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更新时间:2022-08-27 浏览次数:14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22·西安三模) 西汉初年。“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面对这一局势,萧何为丞相后“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这一做法(   )
    A . 重心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解决了地方王国问题 C . 否定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D . 着眼于统治政策调整
  • 2. (2022高三上·稷山开学考)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耕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士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兖《论衡》

    A . 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 .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 .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 . 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 3. (2022·辽宁模拟) 两汉时期,农村出现了一批个体手工业者,他们从事与编户齐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生产,如制陶、酿造、生产简单农具等,产品在乡间贩卖。这一状况(   )
    A . 反映出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B . 进一步丰富农村商品市场 C . 与国家的商业政策相违背 D . 减少了农民对社会的依赖
  • 4. (2022·大连模拟) 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
    A . 注重推进移风易俗 B . 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 . 主流治国理念变动 D . 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 5. (2022·辽宁一模) 公元前177年冬,汉文帝下诏:“先前曾下诏命令诸侯回各自的封国,有的人还推托着未走,丞相是我尊崇的大臣,就请他替我率领列侯们回到封国。”于是,曾有拥立之功的绛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回到封国。汉文帝这一举措旨在(   )
    A . 监察地方诸侯 B . 削弱诸侯势力 C . 加强君主专制 D . 摆脱外戚钳制
  • 6. (2022高三下·吉林开学考) 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改,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使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水和六年,“诏贷王、候国租一岁;” 

     
    A .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B . 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C . 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D . 加速了两汉政权的衰亡
  • 7. (2022·湖北)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字。

    《后汉书·班固传》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 . 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 . “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 .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 8. (2022·湖南)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 . 体现以农为本 B .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 意在藏富于民 D . 解决了财政危机
  • 9. (2022·三明三模) 下表为汉朝中央政府为治理边疆而设立的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    )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A . 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B . 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C . 旨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D . 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 10. (2022·广州二模) 两汉时期,自汉武帝起有17位皇帝在诏书中征引经书,主要涉及重农、举贤、宽刑、应祥瑞、施惠政、申礼制、倡伦理、示谦惧等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 . 儒学与政治的互动 B . 君主按照经典施政 C . 休养生息的社会需要 D . 习儒读经的社会风气
  • 11. (2022·辽阳二模) 据《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统计,汉武帝时期,前后任用了十三任丞相,没有一任丞相的才干和威望足以与武帝抗衡,或与武帝在政治上发生过尖锐的冲突。然而,汉武帝却重用尚书令、侍中等,将他们组成内朝,辅助决策。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立内朝意在(    )
    A . 缓和君相之间的矛盾 B . 完善中枢权力机构 C . 扩大官僚政治的基础 D . 提高治国理政效率
  • 12. (2022·武昌模拟) 秦汉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称为“丁忧”。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制度化法律化,明清时期对“丁忧”制度执行也十分严格。这一现象表明(    )
    A . 选官以孝廉为标准 B . 宗法制度影响深远 C . 儒家思想影响法制 D .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 13. (2022·大连模拟) 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A . 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 . 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 . 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 . 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 14. (2022·浙江模拟) 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

    A . 心理隔阂的消弭 B . 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 . 各族同源的认同 D . “大一统”政体确立
  • 15. (2022·贵港四模) “引经决狱”又称“春秋决狱”,由董仲舒首倡并得到汉武帝肯定,是指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用儒家经典(尤以《春秋》为多)中的内容作为断案、判案的理论依据。这体现了(    )
    A . 儒学成为判定是非公道的唯一标准 B . 西汉法律的儒家化 C . 西汉时期的经学理论得到广泛推广 D . 法家思想被现实摒弃
  • 16. (2022·淮南模拟) 下表是关于秦汉时期朝廷对河套地区开发政策。由此可知,秦汉时期移民政策(    )

    秦朝

    厉行移民实边政策,但由于没有做好安置、扶助工作,遭至民怨沸腾,甚至引起

    农民起义。

    西汉

    对移民的经济投入甚巨,对于迁徙途中的百姓,“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

    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其费以亿计,不可胜数”。

    东汉

    “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到在所,赐给公田,为雇耕佣,

    赁种饷,贯与田器”。

    A . 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 B . 体现政府治理理念 C . 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 D . 直接影响王朝兴衰
  • 17. (2022·东北四市一模) 西汉时期,陈汤和朱买臣学问博达,但因家贫“不治产业”而为乡里瞧不起,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外地做官。东汉时期,各种孝悌行为受到乡里舆论的赞扬和鼓励,有学问的人社会地位高。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B . 国家权力与舆论的相互支撑 C . 崇尚富贵思想被摈弃 D . 民间舆论影响社会政治地位
  • 18. (2022·法库模拟)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浸入其器物。”汉和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如故……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 汉代改变抑商政策 B . 工商业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 .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 . 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在放宽
  • 19. (2022·成都模拟) 西汉初年,设令、丞、尉管理地方行政,并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县三老、乡三老,因民俗教化百姓。东汉时期,三老教化之职完全由地方小吏取代,行政、教化合一。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乡里制度的瓦解 C . 世家大族的兴起 D . 官吏群体的儒化
  • 20. (2022·沈阳模拟) 秦朝时,九卿以掌管司法律令的廷尉和掌管财政钱货的治粟内史为首,地位最高;而汉代的九卿中,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又称奉常)和宫中警卫的光禄勋(又称郎中令)地位最尊。这种设置(   )
    A . 是汉代政治思想变化的反映 B .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C . 表明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激化 D . 表明汉代脱离秦制框架束缚
  • 21. (2022·抚顺模拟) 关于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作用,当时人颇多论及者,以官营的采矿、煮盐、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总一盐铁”,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由此可见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增加财政收入 C . 抑制土地兼并 D . 杜绝奢侈浪费
  • 22. (2021高三上·保定期末) 图1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酒肆画像砖,画面上"前店后坊"(当街卖酒、后台汇集原料酿酒)的场景依稀可辨;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直观地呈现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对画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汉代(   )

    A . 商业突破了严格的时空限制 B . 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C . 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松动 D . 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市场繁荣
  • 23. (2022·南通模拟) 西汉中后期的铁器制造已有较为计划的组织,铁器的数量和品种比西汉前期明显增多,冶炼技术和器物质量也都有所进步。这变化得益于(    )
    A . 灌钢法广泛应用 B . 冶铁利用水力鼓风 C . 冶铁业国家专营 D . 铁犁耕作方式形成
  • 24. (2022·四川模拟) 下图是1971年在内蒙古东部和林格尔县出土的东汉墓壁画《宁城图》“宁市中”局部。这一壁画作品(    )

    A . 是对草市生活的真实描绘 B . 可印证民族交融的状况 C . 展示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 . 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二、材料分析题
  • 25. (2022·宝鸡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2世纪,35°N附近的东西方,几乎同时降生了两位医学巨人,他们在中西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如此重要,以致被分别尊为“PrinceofPhysicians”和“医圣”。

    材料一:盖仑(129 -216?)出生于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自幼接受希腊哲学、数学和文学教育,青年时辗转各地学习医学知识。他承袭“医学之父”希腊人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病理学说,但绝非对波氏医学的教条研究。在亚历山大城接受的动物解剖训练,使他能够从具体器官、部位的损害或病变来探明病因,进而开展大量巧妙的的生理学实.验,探索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他积极践行亚里士多德“实践研究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观点,以数学推理式的严谨思维来保证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的准确性。这些空前的成就使他出人头地、成为御医,但他始终坚持着“有治无类”的行医准则。他著述颇丰,据说超过300本,传世经典《论身体各部分的功用》是西医必读书籍。盖仑医学被教会势力长期奉为不容触犯的金科玉律,因此其学术价值在近代遭到不公贬损,但更多学者将其视为西方近代医学的起点。

    ——摘编自(英)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等

    材料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等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则反映出当时临床医疗的发展。东汉后期,天灾与战乱致使疫疾连年,张仲景(148 -219)因近百名族人死于伤寒而立志从医,他反对“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之人,主张“精研方术,爱人知人”。他以医经为指导,总结荟萃经方家们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熔于一炉,著成《伤寒杂病论》。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一病一证(症状、体征等)、一方一药的正确论述,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提出“辨证论治”范例,成为后世医家临证诊疗的重要准则。

    ——摘编自常存库《中国医学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盖仑和张仲景作为伟大医学家的共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盖仑医学与同一时期中医药学的差异。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医学发展的意义。
  • 26. (2022·包头二模) 材料 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刘秀随兄起兵于南阳,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军队。25年,刘秀在南阳豪族和河北豪族的大力支持下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消灭割据势力,使政局稳定下来。他提倡“柔道”治国。经济上再次诙复三十而税一的旧制,下诏进行度田,清查天下田亩、人口。政治上“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逐渐削弱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代表的主要功臣的权势,剥夺了部分军功人员的官职,但均给予优待。同时,他还选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以弥补功臣退出官职后的空缺。文化上,刘秀大兴儒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以培养后备文官。刘秀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辉煌时代。

    ——摘躺自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治国之道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政策的意图
三、论述题
  • 27. (2022·全国乙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