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三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2-09-08 浏览次数:9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15七上·六盘水期末)

    如图是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幅著名浮雕,指出它表现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

    A . 1839年虎门销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2017·龙华模拟)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英国商人对中国打击鸦片走私不满 B . 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 C . 中国闭关锁国损害英国人的利益 D . 中国落后于英国
  • 3. (2019八上·台山期中) 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    )
    A .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B . 打碎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扩大了中外正常贸易 D .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4. (2019·苏州) 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 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 .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 5. (2019·广东模拟) 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说法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 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 . 攻占北京,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D . 获得大量赔款
  • 6. (2019·青岛模拟) 1841年林则徐有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最能证明林则徐预言的是(    )
    A . 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 . 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C . 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D . 割占辽东半岛,索银二亿两
  • 7. (2019·衡阳)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 . 李自成起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秋收起义
  • 8. (2017·孝感)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

    A . 师夷长技、自强 B . 民主、科学、新青年 C . 民族、民权、民生 D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9. 史学家蒋廷黼(fú)认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列不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有(    )
    A . 创建北洋水师 B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 . 创办轮船招商局 D . 创办京师大学堂
  • 10. (2021八上·珠海期中) 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这场战争导致(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B . 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 . 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岛给日本 D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11. (2019八上·涡阳月考) 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 . 清军的战斗力不强 B . 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C . 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D . 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 12. 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 . 割地赔款 B . 开埠通商 C . 协定关税 D . 设立工厂
  • 13.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深刻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以下关于“中国人民惊醒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抗日本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运动 B . 地主阶级开始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C .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D .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
  • 14. (2019八上·台山期中) 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人物是(    )
    A . B . C . D .
  • 15.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 .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 .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 .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D .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16. 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山西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如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这充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
    A .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 . 变法的措施得到广泛落实 C . 戊戌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果 D . 维新思想深入民众之中
  • 17. (2020九下·城阳月考)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如:“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连续的年份,李希圣著《庚子国难记》写的就是上述庚子年发生的事。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里说的“庚子国难”具体是指(   )

    A . 旅顺大屠杀 B . 台湾被割占 C . 谭嗣同就义 D . 八国联军侵华
  • 18. (2020九下·南充月考) 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 . 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B . 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 . 北京驻扎有外国军队 D . 北京东交民巷居住着许多北京居民
  • 19. (2021八上·珠海期中)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承认:“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瓦德西报告中评述的事件是(   )
    A . 火烧圆明园 B . 金田起义 C . 左宗棠收复新疆 D . 义和团运动
  • 20. 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表对应的条约是(    )

    列强

    清政府赔款白银

    占总赔款额百分比

    俄国

    130,371,120

    29%

    德国

    90,070,515

    20%

    法国

    70,878,240

    15.75%

    英国

    50,620,545

    11.25%

    日本

    34,793,100

    7.7%

    ……

    ……

    ……

    A . 《南京条约》 B . 《辛丑条约》 C . 《天津条约》 D . 《北京条约》
  • 21. 对历史史实进行比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相比,内容都涉及(    )
    A . 割地 B . 赔款 C . 开埠通商 D . 投资办厂
  • 22.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 .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制度,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 .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戊戌变法——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3. 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 .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 .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进程
  • 24. (2020八下·江门期中)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 年8月,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 兴中会 B . 中国同盟会 C . 华中会 D . 光复会
  • 25. (2015·常州) 杨天石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据此判断,这次革命的旗帜是(    )

    A . 自强求富 B . 维新变法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科学
  • 26.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 .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 推翻了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27. (2018八上·茂名月考) 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判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    )

    时间

    史实

    1912年2月12日

    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年2月13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

    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A . 武昌起义过程 B . 孙中山革命活动 C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D .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 28. 孙中山在遗嘱内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下列对“革命尚未成功”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 .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祸国殃民 C .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 . 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疯狂侵略
  • 29. (2020八上·蒙阴期末) 1924年1月,孙中山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B . 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C .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D . 孙中山继续革命活动
  • 30. 下列知识结构示意图的主题是(    )

    A . 侵略与抗争 B . 近代化探索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3分,第33小题13分,共40分。
  • 31. 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ion Point)又名“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在日本东京的上野公园曾经有一处令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要掩面而去的地方。这个地方高悬着1895年2月被日本俘获的北洋水师靖远舰的铁锚。它同镇远舰的铁锚、主炮弹头等一起陈列于此,并立有海战碑志,向世人炫耀。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 (1) 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哪次战争?英国人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什么条约依据?
    2. (2) 材料二中,靖远舰是在哪次战争中被俘获?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这与其获得的什么新权利相关?
    3. (3) 材料三中,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签订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4. (4)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 32.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筹办洋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材料二: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材料三: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洋务派筹办洋务的根本目的。
    2. (2) 为实现“自强”、“求富”,洋务派是怎样付诸实践的?
    3.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期间的这些民用企业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积极作用?
    4. (4)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
  • 33.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

    材料三:孙中山在一本著作中写到:中国数千年以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民国政府。这不只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材料四:孙中山发文: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
    2. (2) 材料二的示意图中体现维新派的活动方式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了“建民国政府”领导了哪一革命?这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请你谈谈这次革命的历史意义。
    4. (4) 材料四中的“民贼”指谁?为此,革命派发起了什么战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