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01 浏览次数:45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要哽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哽’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菜《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溶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

    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

    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地往下坠落。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

    (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B . 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 C . 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 D . 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 B . “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 . “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 . “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
      A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B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呦呦”“喈喈”等象声词,是对自然声响的模拟,音韵和谐,富有韵味,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B . 心境不同,诗人会对声响有不同感受。“渌水荡漾清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同写猿啼,但情绪意义不同。 C . 由于声音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声音描写困难,所以作家在描摹声音时难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D . 无论是作者对声音进行摹写,还是读者对作品中声音的内涵进行理解,感知力与想象力都十分重要。
    5. (5) “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处声音描写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效果。

      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二、文言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山在丰陵之北三里,今杭郡守杨君温甫蚤岁尝读书其下。丰人举进士者,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始,而温甫承之。温甫既 , 建以为书院。曰:“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之子弟诵读其间,翘翘相继而兴,以无亡吾先君之泽。”于是其乡多文士,而温甫之子晋,复学成有器识,将温甫而起,盖书院为有力焉。

    温甫始为秋官郎,予时实为僚佐,相怀甚得也。温甫时时为予言:平山之胜,耸秀奇特,比于峨嵋。望之严厉壁削 , 若无所容,而其上乃宽衍平博,有老氏宫。殿阁魁桀伟丽,闻于天下;俯览大江,烟云杳霭;暇辄从朋侪往游,其间鸣湍绝壑,拂云千仞之木,阴翳亏蔽。书院当其麓,其高可以眺,其邃可以隐,其芳可以采,其清可以濯,其幽可以栖。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 , 蛰之以‘寒香’之坞,揭之以‘秋芳’之亭,澄之以‘洗月’之池,息之以‘栖云’之窝。四时交变,风雪暝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而吾诵读于其间,盖冥然与世相忘;若将终身焉,而不知其他也。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

    既而某以病告归阳明,温甫寻亦出守杭郡。钱塘波涛之汹怪,西湖山水之秀丽,天下之言名胜者无过焉。噫!温甫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今年与温甫相见于杭,而亹亹【1】于平山者犹昔也。吁,亦异矣!岂其沉溺兹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温甫好学不倦,其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已,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具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其人也,非欤?

    温甫属予记,予未尝一至平山 , 而平山岩岩之气象,斩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其不异于温甫之为人也。以温甫之语予者记之。

    (取材于王守仁《平山书院记》)

    注释:【1】亹(wěi)亹:谈论动人,不知疲倦。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温甫既          贵:显贵 B . 温甫而起         绍 ;继承 C . 风雪暝之朝          晦:月末 D . 而建为书院以其乡人          倡:激励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丰人举进士者       温甫居是地 B . 翘翘相继而兴          有老氏宫 C . 温甫时时予言         其文章 D . 岂其沉溺兹山       则又益思致力问学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无亡吾先君之泽从而不丢弃我们先辈的恩泽 B . 望之严厉壁削平山看上去悬崖峭壁,势如刀削 C . 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我于是能够在“含远”楼远望 D . 予未尝一至平山我不止一次到过平山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家三代人读书成名,他们的成功都有赖于平山书院的荫庇。 B . 平山自然人文之美兼具,在此间读书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C . 在作者看来,钱塘和西湖之美当可慰藉杨温甫对平山的思念。 D . 作者在文末借写平山巍峨的气象,表达对杨温甫为人的赞美。
    5. (5)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汩没于簿书案牍,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

    6. (6) 第三段画线句“温甫其仁且知者欤”是作者对杨温甫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
三、古代诗歌阅读
  • 3. 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北窗【1】

    白首微官只自囚,青灯明灭北窗幽。

    五更风雨梦千里,半世江湖身百忧。

    壮志已孤金锁甲,倦游空揽黑貂裘。

    灞亭夜猎【2】犹堪乐,敢恨将军老不侯。

    野饮夜归戏作【3】

    青海天山战未鏖,即今尘暗旧戎袍。

    风高乍觉弓声劲,霜冷初增酒兴豪。

    未办大名垂宇宙,空成恸哭向蓬蒿。

    灞亭老将归常夜,无奈人间儿女曹!

    注释:【1】《北窗》作于淳照七年(1180),作者时任朝请郎(正七品)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2】《史记·李广列传》记载:“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灞)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3】《野饮夜归戏作》作于淳熙九年(1182),作者当时闲居浙江山阴县。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窗”诗首联写白首伴青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B . “野饮”诗首联写眼前旧时的戎袍依然带有边关鏖战的征尘,虚实结合。 C . 两诗均写“风”,第一首写风雨相袭,人生多艰;第二首写风高霜冷,语势低沉。 D . 第一首以“北窗”入题,点明抒情对象;第二首题目中“戏作”二字,意味深长。
    2. (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窗”诗颔联中的“五”“千”“半”“百”,写出了诗人牵念之远、忧愁之重。 B . “北窗”诗颈联中“已孤”“空揽”相对,写出了诗人孤独落寞、贫苦无依的处境。 C . “野饮”诗颔联中的“乍觉”和“初增”,写出深埋于心底的壮志豪情瞬间被激发。 D . “野饮”诗颈联中的“未办”“空成”,写出高远的理想与失意的现实的巨大落差。
    3. (3) 两首诗的尾联都用了“灞亭夜猎”的典故来抒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四、情景默写
  • 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漫漫人生路触动诗人几多感慨:涉江采芙蓉,诗人情有所系,写道“采之欲遗谁,”;对酒当歌,鲍照心有所感,写道“酌酒以自宽,”。
    2. (2) 《论语》中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李白以“”表白心志,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是中国文学史上狷介之士的杰出代表。
    3. (3) “独坐书斋自吟啸”是古今读书人的乐事,归有光居于窄小的“项脊轩”,“借书满架,,万籁有声”。
    4. (4) 卒章显志是史论的常用手法。贾谊的《过秦论》以“”总结全文,指出秦亡原因,暗示统治者应施行“仁政”;苏洵的《六国论》以“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收束全篇,表明对屈辱赂敌的不满。
五、名著阅读
  • 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1) 有学者认为:贾宝玉是一个身陷重围的孤独者,一个热闹环境中的寂寞人,一个痛苦灵魂的流浪者。请从中任选一种评价,并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2. (2) 背面敷粉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技法。周汝昌先生认为,该方法“是一种从反面来烘染人物的奇招”,《红楼梦》中“拿宝玉作例最是醒目”。请从评价贾宝玉的《西江月》中任选一处画线句,题写批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以解说。

      ①无故寻愁觅恨 , 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②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③行为偏僻性乖张 , 那管世人诽谤!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流年似水

    度若飞做梦都没想到,刹那间他就年满六十了,脱下沾满油泥和铁屑的工装,领取了一个大红封皮的退休证,从城北的轨道交通研究所,回到城南的流年巷度家小院。

    流年巷弯弯曲曲,像是一条窄窄的湍急的溪河,流走了无数个春朝秋夕。当度若飞的目光触摸到“流年巷”的巷牌,他真切地听到“流年似水”的哗哗声。他呱呱坠地时,在一家铁道工厂当工程师的父亲,从乐府诗“关山度若飞”一句中,取出“度若飞”三个字作了他的名。这似乎成了一种预言,下一辈也和上一辈一样,干上了铁道工业。

    退休了的度若飞,常会想到“时间度若飞”,一去不复返。他如今步入花甲之境,兀地发觉街坊邻居已经称他“爷”了。

    度若飞尴尬地笑了笑,心说:“我难道是突然老的?”

    度若飞回到家里,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想一些陈年旧事。三十多年前,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老家的轨道交通研究所,参加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的研究,画不完的图纸,做不完的试验,哪里有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区别?连谈情说爱的过程都简省。当度若飞和教中学语文的计小耕经人牵线认识,彼此有好印象,就赶快结了婚。

    流年巷在城南,度若飞供职的轨道交通研究所却在城北,坐公交车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于是,度若飞向单位要了间单人宿舍,即便有时回流年巷,也是夜归晓出,度家小院倒成了他的驿站。

    这时计小耕走了过来。度若飞站起来,说:“刚才邻居说这些年他们很少见到我,让我很愧疚。你上班忙,下班教养孩子还是忙,我却成了个甩手掌柜 , 想的只是所里的事,苦了你一个人!”

    计小耕笑了,巧妙地把话题转到儿子身上。可惜儿子快速地跳过了童年、少年,进入了青年时代,真是倍速人生。如今在上海,与几个同学办起一家精密机床制造厂,闹得热气冲天的。

    度若飞听后叹了口气,惆怅地说:“挺羡慕儿子的忙。我这个有一身本事的高工,闲得老骨头发酸发软。”

    葡萄架上的藤叶,窸窸索索地响,一对翠羽红喙的小鸟,你一声我一声地叫,很好听。计小耕说:“既然退休了,就该让时间慢下来。”

    退休了的度若飞,觉得白天很悠长,长夜更难熬。难以入眠,脑子里呈现着一张一张的图纸、一个一个铮亮的零部件,直到院子里下起了小雨,沙、沙、沙……度若飞打一个愣噤,说:“听,有杂音,车轮在磨擦钢轨。”

    计小耕醒了,说:“是雨点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快睡吧。”

    天刚亮,度若飞与妻子双双出门,到南湖公园去散步。度若飞的步子迈得又急又大,好像是赶着去上班,总把妻子丢在后面。走了一段路后,度若飞见身后无人,只好停下来焦急地等候。

    散完步,两人再去公园边的农贸市场买菜,妻子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细看,度若飞忍不住催促说:“快点儿,耽误了多少时间!”

    计小耕说:“你还陷在自己的心理时间里,想慢都慢不下来。你得找到一个客观标示时间行进的物件,来矫正思维模式的惯性。”

    “钟表还是手机?我们都有。”

    计小耕眨了眨眼,说:“不,是古代计时用的‘钢壶滴漏’,滴水之声便是时间之声。”

    “那物件只博物馆有。”

    “你是高工,可以仿制。制作可以磨慢你的性子。”

    度若飞的精气神忽地火旺起来,到器材市场购回了材料,又翻出各种工具:小钳工桌、榔头、老虎钳、铁砧、扳手、锉刀、钢凿、钢剪、小焊枪……收拾出一间空房,作为他的“车间”。白天,画图、计算、制作,一遍遍地测试、改装。一落黑,下班——怕钢鸣铁响惊扰了左邻右舍。洗罢澡,吃罢晚饭,他对妻子说:“今晚有老电影《庐山恋》,我们再去看一遍。”妻子微微一笑,说:“好。”

    三个月后,“铜壶滴漏”制作成功,就安放在他们卧室的窗子边。两个长圆形的白铁无盖圆壶,依次立在两层梯形的红漆木架上,上层的壶底伸出一个黄铜管滴嘴,一滴一滴的水漏入下面的壶中,叮咚,叮咚,声音很清亮。上层的壶里固定着长竹条的刻箭,刻箭上面刻着二十四格,一格代表一个小时。

    计小耕左看右看,然后对着手表听水的滴落声,大声说:“不愧是大匠神工!儿子回来,就让他睡这间房,听听时间之声。”

    “你把这‘铜壶滴漏’的视频发给儿子,顺便问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来住几天。”

    在“钢壶滴漏”声中,度若飞走路放慢了步子,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早晨和妻子一起并肩散步,挺直弯惯了的腰,双手悠闲地摆动,一边还说些闲话。进市场购物,任妻子去挑选、砍价,他站在旁边看和听,觉得很有意思。

    长长的白天,度若飞侍弄一会儿花草,然后坐在书房里,安静地读一阵书。他从妻子给他找好的各种文学范本中,先挑出一本细读。他读到王沂孙《锁窗寒》中的“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春怨”怎么是“一窗”呢?应该是“一怀”才准确。他便去问妻子。

    计小耕听着问题,睁大眼睛看丈夫的面相,说:“你脸上的肌肉,褪去了紧张感,有光泽有喜气,显得年轻了。”

    “夫人可以上街摆摊看相了。”

    叮咚——叮咚——

    在“铜壶滴漏”的声音中,床头柜上的座机忽然响起了铃声。

    度若飞立刻醒了过来,抓起话筒,问:“哪位?”

    “爸,是我。妈发来‘铜壶滴漏’的视频,又古典又现代,有形有色有声,好玩意儿!爸能把设计图纸、工艺流程说明快递过来吗?”

    “当然行!你要这个做什么?”

    “这是个好玩意儿,让我突然想起一种微型均速高效铣床的设计。我还想在老家办个分厂,聘您这位老将当技术顾问,不知道您意下如何?”

    度若飞兴奋起来,大声说:“这个美差我应了!”

    计小耕在旁边尖着耳朵听他们父子说话。她见丈夫搁下了话筒,忙道:“你这急性子,也不问儿子什么时候回家。”

    叮咚——叮咚——

    “铜壶滴漏”的声音,在度若飞的耳鼓上敲打,变得高亢、宏重,像铺天盖地的钢鸣铁响……

    (取材于聂鑫森的同名作品)

    1. (1)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却成了个甩手掌柜甩手掌柜:什么事都不做的当家人 B . 窸窸索索地响窸窸索索:叶片纷纷落下 C . 精气神忽地火旺起来火旺:高涨,昂扬 D . 度若飞侍弄一会儿花草侍弄:照料,摆弄
    2. (2) 下列对人物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度若飞在葡萄架下回忆过往,以简省的笔墨交代其三十多年的经历,与题目“流年似水”相呼应。 B . 听到丈夫表达愧疚,“计小耕笑了”,这“笑”中既有对丈夫愧疚的抚慰,也有对丈夫的理解和包容。 C . 度若飞把雨打芭蕉的声音听成车轮磨擦钢轨的声音,这是他在难熬的长夜中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D . 文章以“尖着耳朵听”写计小耕关注父子通话内容,用“忙道”突出她对儿子的关心,流露出对丈夫的嗔怪。
    3. (3) 请分析小说第二自然段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4. (4) 制作“铜壶滴漏”的情节设计,体现出小说在构思上的匠心,请加以赏析。
七、选择 简答
  • 7. 语言基础运用

    ①清河,在海淀占据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曾经是永定河的一条古河道,如今是联通城市河湖的山水廊道。②日前,海淀区清河两岸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方案获批。③该方案计划增加铺设园路,衔接清河之源公园建设滨水骑行线路,完善范围内慢行系统串联补充区域内绿道系统,形成通达的带状游园路线。④同时,该方案还计划充分利用景观资源,挖掘历史及文化要素。⑤此次改造不单整治河岸环境问题,更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增强地区文化吸引力的关键举措。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中的“占据”应改为“具有”。 B . ②句中的“获批”不能改成“被获批”。 C . ③句中画线的两个逗号改成分号,句间关系更清晰。 D . ④句中的“该方案”可以删去。
    2. (2) 第⑤句有语病,请在不改变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八、微写作
  • 8. 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向来不乏“洞见”者,他们对历史、现实或未来看得透彻,看得深远。请推荐一位这样的人物,为其撰写短评,向校刊“洞见·人物”微专栏投稿。要求:对象明确,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
  • 9. 作为学校的“中华成语推广员”,请你设计一个小活动,向到学校友好交流的外国同学介绍一个或几个成语,让他们对成语之趣、成语之用或成语之美有一些体验和感受。请简要说明活动方案,并解说理由。要求:设计有特色,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
  • 10. 请以“脚印”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九、命题作文
  • 11. 按要求作文

    理性,相对于感性而言,它意味着人有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拥有理性,便能以更加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思考和决策。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说:“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但理性的力量有时候也令人惧怕,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锋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理性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十、材料作文
  • 12. 按要求作文

    请以“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