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39 类型:期末考试
一、   (36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zhuó)         敛(jǔ)         (xià)隙 B . (guān)巾         (chā)距        (yùn)帖 C . (cāo)          (juàn)永       木(nè) D . (xí)文            (shān)稻      (zā)道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荔枝      点缀        窸窸窣窣 B . 帐幕      魅力        骚首踟蹰 C . 丰盈      闲瑕        各得其所 D . 洒拖      幼稚       一劳永逸
  •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有偿阅读类手机APP,其撒手锏无外乎通过现金补贴方式           来用户阅读平台上的内容和广告。还别说,如此运作模式颇受拥趸,尤其相关APP运营者采取鼓励用户签到、邀请好友、好友阅读奖励等方式,使之         , 成为市场上的现象级事件。

    如果说,此类APP所推出的阅读内容货真价实,受众花费时间、精心阅读后的确能有所收获,倒不失为美事一桩。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有偿阅读类APP运营过程中重“流量”轻“质量”,以致被受众指责传播内容低俗、低质,甚至有些已经触碰法律底线。……有偿阅读类APP以现金补贴等方式拓展其市场领地固然没错,然而绝不能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责任,不能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        地炮制文化垃圾,干扰甚至戕害人们正常的阅读生活。

    A . 勾引     异军突起     无以复加 B . 吸引     异军突起     变本加厉 C . 勾引     风生水起     无以复加 D . 吸引     风生水起     变本加厉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高中学习经验分享主题班会上,李华同学和大家介绍了他在学习方面的一得之见 , 同学们听后表示受益匪浅,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B . 张謇的《家诫》既不是自己所撰,也不完全照搬古人,而是对古代名人家诫进行辑录与凝练,最终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教子书。 C . 中方认为,实现核裁军目标无法一蹴而就,必须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水到渠成地加以推进。 D . 回想几年前,一些地方政府也曾推出过共享单车。然而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这些共享单车大多销声匿迹
  •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他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B . 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清新。 C .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能否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D . 博物馆里,有些参观者衣衫不整、高声喧哗、在展厅里吃东西、乱丢垃圾和不文明的行为,这对博物馆里的其他参观者和展品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                              , 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①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

    ②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③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规范

    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⑤是中国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追求

    ⑥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 . ④⑥⑤②①③ B . ②④⑥③①⑤ C . ④⑤②①⑥③ D . ②⑤④⑥③①
  • 7.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昂扬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B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郁达夫的诗集《女神》中极富代表的一首诗,气概奔放。 C . 《苄莒》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劳动之美。 D .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令人称道。
  • 8. 对下面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A .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们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色。 D .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 9. 阅读韩愈《师说》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师道不传也久矣/不知东方既白 B . 而耻学师/月出东山之上 C . 吾未见明也/皆出于此乎 D . 则群聚笑之/雪与人膝齐
    2. (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此段落批判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B . 作者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重点转到批判现实上来。 C . 作者指出士大夫之族不宜同巫医乐师百工相互学习 D . 作者运用对比论证,批判之意直接鲜明,发人深思。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兴臧寿恭眉卿、乌程严可均铁桥两先生者,同籍湖州 , 同时号通经博学,顾极不相。杨太守岘(xiàn),臧先生高席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一日,太守自长兴归,舟城外,邻舟有命酒独酌者,视之严也。何自,以实对,诧曰:“是邨夫子,堪若师乎?”他日,太守叩臧先生:“严某如何人?”曰:“粗能讽《三字经》。”《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 , 不意经生亦然。

    (选自清·陈康琪《郎潜纪闻二笔》)

    [注释]:①湖州:古地名,在今浙江境内。②通经:精通儒家经典。③高席:相当于“高材”。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极不相        能:友善 B . 城外         泊:停泊 C . 何自,以实对     诘:追问 D . 文人相         轻:轻易
    2. (2)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亦尝从严先生游。          译文:也曾跟从严先生游学。 B . 是邨夫子,堪若师乎?       译文:这是个村夫子,怎能做你的老师? C . 粗能讽《三字经》          译文:粗浅地能够背诵些《三字经》罢了。 D . 不意经生亦然。           译文:想不到读儒家经典著作的人也是这样。
二、     (6分)
  •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2) 君子曰:。《荀子·劝学》)
    3. (3) 对酒当歌,!(曹操《短歌行》)
    4. (4)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5)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6. (6) 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    (12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襄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祆,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这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

    ——这点寒冷算什么?

    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 (1) 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请概括指出。
    2. (2) 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
    3. (3) 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四、    (6分)
  • 13. 学校举行《乡土中国》(费孝通著)整本书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完成如下任务:
    1. (1) 为阅读交流活动拟定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
    2. (2) 本次活动由洪河、乔丽师生二人共同主持,请你为他们撰写活动开场的主持词。

      要求:彰显交流主题,明确活动流程,营造良好氛围。100字左右。

五、     (40分)
  • 14. 请以《送一朵小红花》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补全标题;

    ②自定立意,文体不限,特征明显;

    ③不要套作,不能抄袭;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⑤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