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东丽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模拟测验...

更新时间:2023-03-03 浏览次数:26 类型:开学考试
一、    (9分,每小题3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    ),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的思念;“洛阳城里见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张籍的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浩如烟海。戴望舒笔下的乡愁是“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的旧居”;冰心笔下的乡愁是“十五之夜,满月的银光”;席慕蓉笔下的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

    ________。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    ),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域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萍水相逢        废寝忘食        记忆犹新 B . 不期而遇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C . 萍水相逢        宵衣旰食        历历在目 D . 不期而遇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2. (2)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B .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C .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D .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3.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有“六义”的说法,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B . 姚鼐,明代散文大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C .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D . 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二、    (9分,每小题3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分、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材料二: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a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分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的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材料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1) 下列对材料中“血缘社会”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中,职业、身分、财富的继替都是父死子继的血缘继替。 B . 血缘社会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变动,虽然填入结构的个人无法摆脱生命的限制,但结构本身却是稳定的。 C . 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是不能存在的,虽然血缘社会也发生交易,但交易是以馈赠来维持的,人情浓淡是血缘社会的清算方式。 D . 血缘社会中,血缘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无法竞争,不容选择,只要被人们普遍接受,就能减少很多社会纠纷的发生。
    2.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域上的靠近能够反映血缘上的亲疏,说明血缘作为一种稳定的力量,把人与地的关系固定了,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 B . 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当“空间”概念具有了社会价值意义,就可以用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 C . 地缘作为契约社会的基础,推动了商业发展,在这里信用和法律同时发挥作用,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体现出乡土社会所缺乏的特性。 D .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当场清算”便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用人情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的一种补充。
    3. (3) 下列社会现象,不能体现血缘结合向地缘结合转变的是(   )
      A . 弟弟向哥哥借款50万,两人签订债务合同,规定还款方式、借款利息、还款日期等。 B . 一手建立起家族企业的父亲,聘请职业经理人代替儿子管理公司并给予其30%股份。 C . 小王离开家乡天津,入职深圳一公司,在职员信息表“籍贯”一栏填写“天津”。 D . 一八旬老人将价值300万的房产留给一直照顾自己却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并做了公证。
三、    (3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孟子称“人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文本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文本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牵引                    目:眼睛 B . 吠者犬耳                  顾:不过 C . 疑质理                    援:提出 D . 南矣                    道:学说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患在好为人师            师道不传也久矣 B . 又挈挈东                  吾尝终日思矣 C . 以是人多书假余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 . 则又请                    少 ,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3) 下列选项中行为全体现好学、上进的一项是(   )

      ①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②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④未尝稍降辞色  ⑤稍长,潜心经史  ⑥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⑤ C . ②⑤⑥ D . ③④⑥
    4. (4)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 . 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 . 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 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5. (5)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顶着世俗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 . 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 . 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 . 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一天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6. (6) 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7. (7) “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两个成语出自文本一,柳宗元讲述这两个故事有何用意?
四、    (15分)
  • 4. (2020高一上·重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 (2)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 5. (2022高一上·红桥期末)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2) 君子曰:。《荀子·劝学》)
    3. (3) 对酒当歌,!(曹操《短歌行》)
    4. (4)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5)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6. (6) 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    (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雪野里的精灵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1.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远(miǎo)  拜(yè)   璀(càn)   而不舍(qì) B . 永(jùn)   地(mò)   强(jué)   木直绳(zhōng) C . 弱(chán)  私(zài)   桂(zhào)  蓊郁郁(wěng) D . 脚(biè)   帖(yùn)   恐(hè)    体裁衣(liàng)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 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 . 文章虽然提到人们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然而渺小与博大、短暂与永恒都是相对而言的。 C . “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D . 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小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E . 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的生命。
    3. (3) 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4. (4) 请赏析划波浪线的句子。
    5. (5) 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六、     (9分)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1) 《乡土中国》的作者是,他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撰写了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2. (2) 下列对“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结构的格局决定了中国人有“私”的毛病。 B . 中国人提倡的伦理就包含着差序格局的内涵。 C . 孔子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这个中心。 D . 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只会在公众利益中发生意义。
    3. (3) 贾府鼎盛时,大观园里住着姑表姨表等许多亲属,而被抄家后,宝玉宝钗身边只剩下麝月一个奴婢。这表明了差序格局的什么特点?
  • 8. (2022高一上·天津期末) 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你觉得哪些原因使它获此殊荣?如果你是评委,请为它写一段颁奖词,阐述理由。字数不超过80个字。

    过故人庄

    彭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七、    (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而“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也告诉人们坚持和恒心的重要性。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缺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韧劲,缺少坚持下去的决心和恒心,最后改变初心、降低目标乃至放弃梦想。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和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