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分层练习:4 夏商...

更新时间:2021-12-09 浏览次数:92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1七上·嘉陵期中) 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 . 禹传位给伯益 B . 启继承王位 C . 舜传位给禹 D . 炎帝、黄帝大败蚩尤
  • 2. (2021七上·仁寿期中) 在下面的示意图中,①处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 . 约公元前19世纪 B . 约公元前22世纪 C . 约公元前20世纪 D . 约公元前21世纪
  • 3. (2021七上·铁锋期中) 有同学对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做了如下整理,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 统治残暴 B . 外族进攻 C . 内部纷争 D . 天灾人祸
  • 4. (2021七上·铁力期中) 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西周灭亡是在(   )
    A . 公元前7世纪 B . 公元7世纪 C . 公元前8世纪 D . 公元8世纪
  • 5. (2021七上·赵县期中) 阅读七年级某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刚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春秋

     
    A . 夏朝 B . 商朝 C . 战国 D . 东汉
  • 6. (2021七上·柳江月考) 与下表信息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郡县制 D . 分封制
  • 7. (2021七上·嘉祥月考) 周厉王“防民之口”“掩耳盗铃"“粉饰太平”,结果在他统治时期发生了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使得西周王朝几百年基业几乎毁于一旦。这一事件是(    )
    A . “国人暴动” B . “牧野之战" C . “海鹿之战” D . “烽火戏诸侯”
  • 8. (2021七上·冠县月考)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家一样),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不能)禁止。”材料观点认为(    )
    A . 分封制使周王和诸侯国关系紧密 B . 分封制的实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C .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 . 实行分封制是为了让诸侯相互猜疑
  • 9. (2021七上·冠县月考) 《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反映的制度变革是(    )
    A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 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 . 察举制取代禅让制 D . 世袭制
  • 10. (2021七上·冠县月考) 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下列关于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 B .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C . 牧野之战取胜,夏朝推翻上一个朝代 D . 夏朝被商汤灭亡
  • 11. (2021七上·仁寿期中)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空缺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

    “夏传子,     。四百载,迁夏社。     , 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 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暹干戈,尚游说。始春秋,     , 五霸强,七雄出。”

    ①汤伐夏    ②家天下    ③终战国    ④周武王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①④③
  • 12. (2021七上·中山期中)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郡县制 D . 科举制
  • 13. (2021七上·赵县期中) 按照西周的制度,诸侯必须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主要包括(    )

    ①按田亩纳税

    ②拥戴周王为天下共主

    ③定期朝见周王

    ④贡献财富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4. (2021七上·湖北期中) 根据表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王朝

    疆域

    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今河南全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陕西东部地区

    西周

    今河南、河北、山东全部、陕西大部、南到长江下游地区

    A . 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疆域在不断扩大         B . 夏、商、周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   C . 河南和山西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地区        D . 夏、商、周维持统治的时间越来越长
  • 15. (2021七上·临清月考)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相攻击如仇姚(仇家一 样),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不能)禁止。”材料观点认为(   )
    A . 分封制使周王和诸侯国关系紧密 B . 分封制的实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C . 实行分封制是为了使诸侯王互相猜忌 D .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 16. (2021·安徽模拟) 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 王位世袭制 B . 禅让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17. (2020九下·湛江月考) 《史记》记载“…封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这反映了这一制度实施的依据是(  )
    A . 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 B . 实际控制的疆域的大小 C . 进献贡物的多少和周王服役的情况 D . 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的级别大小
  • 18. (2019七上·赵县期中)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普天之下,没有哪一处不是周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一个不是周天子的臣仆”的意思。这段材料反映的制度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
    A .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B . 展现了周王朝的强大与威力 C . 体现了周王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 . 体现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19. (2019七上·莘县期中) 下图是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图中第二层的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的义务是(    )

    A . 进纳贡物,服从调兵 B . 管理土地和人民 C . 监察百官,镇守疆土 D . 修建城池,制定制度
  • 20. (2019七上·临潼月考)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 . 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兵败后降周 B . 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 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 . 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二、填空题
三、材料分析题
  • 25. (2021七上·柳江月考)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就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五: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眼前。

    1. (1) 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列举一位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人。
    2. (2)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变为了什么?
    3. (3) 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5. (5) 根据材料四,谈谈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由此得到什么启示?
  • 26. (2021七上·临清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华夏是也。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材料四: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1. (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什么显著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从“轩辕”开始的,请问“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场战争?
    3. (3) 根据材料三,“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制度?这一制度选首领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家天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什么社会?“家天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