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丽水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科学第1次月考...

更新时间:2021-05-11 浏览次数:10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1~5小题,每小题4分,6~15小题,每小题3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如图所示,对此漫画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人多力量大,我们战胜了地球 B . 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 C . 整个地球就是一个生物圈,我们要保护她,为她“减负” D . 物种过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要消灭那些对人无用的物种
  • 2. 下列各种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 矿产资源 B . 气候资源 C . 水资源 D . 土地资源
  • 3. 下列假说与其证据相一致的是( )

    选项

    假说

    证据

    A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自转方向与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

    B

    化学进化假说

    始祖马化石

    C

    大爆炸宇宙论

    宇宙年龄约有137亿年

    D

    生物进化论

    陨石中发现氨基酸

    A . A B . B C . C D . D
  • 4. 现代宇宙论最重要的证据是(   )
    A . 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 B .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 C . 古代“上帝”创造的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 D . 气球充气后不断膨胀,气球上各个小圆点间的距离不断变大
  • 5. 关节是能活动的骨连结,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如图是关节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 B . 人的任何一个动作至少是由两组肌肉互相配合完成的 C . ②内的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D . ③和⑤共同围成②
  • 6. 节肢动物的鳃的进化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 . 鳃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 . 鳃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 . 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7. “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现象。在对“过劳死”人群深入研究时发现,猝死直接死因多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溢血。上述病因归结起来都属于(   )
    A . 恶性肿瘤 B . 烈性传染病 C . 遗传病 D . 心、脑血管病
  • 8. 如图为太阳系局部示意图,读图分析: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和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地表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9. 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 . 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B . 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 . 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D . 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 10. 有人因溺水停止呼吸时,下列有关急救措施应遵循的顺序是(   )

    A . ①②③ B . ③②① C . ①③② D . ②③①
  • 11. 甲、乙、丙三人参加医院体检,在体检时发现:甲的肝功能检查结果是GPT(俗称转氨酶)明显增多,而乙通过验血发现血脂偏高,丙在色盲检查时发现是红绿色盲患者,这三人的健康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属于哪一方面的疾病?(   )
    A . 传染病、遗传病、心血管病 B . 传染病、心血管病、遗传病 C . 遗传病、心血管病、传染病 D . 心血管病、传染病、遗传病
  • 12. 实验为测定链霉素对三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3条均与图中链霉素带接触),将平板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3天,结果如图所示,从实验结果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它能阻止结核杆菌的生长 B . 它对结核杆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C . 它对结核杆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D . 它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 13. (2020·宁波模拟) 香港首次在汀角红树林发现树栖蟹,取名“汀角攀树蟹”(如图),为全球新品种。下列对于汀角攀树蟹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 在生物分类中,它属于无脊椎动物 B . 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它属于消费者 C . 该红树林中所有的汀角攀树蟹构成一个群落 D . 汀角攀树蟹的栖树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14. 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特效药被广泛使用,但现在对抗生素敏感性下降的“耐药菌”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菌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耐药细菌个体能够在人体内大量繁殖 B . 细菌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 . 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起了进行不定向的选择的作用 D . 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而产生的
  • 15. 基因编辑技术是对特定的DNA片段进行切除、替除或添加的技术。2018年底,某学者通过如图流程,在至少七对夫妇的受精卵上修改了一个名叫CCR5的基因,其中一对夫妇的双胞胎女儿健康出生。基因编辑婴儿因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伦理问题而备受争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过程属于有性生殖 B . 图中的卵细胞取自双胞胎妈妈的子宫 C . 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遗传病的预防研究 D . 基因编辑很容易破坏人体正常的无关基因,并遗传给下一代,存在巨大的风险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8小题,20空格,每空格2分,共40分)
  • 16. 近年来,多肉植物(如图所示)以其独特的外形广受人们的喜爱。

    1. (1) 多肉植物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是长期的结果。
    2. (2) 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的性状是由其植株细胞中DNA分子上的决定的。
  • 17. 如图是上世纪30年代在普陀山上发现的普陀鹅耳枥,它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因它的雌花和雄花不同时成熟,授粉几率很低,即便成功结果,种子也很难萌发。

    1. (1) 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生殖方式,使子代规模不断扩大。
    2. (2) 科学家将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放进了“天宫一号”,对其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再返回地面培育。
  • 18. 在养有金鱼和水草的鱼缸内投放几只田螺,可以减少换水次数。原来软体动物田螺能把金鱼的排泄物吃得一干二净,起到净水作用;田螺的排泄物含有肥水成分,使水草长得更好;水草既能供金鱼食用,还能产生氧气,为金鱼的生存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1. (1) 鱼缸中金鱼、田螺、水草等所有的生物可以称为一个
    2. (2) 在金鱼缸中加入田螺的目的是增强生态系统的能力,从而使该生态系统更稳定。
  • 19. 如图表示人骨中某种物质在各年龄段含量的变化,据图回答:

    1. (1) 这类物质是
    2. (2) 处于B阶段时,骨较坚固的原因是:
  • 20.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之一,湿地内河道开阔,是虾蟹养殖和菱角种植的天然场所。湿地内有31种国家珍稀物种,有濒临灭绝的黑嘴鸥、黑脸琵鹭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

    1. (1) 湿地公园中黑嘴鸥(如图甲)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2. (2) 下列关于湿地公园的一些观点合理的有(可多选)。

      ①植被能净化水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②公园内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③公园环境优美,可在园内修建高档住宅小区④公园内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所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3. (3)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乙是某同学对该生态系统长期跟踪调查后统计的黑嘴鸥数量变化曲线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同时期小鱼数量变化的大致曲线。
  • 21. 如图甲是2020年11~12月份A城~K城11个地区PM2.5均值。为了研究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人体成熟T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有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T淋巴细胞,48小时后检测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图乙。已知:细胞活力相对值越大,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越小。

    1. (1) 仅仅由图甲中PM2.5的均值,能否得出J地2020年11~12月份的空气质量最好?(选填“能”或“不能”)。
    2. (2) 图乙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选填“大”或“小”)。
    3. (3) 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具有的(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会产生障碍,导致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 22. 氮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元素之一。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能利用其根内的根瘤菌(一类细菌)进行生物固氮,即把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被作物利用,豆科作物也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等营养物质。水稻、小麦等非豆科作物没有生物固氮的本领,设法让非豆科作物也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课题。科学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固氮细菌中控制固氮特征的基因转移到非豆科作物的细胞内,进而培育出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非豆科作物。
    1. (1) 根瘤菌和豆科作物的关系是(选填“互助互利”或“寄生”)。
    2. (2) 固氮基因是根瘤菌体内起遗传作用的片段,控制着根瘤菌的固氮特征。
    3. (3) 如果科学家的设想得以实现,请你谈谈有何意义?。
  • 23. 某陆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²,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能量

    3.56

    12.80

    10.330

    0.48

    226.5

    1. (1) 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数量为500只,则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种群密度为
    2. (2) 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
    3. (3) 画出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有6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 24. 经常熬夜会导致人体 “生物钟”紊乱,“生物钟”紊乱的人记忆力是否会下降呢? 带着 这个问题,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

    ①将 32只健康老鼠(年龄、大小等条件均相似) 随机平均分成两组,饲养在两个相同的 鼠笼中,分别标上 A组、B组。

    ②利用遮光布和灯光等方法打乱A组老鼠的“生物钟”,B 组老鼠保持自然昼夜节律不 变。保持其他条件都相同进行饲养。

    ③饲养四个星期后,让 A 、B 两组老鼠走同一迷宫,记录老鼠从入口到达出口所用的时间。5 小时后让 A、B两组老鼠第二次走原来的迷宫。获得数据如下表:

    组别

    老鼠走迷宫所用平均时间(s)

    第一次

    第二次

    A

    90.22

    83.53

    B

    32.40

    20.25

    1. (1) B 组实验的作用是
    2. (2)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填 “A”或 “B”)组老鼠记忆力比较差。
    3. (3) 受该实验的启发,请你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出一条建议:
  • 25. 据人类推测,原始地球的大气主要成分是氢气、氦气、甲烷和氨,且不含有游离氧。1953年米勒向如图所示装置中通入甲烷、氢气、氨、水蒸气等以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通过放电和照射紫外线的方式代替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获得了多种氨基酸。据此回答:

    1. (1) 下列对米勒所做实验的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 .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2. (2) 若实验装置的气体中有氧气存在,则实验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
    3. (3) 实验结果得到了氨基酸混合物,从生命起源的角度可得出的结论是
    4. (4) 1972年米勒做了另一个实验:把早期地球可能具有的氨和氰化物(一种小分子)的混合溶液密封于小瓶内,置于-78℃的低温下达25年之久,结果小瓶内生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质DNA和蛋白质的组成成分——碱基和氨基酸,据此可推测
  • 26. 小毛针对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展开如下探究:
    1. (1) 在一天之内用干湿计分早中晚三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测量时注意不能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理由是
    2. (2) 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这样做是为了
  • 27. 生物能否自然发生,历史上曾经做过许多实验。

    雷迪的实验:如图甲,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到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敞口,苍蝇能进入。一段时间后,没有封纱布的瓶内有了蛆。尼达姆的实验:如图乙,将煮沸的肉汤放入一瓶内,立刻用软木塞盖住。几天后,打开瓶子,发现肉汤中滋生了微生物。

    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如图丙,将肉汤放入瓶子后,直接将瓶口烧成封闭。第一次加热至沸腾2分钟,几天后肉汤中仍发现微生物。第二次加热至沸腾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没有发现微生物

    巴斯德的实验:如图丁,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

    1. (1) 雷迪实验中,用两个瓶子做实验的目的是
    2. (2) 斯巴兰扎尼实验对尼达姆实验的改进是基于的猜想。
    3. (3) 若把巴斯德实验中的瓶颈在A处折断,几天后曲颈瓶中(选填“会”或“不会”)出现微生物。
  • 28. 19世纪末,针对烟草花叶病的发病机理,当时科学界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是细菌直接破坏烟叶细胞引起的;

    假设二:是由细菌分泌的毒素引起的。

    俄国植物学家伊万诺夫斯基为此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把得病烟叶捣烂加水配成浆液,利用细菌过滤器(细菌不能通过,小于细菌的

    物质可以通过)将浆液过滤,再将过滤后的浆液稀释并滴到第一株健康烟叶上,发现健康的烟叶也患病了。

    实验二:将第一株的病叶做成浆液并再次过滤和稀释,再将浆液滴到第二株健康烟叶上使其患病,然后把第二株的病叶再作同样处理,并一株一株的接连实验下去。

    1. (1) 据实验一可以否决(选填“假设一”或“假设二”)。
    2. (2) 若假设二成立,实验二的结果是
    3. (3) 荷兰细菌学家拜耶林克把烟草花叶病株的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汁液中的某些物质在凝胶中可以扩散,而细菌只能滞留于琼脂的表面。据此,对烟草花叶病的发病机理,请你做出一种合理的推测:
  • 29. 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已造成多数人感染和死亡,目前有些国家已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为检验疫苗的效能,科学家用8只健康的恒河猴平均分为A、B两组进行了动物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补充完善实验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 (1) 如图实验过程中,①应填写;②应填写
    2. (2) 在实验中,设置A组恒河猴的作用是
    3. (3) 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
    4. (4)
      如图实验中,若要测定该埃博拉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该实验的改进可以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疫苗的恒河猴患病的情况。
四、解答题(本题共有7小题,第30、33题6分,第31、32、35题各8分,第34、36题各7分,共50分)
  • 30. 中国科学家挖掘到一块动物(取名为“顾氏小盗龙”)化石,据化石上动物遗体特征,恢复其生前样貌,如图所示。该动物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厘米,嘴里有牙齿,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子和比身体长的尾巴,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

    1. (1) 顾氏小盗龙与现存鸟类和动物有亲缘关系,理由是
    2. (2) 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

      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分析说明哪一块化石可能更古老?

  •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它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禽流感等同属于一类传染病,发病后几乎全部死亡。

    材料二:巴斯德将狂犬的唾液注射到兔的体内,兔患狂犬病而死,他将死兔的脑和脊髓通过处理,弱化成疫苗,注射到正常狗的体内,狗获得了对该病的免疫力。后来,有一男孩被狂犬咬伤,不治必死,在狂犬病发病潜伏期内,巴斯德多次对其接种弱化病毒,男孩果然平安无事。

    材料三:某年元月27日,湖南浏阳某乡3岁幼女被恶狗咬伤,当日在诊所注射狂犬病疫苗,但仍于2月23日不幸死亡。专家分析,对创伤深广、严重者,除按要求注射狂犬疫苗外,还应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抗病毒血清一剂,才能有效防治。

    1. (1) 引起动物患狂犬病的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讲它属于
    2. (2) 巴斯德为发病前的男孩接种弱化病毒,从免疫的角度,弱化病毒疫苗属于,男孩获得免疫力的方式是
    3. (3) 从免疫角度分析,材料三所用的抗病毒血清,与巴斯德给男孩接种的弱化病毒的不同点是:
  • 32.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作了调查,结果如图甲;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铅(Pb)、砷(As)三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图甲可以看出该市生活垃圾的成分以为主。
    2. (2) 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
      A . 有害元素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增加而增大 B . 这三种有害元素在0~30cm层含量低于30~60cm层含量 C . 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3. (3) 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市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设想(写出两点)。
  • 33. 家蚕对有毒有害气体非常敏感,于是养蚕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蚕室内禁止使用蚊香类产品的习惯。某科学研究小组寻求通过下列方式避免家蚕饲养人员遭蚊子叮咬。
    1. (1) 驱蚊液

      小组成员选取了4种不同成分的驱蚊液,根据其使用方法和药效作用方式测定其对家蚕的毒性。数据如表:

      样品编号

      2龄蚕成活率(%)

      3龄蚕成活率(%)

      4龄蚕成活率(%)

      1

      86.67

      90.00

      90.00

      2

      90.00

      93.33

      93.33

      3

      83.33

      86.87

      90.00

      4

      76.67

      80.00

      83.33

      清水

      90.00

      93.33

      96.67

      (注:蚕卵刚孵化出来称为蚁蚕。蚁蚕蜕皮后称为2龄蚕,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1龄)

      ①清水组的作用是

      ②据此分析饲养人员最好使用哪一编号的驱蚊液,并阐述理由

    2. (2) 防咬衣饲养人员穿着较厚的长袖衣裤进入蚕室以防止蚊子叮咬,从防治传染病的角度来看,这属于_____。
      A . 控制传染源 B . 切断传播途径 C . 保护易感者
  • 34.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后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经科学检测,导致此次传染病的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COVID-19”(如图)。某兴趣小组收集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据目前人类研究,蝙蝠是新冠病毒的携带者。蝙蝠已存在8800万年,经过漫长的时间,病毒也无法对蝙蝠产生作用。

    资料二:人体易感染COVID-19,多数出现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多数人能治愈,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易感染。

    资料三:人虽有强大的特异性免疫,能产生上百万种抗体,但这种适应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仅仅能适应其所生存的环境。
    利用已学知识解释对蝙蝠携带新冠病毒不会患病,而多数人感染新冠病毒会患病的原因。

  • 35. 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米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 (1) 红萍通过作用吸收CO2产生O2
    2. (2) 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设置
    3. (3)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
    4. (4) 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循环利用。
  • 36. 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由图甲可知在T2到T5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 (2) 图乙中“?”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的能量。
    3. (3) 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而大量死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