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3月高考模拟检测(二...

更新时间:2022-04-24 浏览次数:64 类型:高考模拟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总分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西周时,家臣是协助卿大夫处理家事的私臣,所谓“家臣不敢知国”;春秋时期,家臣的选任日益看重才能,异姓家臣多有出现,并开始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甚至出现“陪臣执国命”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春秋时期( )
    A . 王室势力不断衰落 B .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C . 官僚政治逐渐孕育 D . 卿大夫阶层已没落
  • 2. 北魏农书《齐民要求》中记载了大量“相牛”技法,时人通过观察牛的眼、角、鼻、毛耳、头、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状,来判断一头牛适合耕作还是运输。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耕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B . 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 C . 运输动力以牛力为主 D . 政府重视发展养牛业
  • 3. 元朝的军种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成员以蒙古人与色目人为主)、汉军(成员为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和新附军(成员为被俘和投降的南宋军人)。蒙古军探马赤军大量驻扎在内地,不少汉军和新附军则被发往漠北、新疆等地。这一措施(   )
    A . 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B . 旨在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C . 加强了地方行省的军事实力  D . 阻碍了内地社会的正常发展
  • 4.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 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 B . 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 . 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D . 地区间发展存在一一定不平衡
  • 5. 据学者统计,自江南制造总局创建以来,经费主要来自财政调拨;截止甲午战前,经费支出中,向外国订购原材料一项就占总额的53.44%。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江南制造总局的技术水平落后 B . 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必要性 C . 民族资本主义资金与技术上的不足 D . 列强的商品倾销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 6.  1905年,《时事画报》刊登了一则新闻:“丈夫和小妾对于女儿是否需要缠足的事情意见相左,丈夫认为:如今风气已开,不应再自寻苦恼。而妾则认为丈夫偏心,为嫡女缠足而自己的女儿则不让缠足,被丈夫谴贲后自寻短见"。这一新闻反映出,清末(   )
    A . 社会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B . 嫡庶观念仍有较大社会影响 C . 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 . 大众传媒引领思想解放潮流
  • 7.  1928年1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颁布《井冈山土地法》,提出“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1929年4月,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调整(   )
    A . 纠正了土地政策中的右倾错误 B .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程 C . 进一步明确了土地革命的对象 D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8. 下表为1984年至198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及农村居民人均农业收人情况(单位:元)

    年份

    人均纯收入

    农业收入

    占比

    1984

    355.3

    198.4

    55.84%

    1986

    422.8

    216.2

    51.14%

    1988

    544.9

    236

    43.31%

    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 .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母转移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 农业发展速度下降 D .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 9.  1832年,美国总统杰克逊认为美国第二银行垄断了金融业,决定转移政府在该银行的存款。杰克逊总统前后免职了两位反对其政策的财政部长,该政策才得以顺利执行。杰克逊的做法(   )
    A . 说明美国已经出现垄断组织 B . 体现美国民主制度不够完善 C . 扩大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 D .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 10. 下图是俄国画家康定斯基创作的作品《几个圆圈》,画家用淡蓝色、红色、绿色的形状和一些缭乱而有力的线条配合在一起,借此表现抒情式的情感爆发。该画(   )

    A . 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 . 充满了追求情感的浪漫主义 C . 重在表现画家内心主观感受 D . 以数学形状来表现理性思维
  • 11. 在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新建项目的投资约有50%用于西伯利亚地区;1928- 1937 年,西伯利亚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倍,几乎是全苏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B .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 C . 注意推动地区间均衡发展 D . 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 12.  1946年10月,来自25个国家的64名代表在伦敦开会,央定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发布国际标准。其中,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的集装箱标准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该组织的成立(   )
    A . 巩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成果 B .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的结果 C . 利于发达国家的商品倾销 D .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2世纪,35°N附近的东西方,几乎同时降生了两位医学巨人,他们在中西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如此重要,以致被分别尊为“PrinceofPhysicians”和“医圣”。

    材料一:盖仑(129 -216?)出生于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自幼接受希腊哲学、数学和文学教育,青年时辗转各地学习医学知识。他承袭“医学之父”希腊人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病理学说,但绝非对波氏医学的教条研究。在亚历山大城接受的动物解剖训练,使他能够从具体器官、部位的损害或病变来探明病因,进而开展大量巧妙的的生理学实.验,探索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他积极践行亚里士多德“实践研究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观点,以数学推理式的严谨思维来保证医学研究和临床医疗的准确性。这些空前的成就使他出人头地、成为御医,但他始终坚持着“有治无类”的行医准则。他著述颇丰,据说超过300本,传世经典《论身体各部分的功用》是西医必读书籍。盖仑医学被教会势力长期奉为不容触犯的金科玉律,因此其学术价值在近代遭到不公贬损,但更多学者将其视为西方近代医学的起点。

    ——摘编自(英)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等

    材料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等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建立;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则反映出当时临床医疗的发展。东汉后期,天灾与战乱致使疫疾连年,张仲景(148 -219)因近百名族人死于伤寒而立志从医,他反对“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之人,主张“精研方术,爱人知人”。他以医经为指导,总结荟萃经方家们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熔于一炉,著成《伤寒杂病论》。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一病一证(症状、体征等)、一方一药的正确论述,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提出“辨证论治”范例,成为后世医家临证诊疗的重要准则。

    ——摘编自常存库《中国医学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盖仑和张仲景作为伟大医学家的共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盖仑医学与同一时期中医药学的差异。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医学发展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邢建宇《冬奥会发展历史及未来展望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发展趋势或其中某些信息所反映出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不能重复材料中的信息,表述清晰。)

  • 15.  [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熙宁年间,王安石改差役法为募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费用,由州县募人充役。司马光上奏痛陈其害:“上户今则年年出钱,无有休息,或有所出钱,数多于往日者。下户原不充役,今来一例免役钱,驱迫贫民,剥肤椎髓,家产既尽,流移无归,弱者转死沟壑,强者聚为盗贼....今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使之充役,无宗族田产之累,作公人则悠为蠢伪,曲法受赃,主守官物则侵欺盗用,一旦事发则掣家亡去。’

    ——据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今因其固有之义务而修明之,易征徭之性质为赋税之性质,视前非有所增也,此免役钱所以为衷乎理也。而其征收之也,以财产之高下列为等第,富者所征较重,贫者所征愈微,其尤贫者,则尽豁免之,此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王安石)不惮得罪于巨室,而毅然课彼辈以助役钱,此欧洲诸国流亿万人之血乃得之者,而公纡筹于庙堂,顷刻而指挥若定也。

    ——粱启超《王荆公》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司马光、梁启超对募役法的评价。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为王安石作传并予以盛赞的原因。
  • 16.  [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275 年,维吾尔族景教徒(东传的基督教聂派)列班●扫马从元大都出发一路西行。因蒙古贵族中多有景教徒,他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并负有收集欧洲各国情报的使命。“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控制”,驿路补给同样不成问题,他很快便到达了伊利汗国的巴格达城。但因耶路撒冷处于埃及马木鲁克苏丹的统治下,只得留居于此。1289 年,他奉阿鲁浑王之命率庞大使团出访欧洲。在巴黎,他感慨于3万多名学者在研究《圣经》的同时,还研究着几何学、天文学等世俗学问。他与英王爱德华一世共商收复圣城的计划。次年春,他受新任教皇尼古拉四世之邀来到罗马,探讨宗教问题,并举行景教圣餐礼,观礼者无不惊叹:“虽然语言不同,仪式则完全一样”。在他离开后不久,教皇便急不可耐地派遣孟德科维诺等前往中国,丝绸之路迎来传教士时代。

    ——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拉班●扫马的丝路之行》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扫马得以出行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扫马出使欧洲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