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第 1 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九下2.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2-01-22 浏览次数:4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七上·杭州期中) 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适应性的例子(   )
    A . 到了秋天,树叶开始落下 B . 放在窗台上的植物,茎向窗外弯曲生长 C . 缺少食物的猪,身体瘦小,生长缓慢 D . 陆生植物的根在土壤中扎的较深
  • 2. (2021七上·温州期中) 2021年2月10口,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捕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成功。科学家曾在火星上发现有流动水的痕迹,并推测“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以下概述中可作支持该推测的理论证据的是( )
    A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 . 生物能进行运动 C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 . 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水
  • 3. (2021八上·杭州月考) 不同水分的条件下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下列特点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水分过多的环境中而形成的是(  )
    A . 骆驼刺的根系发达 B . 骆驼具有驼峰 C . 热带植物树茎上长出“气根” D . 昆虫表面具有外骨骼
  • 4. (2021七下·上虞期末) 动物的进化会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更适应环境,以下是本学期课本中出现的几种动物,对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骆驼的趾长得特别宽大,其作用是减小骆驼对地面的压强 B . 鱿鱼向后喷水使自己前进,其原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 . 响尾蛇有感受热能的感受器,依靠猎物发出的红外线来定位捕食,红外线不属于光 D . 大象通过次声波进行交流,次声波的声音频率低于20赫兹
  • 5. (2021·余姚模拟) 樟树是宁波市的市树。如图是宁波的一棵千年古樟树,被称为“浙江第一樟”。下列有关樟树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樟树的根是直根系,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B . 樟树的茎能逐年增粗,种子有2枚子叶,属于双子叶植物 C . 樟树在春夏之交和深秋时节两次换叶,这是樟树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D . 樟树的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属于营养组织
  • 6. (2021·岱山模拟) “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有利于控制血液的单向流动”这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该生物学观点的是(   )
    A . 睡莲上表皮气孔多,下表皮气孔少,有利于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B . 小肠壁薄且有丰富的肠腺,能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C . 根冠细胞排列紧密,对根起着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 D . 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长着肉质的茎、刺状的叶,有利于减少水份的散失
  • 7. (2021·浙江模拟) 3月24日“2020中国安吉白茶博览会”采用网络“云”直播方式进行,安吉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绿茶,因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而得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茶叶树的根向地生长是植物对地球引力刺激作出的反应 B . 茶叶树根吸收的水分主要参与枝叶的生长和花果的发育 C . 茶叶树相邻的叶总是不重叠,增大光照面积是对光合作用的适应 D . 茶叶树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输送
  • 8. (2020七上·宁波月考) 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适应一种什么环境? ( )
    A . 风力传粉环境 B . 昆虫传粉环境 C . 水流传粉环境 D . 自身传粉环境
  • 9. (2020七上·宁波月考) 竹节虫的体色和体态与周围环境的色彩保持一致,这样就有利于( )
    A . 躲避天敌,也有利于捕捉食物 B . 生长发育,并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C . 捕捉食物,但不利于躲避天敌 D . 躲避天敌,但不利于捕捉食物
  • 10. 某些禾本科植物在水分过度散失时叶片会向上卷起,这与叶片表皮内的泡状细胞具有大液泡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这些泡状细胞只分布在上表皮 B . 这些泡状细胞排列成行,与叶脉垂直 C . 泡状细胞失水导致叶片卷起与植物的适应性尤关 D . 泡状细胞内的大液泡为叶片贮存水分的重要结构
  • 11.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PM2.5在空中受的是非平衡力 B . 环境温度低于0℃时,PM2.5不具有内能 C . PM2.5的直径与分子直径相当 D . 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 12. 下列现象属于生物主要对温度表现出适应性的实例是(    )
    A . 陆生鸟类和哺乳类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很长 B . 沙漠鼠具有冬眠、穴居和昼伏夜出等行为 C . 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叶表皮细胞外无角质层,叶绿体大且多 D . 扎根海底的巨型藻类通常只能出现在大陆沿岸附近
  • 13. 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动物体温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B . 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 . 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 . 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中降水稀少的适应
  • 14. 以下植物的花中,借助风力传送花粉的是(   )
    A . 菊花 B . 小麦 C . 玫瑰 D . 桃花
  • 15. 在热带的灌木丛中有一种形似竹节的竹节虫,其体色以绿色或褐色为主,一般很难发现它的踪迹,这种现象称为(   )
    A . 保护色 B . 警戒色 C . 拟态 D . 适应的相对性
  • 16. 南美洲鲈鱼形如败叶;生活在北极的白熊毛色纯白;生活在热带的树蛙有很醒目的暗棕色,带蓝色斑点;钩线青尺蛾能随季节变化自己的颜色,伪装成嫩芽。这四种现象分别是( )
    A . 保护色  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B .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保护色 C . 拟态  保护色  拟态  警戒色 D . 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二、填空题
  • 17. (2021·龙湾模拟) 一年一度的最美赏花季已经到来,小明观赏后绘制了三种花的图案,如图:

    1a花柄长,可成伞状花序……2

    1b花柄短,直接贴生于枝干……3

    2a花瓣边缘有缺口……樱花

    2b花瓣边缘无缺口……梨花

    3a枝条表面带刺……梅花

    3b枝条表面无刺……桃花

    1. (1) 查阅检索表信息可知上图中是桃花。(选填“甲”或“乙”或“丙”)
    2. (2) 有人误以为樱花结出的果实是樱桃,其实樱花的果实是酸涩不可食用的黑色小果,黑色小果是由花中的发育而来。
    3. (3) 梅花的叶片有锯齿,有科学家研究认为在气候寒冷、生长季节短的地方,边缘有锯齿的叶片对植物生长更有利。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 18. (2021·温州模拟) 广义的多肉植物,是指所有具有肥厚肉质茎、叶或根的植物,它们大部分生长在干旱或一年中有一段时间干旱的地区,每年有很长的时间根部吸收不到水分,仅靠体内贮藏的水分维持生命。仙人掌属于其中的一种,它属于被子植物。它的生理活动特点是气孔白天关闭减少蒸腾,夜间开放吸收CO2 ,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气温越低,CO2吸收越多,因此这类植物晚上可放在卧室中。
    1. (1) 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地区,需要的水很少。夏天它会进行“夏眠”,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 . 夏眠时不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蒸腾作用 B . 夏眠时大量浇水会使仙人掌根部损害 C . 仙人掌的叶片退化为刺状,不进行光合作用
    2. (2) 仙人掌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具有的优点。
  • 19. (2021九下·丽水月考) 氮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之一。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即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水稻、小麦等非豆科作物没有生物固氮的本领,设法让非豆科作物也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科学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固氮细菌中控制固氮特征的基因转移到非豆科作物的细胞内,进而培育出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非豆科作物。
    1. (1) 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选填“互助互利”或“寄生”)。
    2. (2) 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 (3) 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请你谈谈有何意义?。
  • 20. (2021七下·杭州开学考) 因冰层消融,科学家预计80年内南极洲半数帝企鹅或消失。人们用显微镜观察帝企鹅体细胞和南洋杉细胞结构,并绘出甲、乙两图,据图填空

    1. (1) 帝企鹅体细胞图是(选填“甲”或“乙”)。
    2. (2) 南洋杉是南极比较高大的植物,这与细胞结构中的[](填图中的字母)细胞壁有关,它属于植物(选填“被子”或“裸子”)。
    3. (3) 帝企鹅或消失除了与冰层消融有直接关系外,还因它是唯一一种在南极冬季繁殖的企鹅,生物种类比较单一。控制这种遗传现象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A]
    4. (4) “企鹅能适应寒冷天气”体现了生物和环境这一特性。
  • 21. (2020七上·宁波月考) 请你分析图中的四幅图片,并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来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图中的旗形树,其树冠像一面旗帜,这是对环境的适应。
    2. (2) 乙图中是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其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 60 mm,这是对环境的适应。
    3. (3) 丙图中是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其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 46 ℃时才会出汗, 这是对环境的适应。
    4. (4) 丁图中是荒漠中的仙人掌,其叶特化为状,肥厚的茎内贮藏着大量的水分, 这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 22. (2020·台州) 台州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 (1) 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生殖。
    2. (2) 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发育成果实。
    3. (3) 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23. 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适应环境的表现;落叶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在日本的玩具市场上有一种电子宠物鸡,把它买回家后必须定时给它“喂食”,给它“喝水”,陪它玩,也要给它搞卫生,否则它不能正常生长,会生病,会吵闹,甚至会死去。根据上述叙述,请你判断,这种电子宠物鸡属于 (选填“生物”或“非生物”),你判断的理由是
  • 24. (2020·宁波模拟) 近日一艘拖网渔船捕获一只长达2米的侏罗纪活鲨鱼,这种鲨鱼名为六鳃鲨,起源于8000多万年前,一般生活在1500米以下深海处,所以它的夜视功能特别强大。
    1. (1) 六鳃鲨最显著的特征是鳃裂数目,通常有六或七对,出现这种性状的根本原因是不同。
    2. (2) 六鳃鲨夜视功能特别强大,这一现象说明了生物能够环境。
  • 25. (2020七上·北仑期末) 宁波某校学生于7月14日至l7日在我国甘肃敦煌研学,研学时拍摄了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照片,如图所示。

    1. (1) 形成图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2. (2) 研学期间宁波地区昼夜长短的特点是
    3. (3) 骆驼的耳孔内布满绒毛,睫毛长而密,可以防止风沙的进入。驼峰中的脂肪分解能供给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这些结构和生理特点是对沙漠环境的 。
  • 26. (2019七上·宁波期中) 假如你在森林中迷了路,怎样借助苔藓植物分别方向?
    1. (1) 苔藓植物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选填“干燥”或“潮湿”)。
    2. (2) 大多数树干的哪些部位苔藓较多?(选填“背光面”或“向光面”)。
    3. (3) 树干长苔藓较多的一面朝哪个方向?(选填“南”或“北”)。
三、实验探究题
  • 27. 小华发现萝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呈绿色.经他细观察,他又发现大葱、蒜苗和韭菜也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小华猜想叶绿素的形成可能与光有关.于是,他想用家里的蒜瓣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 (1) 针对小华的疑问,应该提出的假设是
    2. (2) 小华将一些蒜瓣分别浸泡在甲、乙两个装有水的瓷盘中,两瓷盘中蒜瓣的数量应,然后将甲盘放在阳光下,乙盘放在完全密封闭的纸箱中,其他条件
    3. (3) 根据假设可以预测,甲盘中长出的蒜苗叶是色的,而乙盘中长出的蒜苗叶是色的.
    4. (4) 在这个设计中,实验变量是,甲、乙两个装置构成一组
    5. (5) 小华的上述研究方法属于法.
  • 28. (2018七上·长兴月考) 敌百虫是一种杀虫剂,有资料显示:“少量残阻在土壤中的敌百虫,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某同学为验证此说法,设计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农田里取适量的土壤,将其均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土壤进行灭菌,乙组不灭菌;②配制适宜浓度的敌百虫溶液,等分两份,并分别与甲、乙两组土壤混合均匀,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且适宜的环境下;

    ③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甲、乙两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并进行比较;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 (1) 步骤①中对甲、乙两组土壤进行不同的处理,目的是为了
    2. (2) 步骤②将两组土壤分别放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中而不是自然环境中,原因是
    3. (3) 若微生物能分解敌百虫,则可预测步骤③中甲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乙组土壤中敌百虫的浓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29. (2018七上·宁波月考) 当前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有科学家调查了影响脊椎动物灭绝的常见原因,结果如表所示。

    类群

    每一种原因所占比例(%)

    生境消失

    过度开发

    物种引进

    其他原因

    哺乳类

    19

    23

    20

    38

    鸟类

    20

    11

    22

    47

    爬行类

    5

    32

    42

    21

    鱼类

    35

    4

    30

    31

    注:生境消失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森林和草地等生存环境的大面积减少。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 (1) 对哺乳类动物的灭绝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2. (2) 如果要比较表中的“生境消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引进”三大原因分别对脊椎动物物种灭绝的影响程度,根据你的分析,上述三大原因中的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 30. (2017七上·柯桥期中) 某同学采集了一些植物,包括葫芦藓、紫菜、蕨、豌豆、银杏。并设计了一下的检索表来分析这些植物(如下表),则A.B.C.D.E中表示豌豆的是。豌豆是植物。D植物具有的特征 ,E表示植物;

四、解答题
  • 31. (2021·瑞安模拟) 如图所示是浮叶型水生植物王莲。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王莲具备了独特的“生存智慧”。

    1. (1) 王莲的叶脉纵横交错,呈方形小格向叶边展开,使其负重可达70千克。王莲叶脉呈方形小格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的。
    2. (2) 王莲靠种子繁殖,花凋谢后果实落入水中,一个果实往往含有300-500颗种子。一个果实里有多颗种子是因为子房中含有多个
    3. (3) 王莲的叶片边缘有多个缺口,这对它的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
  • 32. 兴趣小组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频率影响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

    分组

    实验材料及处理

    水温

    呼吸频率平均值

    (次·min-1)

    1号

    3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1000mL温水

    25℃

    97(每条金鱼测3次)

    2号

    3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在1000mL温水中加热水

    35℃

    97.5(每条金鱼测3次)

    3号

    3条金鱼,小鱼缸,温度计,在1000mL温水中加冰块

    15℃

    35(每条金鱼测3次)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中金鱼的呼吸频率可以通过观察每分钟金鱼张合的次数来测定。
    2. (2) 为了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在同一条件下测金鱼的呼吸次数。
    3. (3) 在2号组的基础上另设4号组,将加热水升温改为用水浴锅隔水加热升温。4号组与2号组对比,哪一个组的设计更合理?;理由是
    4. (4) 实验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鱼的呼吸频率(选填“增加”或“减少”)。
  • 33. 用线段将下列生物特征与它们对应的适应环境连接起来。

  • 34. (2020八下·吴兴期末) 在南美洲的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就有这么一种能救命的植物。它有着魁梧却奇异的身材:它足足有30米高,巨型纺锤形的肚子能储存约2吨水,人们称之为纺锤树。每年旱季,纺锤树纷纷开始落叶;而在雨季,纺锤树又会萌生出稀疏的心形叶子。

    1. (1) 根据纺锤树魁梧却奇异的身材,可以推测当地的气候可能具有(写出一个即可)的特点。
    2. (2)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利用营养液对纺锤树进行无土栽培,他们的依据是(  )
      A . 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 . 植物可以从营养液中吸收有机物 C . 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成分易于控制 D . 无土栽培可以最大化节约种植空间
    3. (3) 请根据纺锤树的外貌特征猜测纺锤树的根系具有怎样的生长特点,并说明理由。
  • 35. (2020八下·丽水期末) 请根据下列自然界中碳氧的循环简图回答:

    1. (1) 自1910年科学家开始测定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以来,氧气含量至今没有明显变化,大气中O2的最主要来源是(填序号),该生理过程中光能转化为
    2. (2) 科学家比较古代植物叶片化石及近现代植物标本,发现许多地区较多同种近现代植物叶片单位面积气孔数目减少。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考虑,造成这种变化的可能原因是环境变得更(填“干燥”或“湿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