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

更新时间:2023-02-27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15分)
  •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朝避猛虎,避长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使人听此朱颜 B . 雄飞从绕林间 C . 砯崖石万壑雷 D . 侧身西望长咨嗟
  • 2. 下列“相”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嬉戏莫相忘      及时相遣归 B . 黄泉下相见      悔相道之不察兮 C . 登即相许和      誓天不相负 D . 叶叶相交通      儿已薄禄相
  • 3. (2015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 仍更被驱遣 B . 汝是大家子 C . 为仲卿母所遣 D . 渐见愁煎迫
  • 4. 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B . 女也不 , 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 C . 匪我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D .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匪来贸丝 B . 隰则有泮 C . 不可说也 D . 不思其反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 . 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 . 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 . 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 . 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 . 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 . 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陈乔年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 (3)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 )
      A . 鲁迅1918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 . 1959年柳青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 . 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 . 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敌人军统机关的地下党的故事。
    4. (4) 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5. (5) 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完全相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 . 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 . 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 . 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2. (2)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 (3)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三、古诗文阅读(22分)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 , 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 . 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 .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 .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②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 (5)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9.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B .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句正面点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了秋风的劲疾肃爽。 C . “一年颜状镜中来”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诗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D . 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表达了作者对给万物带来生机的秋风的喜爱。
    2. (2) 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歌“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唐诗别裁集》)。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英气勃发”的。
四、情景默写(6分)
  •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2. (2)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 (3) 杜甫《蜀相》中,慨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潮国风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流行风尚,______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加上时代青年的深度参与,国潮国风得以蓬勃兴起、______。

    曾几何时,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一度广受年轻人追捧。近年来,年轻人对这种洋节不再______,这些节日实际上已悄然降温。相反,当下青年群体追逐国潮与国风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无论是古镇身着汉服的翩翩少年,还是______于非遗文创、国粹国货的青年,他们对于清新典雅的国潮国风充满迷恋与自信。这股热潮,不仅呈现了青年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也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光彩与魅力。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归根结底   风靡一时   喜闻乐见   沉迷 B . 归根结底   风靡一时   趋之若鹜   热衷 C . 追根溯源   蔚然成风   喜闻乐见   沉迷 D . 追根溯源   蔚然成风   趋之若鹜   热衷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国潮国风这一“软实力”的展示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 B . 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国潮国风这一“软实力”才得以展示 C . 正是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国潮国风这一“软实力”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 D . 中国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正是作为强有力的“硬实力”支撑了国潮国风这一“软实力”的展示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联系上下文,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呈现了青年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也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光彩与魅力。 B . 不仅体现了青年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也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光彩与魅力 C . 不仅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光彩与魅力,也呈现了青年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 D . 不仅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光彩与魅力,也体现了青年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笃定的精神状态。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许多家长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 任凭父母如何耐心讲道理也无济于事。

    发脾气涉及大脑的两个部分:杏仁核处理诸如恐惧和愤怒之类的情绪,而下丘脑部分则控制像心率和体温这样的无意识功能。如果把杏仁核看作大脑的烟雾报警器,下丘脑则是那个决定是将汽油与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放在一起燃烧,还是用水去扑灭火焰的选择开关。

    压力反应会削弱孩子本就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前额皮层直到成年才能完全发育成热。幸运的是,大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帮助孩子掌控好前额皮层。在与生气的孩子沟通之前,先调节一下自己的压力反应,通过自己的镇静来镇定孩子。

    除了冷静,温暖和共情也很重要,它们可以向杏仁核发出危险不在的信号, , 这导致压力响应级联停止。在向孩子传递冷静的过程中,大人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行为而非语言上,因为孩子倾向于通过非语言交流,比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感知别人的情绪。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六、写作(60分)
  • 13. (2021高二下·大埔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在《故乡》中写道:“我”不愿意“我们的后辈”“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写道:“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很多人热爱家乡,又因为种种原因而远离家乡,家乡成了永久的乡愁。

    假如你是鲁迅的后辈周飞,应邀返乡参观访谈,看到“鲁镇”今日的新生活,深有感触,请你以“归来时,我心安处无乡愁”为主题给鲁迅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