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顺义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1-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本大题共5题,共17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染病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比战争、革命更为深刻和全面,因为疾病直接攻击文明的核心和根基——人类自身。不过传染病也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预期寿命的增加也正是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最大成果。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最早的公共卫生办法是隔离和检疫,这一办法逐渐形成制度。比如在黑死病流行期间,拉古萨共和国设立了检疫制度。当时规定外来船只进入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之后这种制度固定下来,形成了专有名词“海港检疫”。

    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1886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这一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患病应该还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也就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传染病,消灭天花就是在全球人群中普遍接种牛痘疫苗产生的巨大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许多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主要归功于疫苗的广泛使用。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

    (取材于张大庆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1980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这是人类历史上彻底根除的第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胜利。它标志着在此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专家指出,以后的主要疾病应该是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但事实是,即便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传染病也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而且从生物的相生相克和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一般的动物之外,还有我们人类。

    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一,旧有传染病会在新形式下爆发,而且有些疾病看似消灭了,但实际上是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 , 如结核病;其二,变化是永恒的,新的传染病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三,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

    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或者说,生物致病原本身就在与人类分享自然这一生态环境,并相互竞争。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人们低估了传染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它们产生抗药性的能力。

    2003年SARS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而2019新型冠状病毒正是新老传染病的交叉点,同时也是传染病一有机会就会痛下毒手的典型。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也不能因为种种困难放弃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取材于光明网张田勘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社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

    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生疫情的社区,等等。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规律的科学认识,气溶胶传播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尽量少外出、不外出,外出必须戴口罩就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政府法令。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实在太快了。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疫情谣言的传播威力,并不亚于病毒。如何积极应对疫情谣言的扩散呢?关键是信息要及时准确,比如我国SARS之后建立的传染病直报体系;其次过程要透明,如同处理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

    面对传染病,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友爱精神,人类可以从容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水平。

    (取材于光明网吕廷君等人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有效控制传染病能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增加预期寿命。 B . 采用隔离和检疫并逐渐形成制度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C . 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关系到人们在感染病菌以后是否会患病。 D . 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天花消灭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B . 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 C . 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传染病的产生。 D . 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因此需要提高警惕,积极行动。
    3. (3)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丰衣足食: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B . 相生相克:指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 C . 死灰复燃:指已经消失了的又重新活跃起来。 D . 犬牙交错:形容事物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4.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如果能够做到积极应对,就容易进入缓解恢复期。 B . 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 C . 要了解并准确认识一种新型传染病是需要时间的,新型冠状病毒也不例外。 D .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及时准确、过程透明也是应对传染病风险的关键举措。
    5.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⑴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1] , 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2] . 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4] . 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4】容:指天子圣德。

    ⑵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幸名利

      与:结交

      B . 亦佚

      佚:安逸

      C . 故先王贵当,贵

      周:周密

      D . 以为天下

      以为:认为

    2.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边竟安

      知明而行无过矣

      B . 见伐

      哀吾生须臾

      C . 亡乎

      皆出于此乎

      D . 薄以释之

      而君幸赵王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 (4)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5. (5) 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图。
    6. (6)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1] , 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请结合短文(1)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注释】:【1】如其仁:就是仁。

三、     (24分)
  •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望鹦鹉洲怀祢衡

    李白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注释】①祢衡东汉名士,有文采和辩才,但为人孤傲,喜欢批评时事。因触怒曹操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后因触怒黄祖被杀害,年仅26岁。祢衡曾即席写作《鹦鹉赋》,辞采甚丽,鹦鹉洲由此得名。李白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故作此诗。②讵:岂,怎。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帝”二句,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祢衡却视他为蚁类,表现了祢衡傲岸的性格。 B . “吴江”四句,举出祢衡的名作《鹦鹉赋》,并做出“振金玉”、“欲飞鸣”的评论。 C . “才高寡识”是作者对祢衡的评价,“兰蕙不忍生”似乎连兰蕙也为作者痛不欲生。 D . 本诗语言精炼,寥寥几笔便凸显人物形象。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感情。
    2. (2) 本诗结尾句把“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下列诗句也使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A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其一) B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C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D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 (3) 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论这首诗“此以正平(祢衡)自况”。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你结合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 4. (2019高三上·东城期末)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仙之人兮列如麻”,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 “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 5. 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在《红楼梦》研读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对相关回目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以贾府为主的四大家族从兴盛逐步走向衰败的过程,进而探究其衰败的原因。

    1. (1) 请依据情节发展,将相关回目所对应的序号依次填入【甲】、【乙】、【丙】处。

      ①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②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③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甲】【乙】【丙】

    2. (2) 对于贾府衰败的原因,探春曾言“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你是否同意探春的观点?请结合第(1)题相关回目中的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21分。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答题。

    羊皮扇鼓

    崔子美

    ①在陕北寒雪匝地的季节,我挤在涌动的人群中,热热地观看旷野上羊皮扇鼓方阵精彩的表演,心底因之而强烈地嘭嘭作响。

    ②开阔的山脚下,列立了百十号男女,他们身穿白羊皮褂大红裤子,在群山为背景的大地上等待声音的召唤。有了,是唢呐声,像是从天上忽然落下来的,又仿佛是从地下陡然冒出来的,游丝般苍凉悠婉地响了起来,恍若无影的手指弹在人们的心尖上。鼓手们一惊一动,犹如春天里出圈的羔羊,哗的一下冲散而出。在浑亮的鼓乐声中摆首起舞,扭身踏浪。他们挥动百十面扇形羊皮手鼓,嘭嘭敲打,跳起来、缠起来、绕起来、腾踏起来、歌吟起来。忽而似嫩柳在春风间交错、忽而如茂密草地里一群蹦跳的蚂蚱,忽而像身醉心不醉的武士……天色由此一暗,羊皮扇鼓的群体舞蹈灿亮如焰。鼓声如雨,一重再重。左手鼓,右手槌,昂首向天,脚下旋转,轻轻地轻轻地敲出一片细语,那是对天的问候,那是对无所不能的上苍的敬畏;再看,鼓手们弯腰行地,状如收割,慢节奏打出一片浑厚之响,应该是他们对大地的感激,是对生长五谷的原野赤诚的祈愿。又一番鼓声激烈,鼓手们踢腿扬臂,阴柔中见刚硬,摇首蹈足,宛转中现强悍。面对面,手挽手,打得狂放,打得自由,打得似雨似风,春潮阵阵,歌颂人的伟大,鞭策着心灵的无边。那訇然而起的呐喊声,泼洒着一种胆气,犹是敢在虎口拔牙,亦能在权贵面前挺胸,不为功名利禄所 , 充满了拥抱生活的坚定,洋溢着处逆境而不懦弱的奋争。

    ③羊皮扇鼓是一种藏刚于柔、纳火于水的舞蹈,它不仅跳动出了粗犷古朴的美,而且让我体味到了生命的深沉和负重、容忍和期盼,它实实在在渲染了陕北人生存在高梁大峁之间,直面困苦的豁达脾性。无论是巫师手中曾经挥舞过的羊皮扇鼓,还是人员众多的群舞,都能压人心魂。在我童年的山村长夜里,时不时地听到阵阵古奥凄怆的鼓声,鬼魅一般久久飘浮,冷森森地怵人心胆。那天,我跟大人们看了巫师“跳神”,满脸胡茬的汉子,裸着上身,一手执了羊皮蒙制的扇形手鼓,一手使劲而优美地敲打。随着鼓点身不由己地舞蹈吟唱,他在努力拯救一个病入膏肓的女人。巫师时而如虎如豹,飞跳扑闪;时而癫狂如痴,浪移醉步;时而吼喊如雷,跺脚有声;时而哀歌不止,一唱三叹。我看见头蒙红布的女人,端坐在小方桌上,痉挛哭泣。巫师的歌唱是那样的悲伤,那么的感人﹣﹣

    半崖上开花半崖崖红,你为什么半路上惹闪人?扯不长的荞面剁不断的水,你为甚绝情坏良心?为你的爹娘为你的儿,吃苦受罪奴家无怨意。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你为什么还要嫌弃人……

    ④这是为一个人的生命做法事,用歌舞驱赶不明不白的病疾,用现实感极强的歌声,企望把精神失常的她拉回生活的正道。当然,这也是在用神秘的力量抚慰和激发受难者重新生活的勇气!在晃动的灯影下,众人肃立不语,木然观看,巫师操纵着神灵去按人的意志泯灭鬼怪。那时,没人怀疑这种击鼓而歌的虚幻。往往身患所谓邪病之人,经过巫师鼓歌一番,渐渐病消,重又旺盛地活了下去,不管后事怎样,都对生活充满了清醒而热烈的爱。

    ⑤扇鼓来自哪里?应该是在古老遥远的文明之初,羊皮扇鼓就诞生在了游牧民族的手中,驱赶豺狼,传递平安,消解寂寞,也许还曾发展成一种庆祝六畜兴旺的舞蹈。由于扇鼓的饱满浑亮之声,演化为战场上助阵的武鼓,系上铁环,铮铮作响,杀气腾腾。多民族血液融合的陕北,在艰难生存的困苦中,承传了扇鼓,敲敲打打,变为消灾祛病的巫器,哭哭唱唱,一辈又一辈地延续下来。

    ⑥但是,当二十世纪末的艺术家把它改编成壮美的现代广场舞蹈时,它便更突显了向命运之神挑战以及鼓舞生存的品质。我看过安塞腰鼓洒脱刚猛气壮山河的阵容,我看过洛川蹩鼓的欢腾火热的场面,我也看过威风锣鼓的浩荡和大气。然而,羊皮扇鼓一经打起来,就不能不使人心生悲壮之美。它美在阐释陕北人不畏天命的高贵、不服命运的安排、不惧苦难的风度。可以说,羊皮扇鼓打的是一种解剖人生和慰藉心灵的哲学,告诉你生命不易,应该多些忍耐、多些沉着、多些坚持、多些准备、多些信心。

    ⑦陕北的羊皮扇鼓呵,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

    (取材于崔子美同题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雪匝地

      匝地:砸在地上。匝,同“砸”

      B . 不为功名利禄所

      累:读lěi,牵累

      C . 粗犷古朴

      粗犷:粗率豪放。犷,读guǎng

      D . 慰藉心灵

      慰藉:安慰、抚慰。藉,读jiè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语言质朴而有气势,感情奔放、强烈,颇具感染力。 B . 作者自幼就对以羊皮扇鼓来驱邪、治病的迷信感到怀疑。 C . 羊皮扇鼓产生于游牧民族,经不断融合才成今天的形式。 D . 作为现代群体舞蹈,羊皮扇鼓今日的艺术内涵更加明晰。
    3. (3) 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从羊皮扇鼓的群舞表演中感受到哪些精神内涵?
    4. (4) 在文章第③④段中,作者认为巫师的“跳神”对患者有哪些作用?
    5. (5) 文章结尾说羊皮扇鼓“一节一节,直打到人的心里去”。生活中,能“打到人心里去”的“羊皮扇鼓”还有很多。结合你的阅读或生活经历,你联想到什么?请写出其特点以及对你的心灵的打动。
五、     (共65分)
  • 7. 语言基础运用。

    时至今日,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刷脸识别等已成为常用工具。但近段时间以来,“老人无健康码乘公交车被拒、乘地铁受阻”“老人购物不懂微信支付被拒收现金”等新闻频出。

    ①老人无健康码被拒乘,表面看是技术因素,实则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缺乏俯下身子实地调研。②唯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老年人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③当然,老年人融入时代不能只靠外力,还需家庭关怀。④让老人们赶上智能时代步伐、共享科技红利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⑤这需要子女们帮他们熟悉新设备新技术,帮他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从而给老人们多一些陪伴。⑥让老年人跟上时代,让时代携手老人前进,是对尊老敬老最直接的表达,也符合社会、家人、行业、市场的共同愿望。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②中“唯有……才……”才应改为“唯有……就……”。 B . ④中“红利”是形象的说法,可用“成果”一词替代。 C . ⑤中画波浪线语句可删除,它偏离了本段核心话题。 D . ⑥用“这”复指前面两个“让”旬,使表达更清晰。
    2. (2) ①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修改,并把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纸上。
  • 8. 近期,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回顾党的发展历史,传承弘扬革命精神,班级计划开展主题为“红色精神传承之旅”社会实践活动。

          请你推荐一个场所作为活动地点,并说明理由。

          要求:突显活动主题,理由充分。150字左右。

  • 9. 描绘你想要推荐的活动场所的景色,既要写出季节的特点,又要体现该地点的特色。要求:描写生动,有细节。150字左右。
  • 10. 依据下列图表信息,选定一个场所作为活动地点,请你以活动组长的身份给本组同学发一条短信,通知活动安排,并说明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小组活动地点

     天安门广场

     香山革命纪念馆

     圆明园遗址公园

     开放时间

     升旗前至降旗后

     9:00

    7:00

    近一周天气预报图

    要求:表达清晰,有条理。不多于120字。

  • 11. 写作

    ⑴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字。

           课堂上,同学们就如何理解“应运而生”展开了讨论。

           小张同学说:“应运而生”就是“应时而生”“顺时而生”,正所谓“春来草自青”“凌寒梅怒放”。

           小李同学说:“应运而生”中“运”很关键,历史上有不少例子可以证明。有了“运”,“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小赵同学说:我有一点不同的理解。比如人们常说互联网成就了很多新业态,其实,新生事物的成长不只是简单地去“顺应”时运就可以的。

           这几位同学对“应运而生”的理解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说应运而生”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一座城,是一个人身心栖居的家园;一个人,又会给一座城带来温度与活力,甚至会影响一座城的气质与精神……人和城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着。

           请以“一个人和一座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