宝酒母亲手酿待亲朋

    2. (2) 本文以记叙为主,同时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请你仿照第8段画线【A】句的品析示例,从【B】句和【C】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它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示例:我选A句,分析:本句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写母亲喜欢做新鲜别致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大方。                                      

      我选(填序号),分析:

    3. (3)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着、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了一跤,杯子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4. (4) 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请你阅读本文末段划线的句子,联系下面的材料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        

      【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 6. (2022八下·月考)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吴伯箫

    ①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一团高兴全飞了。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②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姐姐出阁了呢。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③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观众不少啊:閣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輩,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

    ④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

    ⑤驰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⑥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人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孟春雨霁,滑的道上,骑了马看卷去的凉云,麦苗承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那一脉清鲜的泥土气息,直会沁人心脾。残虹拂马鞍,景致也是宜人的。

    ⑦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吃大家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⑧真是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⑨当学生了。去家五里遥的城里。七天一回家,每次总要过过马瘾的。东岭,西洼,河埃,丛林,踪迹殆遍。不是午饭都忘了吃么?直到老父呵叱了,才想起肚子饿来。反正父亲也是喜欢骑马的,呵叱那只是一种担心。啊,生着气的那慈爱喜悦的心啊!

    ⑩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歌,或披着晚霞,闲谈着,也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

    ⑪最记得一个冬天,满坡白雪,没有风,老人家忽尔要骑马出去了,他就穿了一袭皮袍,暖暖的,系一条深紫的腰带,同银白的胡须对比的也戴了一顶绛紫色的风帽,宽大几乎当得斗篷,马是棕色的那一匹吧,跟班仍旧是我。出发了呢?那情景永远忘不了。虽没去做韵事,寻梅花,当我们到岭巅头,系马长松,去俯瞰村舍里的缕缕炊烟,领略那直到天边的皓洁与荒旷的时候,却是一个奇迹。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比就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

    ⑬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⑭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里,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赢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某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 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冬二冬的走吧。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⑮你不信么?“非敢后也, 马不进也。”那个落落大方说着这样话的家伙,要在跟前的话,我不去给他执鞭坠镫才怪哪。还有那冯异将军的马,看着别人擎着一点点劳碌就都去腆颜献功,而自己的主人却踢开了丰功伟烈,兀自巍然堂堂地站在了大树根下,仿佛只是吹吹风的那种神情的时候,不该照准了那群不要脸的东西去乱踢一阵,而也跑到旁边去骄傲的跳跃长啸么?那应当是很痛快的事。

    ⑯十万火急的羽文,古时候有驿马飞递:探马报道,寥寥四个字里,活活绘出了一片马蹄声中那营帐里的忙乱与紧急,百万军中,出生入死,不也是凭了征马战马才能斩将搴旗”的么?飞将在时,阴山以里就没有胡儿了。

    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⑱哙,怎么这样壮呢!胆小的人不要哆嗦啊,你看,那风驰电掣的闪了过去又风驰电掣的闪了过来的,就是马。那就是我所喜欢的马。一弟 弟来信说,“家里才买了一匹年轻的马,挺快的。……”真是,说句儿女情长的话,我有点儿想家。

    [注]①斩将搴(qiān)旗:杀死敌方将领,夺取敌方的旗帜。

    1. (1)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一开头就写“我”与马有缘分,写送四姑坐马走,充满温馨之感,透出儿女情长之味。 B . 出阁的姐姐搬回娘家住,在淡淡的叙述中既有几许重逢的高兴,又有几分道不明的伤感。 C .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有马的生活写得非常有层次,一年之中从正月写到初夏,一生之中从童年写到成年。 D . 作者借景抒情,空中的夕阳和凉云、地上的杨柳和麦苗、落日下的大旗和鸣马都饱含作者欣喜的感受。
    2. (2) 作者围绕“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3. (3) 文中⑫段画线部分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文中“端阳访友,骑马赏景”这件事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5. (5) 文章的语言给人以节奏明快与典雅之感,请你结合第⑬段赏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两种效果的。
  • 7. (2022八下·太原期中) 阅读散文,完成各题。

    团圆饭

    ①“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母亲用竹竿绑了一把扫帚,扫帚一下子通了天,像孙悟空大闹天宫。母亲擦玻璃,我用扫帚东撩一下西撩一下,灰尘纷纷扬扬地飞下来,一道太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照得一粒粒的灰尘手舞足蹈。母亲拖地,我去河里洗拖把,一趟又一趟,直到把水泥地拖得发光。

    ②“还是生女儿好啊,她那两个哥哥就连黄狗也追不上,不知哪里去了。”母亲在河埠头跟人感叹,这话让我心里暗笑,又得意。掸尘后贴春联,每道门上贴着大红的春联,墙壁的空白处贴上年画,有大胖娃娃抱着鱼,有王昭君抱着琵琶,有宝黛共读《西厢记》,把屋里映得亮堂堂的,既喜庆又好看。

    ③家里收拾得锃亮后,母亲在接下来的一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生火烧水,开水“突突突”地翻滚着,厨房里雾气腾腾的。父亲杀鸡,把鸡脖子上的毛一扯,干脆利落,一刀下去,鸡没来得及啼出声来,血便滴在白瓷碗里。

    ④门口的河埠头,大家蹲着,边说边洗,交流着各种信息,你家有没有谢年啊,你家杀了几只鸡啊。我拎着鸡等着位置空出来。

    ⑤父亲说谢年和祭祖是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家庭祭祀活动,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祈盼来年吉祥。我的两个哥哥这下要出大力了,“哎嗬哎嗬”地把八仙桌抬出,放在靠近大门口的厅堂,按照“横神佛,直祖宗”的规矩摆放。“横”与“直”指的是桌面的木纹路,祭祀神佛的桌子是横着摆放的。母亲说:“这可不能摆错,要照老规矩办事,说不定什么时候横财就会飞进家门。”祭祀祖宗的桌子是竖着摆放的,孝敬祖宗自然要工工整整,不可乱了方寸。八仙桌上放着三只红漆木质祭盘,分别盛着三牲:猪头、全鸡、鲤鱼。猪头是“利市”,吉利。全鸡是公鸡,身上戳一把刀,昂首跪在祭盘中,口含一根葱,头朝门外,表示金鸡报春,恭迎神明。鲤鱼是活的,用红线穿背,红纸贴眼,悬于龙门架上,表示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除了三牲还有五鼎,是花生、黄豆芽、芋艿、香干、麸等五种用清水汆熟的素菜,外加一盘豆腐、一碟盐。供桌上还放着一盘年糕、三杯茶、两碗饭和十二盅酒。

    ⑥谢年后是祭祖,八仙桌就摆在厅堂,按木纹直向摆放,跟谢年的摆法相反,供桌的三边摆放酒杯和筷子,都是平时见不到的好菜,大鱼大肉,碗数成单,摆满一桌。点燃香烛后,父亲念念有词,合掌,请祖宗大人来吃年夜饭,并请祖宗大人保佑全家健健康康、太太平平。母亲叫我们许愿,我们收起平常嘻嘻哈哈的模样,正正经经地整个身子扑倒下去,跪拜在祖宗面前,一磕头二磕头三磕头,默念心愿。

    ⑦三十年夜说到就到了,这一餐的菜肴很丰盛,母亲把春节待客的猪肉、鸡肉等菜留足,剩下的就在三十年夜吃。父亲喝着黄酒,我们吃着肉,满嘴的油,抢着给父亲倒酒,给母亲盛饭。酒酣处,父亲摇着头哼起了小调:“第一只台子四角方,岳飞枪挑小梁王,武松手托千斤石,太公八十遇文王……”

    ⑧此时,我们兄妹仨站在门边量身高,对比去年的刻度,分享长高的喜悦。我们吃着瓜子、花生、年糕干,和父母一起守岁,讲关于年的传说和对来年的美好期盼。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说什么也是什么,欢欢喜喜,压岁钱和新衣服都压在枕头下,一双新棉鞋并排放在床边,米甏里的米是满的,水缸里的水是满的,灶间的柴火也堆得满满的,什么都是满满的。忙碌了一年的砧板和菜刀在灶台上呢呢喃喃,水桶和扁担在壁角交头接耳,扫帚和簸箕在地上也是款款深情。

    ⑨明天,可以拥有新的衣服、新的岁数,我摸出压在枕头底下簇新的压岁钱,                                     睡意像潮水一样,一波又一波地涌上来,终于淹没了我。

    1. (1) 请你根据文中写的过年习俗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②贴春联、年画→③谢年→④→⑤吃年夜饭→⑥

    2. (2) 结合语境,请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①酒酣处,父亲摇着头哼起了小调:“第一只台子四角方,岳飞枪挑小梁王,武松手托千斤石,太公八十遇文王……”

      ②忙碌了一年的砧板和菜刀在灶台上呢呢喃喃,水桶和扁担在壁角交头接耳,扫帚和簸箕在地上也是款款深情。

    3. (3) 请你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补写第⑨段画横线处空缺的内容。写作提示: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写“我”摸出压岁钱后的心理。②不少于8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