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11-24 浏览次数:62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1.5分,50题,共75分)
  • 1. (2021·海南模拟) 上古时,神主宰人类的命运,需要负责与神沟通的专职人员——巫觋(xi)随着长期与鬼神的沟通,巫觋职权被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强调要根据典籍学习整理神示,并根据历史经验解读,逐渐发展成为史官。史官逐渐发现了与人关系紧密的物候和天象有规律可循。材料中史官的出现(   )
    A . 基本消除神权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B . 体现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 C . 利于唯物思想长期占居主导地位 D . 助推我国科技长期繁荣发展
  • 2. (2021高二下·射洪月考) 有学者指出,西周大学(国学的一部分)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同时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并且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是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大学(    )
    A . 存在着官师不分的现象 B . 容易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 C . 是官员培训的专门机构 D . 具有为政治服务的职能
  • 3. 据《墨子》记载,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B . 服饰等级特征明显 C . 文化发展的多元化 D . 治国理念的统一性
  • 4. (2021·保定模拟) 表1

    《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

    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舨共侍约”,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

    表1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

    A . 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 . 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C . 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 . 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 5. 汉武帝开创了献策上书为郎的选官途径,在一定限度内欢迎批评政治的意见。原本担任低级职官的田千秋就是因为上书言事称旨,很快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不过数月又迁为丞相。这种做法(   )
    A . 使贵族特权垄断地位被打破 B . 促进了汉代官僚政治的发展 C . 表明汉代察举制遭到了破坏 D . 为“中朝”形成奠定了基础
  • 6. 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   )
    A . 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 B . 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 C . 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D .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 7. (2021·潍坊模拟) 魏晋玄学家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也主张“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最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的潜意识便能实现仁义道德。据此可知,嵇康思想的本质是(    )
    A . 反儒崇道 B . 外道内儒 C . 逍遥避世 D . 三教合一
  • 8. 唐朝柳宗元(773—819年)在《封建论》中认为,国家要治理的好,不仅要实行郡县制,还要配合“善制兵,谨择守”等一系列制度。这一文章撰写的时代背景是(   )
    A . 藩镇割据的严峻问题 B . 制度创新的封建盛世 C . 开疆扩土的军事需要 D . 吏治腐败的统治危机
  • 9. (2021·邯郸模拟)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崇文》中有如下记述:“当乎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据此可知,唐太宗(   )
    A . 认为治国应该因势而异 B . 推崇科举制度 C . 主张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D . 倡导儒学复兴
  • 10. 表1北宋科举考试内容表

    时间

    科考内容

    宋初

    诗赋为主

    庆历—熙宁初

    经术、诗赋、策论

    熙宁—元丰

    经术、策论、法律

    元祐年间

    经术、诗赋、策论、史

    绍圣

    经术、策论

    崇宁一重和

    经术、策论、法律

    重和一宣和

    儒经、道经、策论、法律

    据此可知,北宋(   )

    A . 科举考试程序日渐规范 B . 实用性学说逐渐受到重视 C . 理学成为科考主要内容 D . 法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
  • 11. 宋代前期,民户为逃避职役重难,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 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B . 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 . 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 D . 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 12. 元中书省有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有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皆称宰辅。而秉政者,丞相也,皆蒙古、色目世家为之。与唐宋相比,元朝中书省(   )
    A . 激化了民族矛盾 B . 掌握了军政大权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提高了行政效率
  • 13. (2021高二下·辽宁月考) 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 .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 . 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 . 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 . 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 14. 明太祖下诏:“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者往开垦。就以所种为己业,给赀粮、牛种,复三年。……又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有余力者,不限顷亩”。明初政府的上述措施(   )
    A .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B . 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 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 . 推动了经济区域化分工
  • 15. 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时,大量发布“告谕”,制订“乡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随、和顺乡里、死丧相助……为政者抚辑下民,为民者小心以奉官法。让人们弃恶从善,永为良善之人。据此可知,王阳明意在(   )
    A . 倡导道德自觉风尚 B . 继承儒家伦理规范 C . 遵循传统宗法观念 D .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 16. (2021·邯郸模拟) 嘉庆十一年,清仁宗下令严禁旗人演戏,并将违禁旗人严加惩罚。“图桑阿等均在本旗披甲中,辄行登台演出,甘与优伶为伍,实属有辱旗人颜面。图桑阿、乌云珠、德泰、全魁、李惠等五犯,著即照所拟,销去本身户籍,发往伊犁充当苦役。”这表明(   )
    A . 清政府对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 B . 清朝实行满汉文化分治政策 C . 清政府意图维持满族固有文化 D . 满族汉化在当时已成为主流
  • 17.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近代以来,我国蚕丝业中的投机行为严重。以上海为例,大量缫丝者在打算从事生产时,只是向厂主租赁车间与设备,有时还租用商标、戳记。由于租期很短,缫丝者对自己购买机器、厂房不感兴趣。该现象会导致(   )
    A . 民族资本主义急剧衰落 B . 蚕丝业对外竞争力下降 C . 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 小农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 18. (2021·保定模拟) 北京同文馆设立后,翻译“西学”作品,各地纷纷效仿。上海、广东、福州等地陆续开始翻译各种不同文本的国际公法,如《各国交涉公法论》、《各国交涉便法论》和《公使指南》等,使此类书籍的引进形成一股潮流。该类书籍的翻译(   )
    A . 反映维新派对中国利益的重视 B . 符合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需要 C . 标志着中国对西方公法观念的认同 D . 表明清政府对传统外交体制的抛弃
  • 19. 郑观应曾说:“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多,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据此可知,郑观应(   )
    A . 率先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B . 认为西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 . 强调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 . 主张传统文化与西学相结合
  • 20. (2021·海南模拟) 江苏巡抚李鸿章对苏州阊门外所建题为“民不能忘”的汉白玉牌坊耿耿于怀,责问:“阊门外白石牌坊何以建于伪忠王耶?”他得到的答复是:牌坊为担任乡官者所捐建,建牌坊乃是因为太平天国的“减粮”政策。这使他深受刺激。李鸿章主政期间,苏州等地终于成功减赋。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 . 确实推行了《天朝田亩制度》 B . 推行的政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 . 对清末地方治理起到助推作用 D . 重视摧毁过时的地方经济制度
  • 21. 表2所示为19世纪60——70年代上海几家主要外国轮船公司中的华商附股情况。由此可知,当时(   )

    表2

    轮船公司名称

    总投资

    华资

    华资占总投资的百分比(%)

    旗昌轮船公司

    1000000元

    700000元

    70.0

    公正轮船公司

    170000两

    150000两

    88.3

    北海轮船公司

    194000两

    129400两

    66.7

    A . 民间出现了投资办厂的高潮 B . 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得到发展 C .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萎缩 D . 洋务运动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 22. 光绪年间,有学者言道:“近顷西俗东渐,国人争弃绫罗缎锦,崇短衣革履,而江浙丝业扫地以尽”。这表明当时(   )
    A . 西俗东渐引发时人担忧 B .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 西式服装取代传统服饰 D . 实业救国思想萌发
  • 23. 表1是近代中国主要出口物的海关报告统计表,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出口物

    1871—1873年(公担)

    1891—1893年(公担)

    茶叶

    1022159

    1055064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表1

    A .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 .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 .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
  • 24. 图2源自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第二章”内容的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章内容的主题应是(   )

    A . 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B . 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C . 新政形势下社会政治的变动 D . 民国初年社会形势的发展状况
  • 25. (2021·唐山模拟) 1896年,梁启超在作品中引用《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启超旨在强调变法应(    )
    A . 适应时代要求 B . 学习西方制度 C . 符合民众意愿 D . 借助儒家思想
  • 26. 自19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近代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下图推知(   )

    A . 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 B . 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 C . 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D . 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
  • 27. (2021·日照模拟) 20世纪初,中体西用、中西调和、附会中西、全盘西化等思想观点相继出现并进行激烈论战。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改造中国的迫切性 B . 提出了具有实践性方案 C . 动摇了传统文化主流地位 D . 找到了文化转型的方向
  • 28. 1900年春,梁启超劝诱孙中山以“勤王”名号起义,举皇上为总统,握手共入中原;同年6月,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建议孙中山与李鸿章合作组织广东独立政府。这反映出当时(   )
    A . 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名存实亡 B . 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以华治华 C .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 D . 三民主义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 29. 国际银价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长期跌落阶段,中国银币与金币的比价在70年代跌破16:1之后,到20世纪初一路走低跌至33:1。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战败赔款总计约3.5亿两白银,由于这些赔款都以外币进行结算,导致实行银本位的中国( )
    A . 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交往中的购买力增强 B . 仿照美国和英国采用金本位制 C . 每年都要承受一笔汇率比价的巨大亏损 D . 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兴办银行
  • 30. 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
    A . 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  B . 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 . 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D . 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 31. (2021高一下·邢台开学考) 孙中山在论及义和团运动时说:“义和团尚仅“一隅之民”,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    )
    A . 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 . 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 C . 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 D . 解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 32.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列强议约互保,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保护”,而自处于战局以外,是为“东南互保”。这一做法(   )
    A . 说明地方割据政权出现 B . 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C . 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 D . 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33. (2020高三上·唐山期中) 《八国联军侵华史》中指出:“八国联军在纠合之初就不是奉各国事先的协议行动,也缺乏各国驻华公使的统一调度,各国在联合侵华期间又一直增兵不止,出兵无序,京、津、保、沽各主要战区便呈现出军队调动频繁和战事曲折多态的复杂局面。”这表明了八国联军(   )
    A . 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 B . 侵华的直接目的是瓜分中国 C . 侵华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D . 争夺中国政治中心的控制权
  • 34. (2021·邯郸模拟) 1905年,有文章指出若“以因果常例论之,国家政体,必胎于个人教育,政体之文野,视个人之程度而定。……(欧美)政体虽殊,而其为教育之结果,则无可疑”。据此可知文章作者(   )
    A . 着眼于补全政治制度的缺陷 B . 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价值重估 C . 受三民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D . 认为中国未具备宪政的基础
  • 35. 下图为载于1908年4月17日《江汉日报》的时政漫画《实行之社会主义》,该漫画(   )

    A . 蕴含平均地权之深意 B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 . 抨击了清政府的改革 D . 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 36. 古代中国,帝王纪年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19世纪末康有为等大力提倡孔子纪年;20世纪初章太炎等推出黄帝纪年,为革命党人普遍接受和湖北军政府采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改黄帝纪年为民国纪年。纪年的演变(   )
    A . 反映了天文历法的进步 B . 有浓厚的中体西用色彩 C . 被赋予了政治文化功能 D . 适应了思想解放的需要
  • 37. (2021·潍坊模拟) 武昌起义后,各地先后出现多种旗帜,最终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反映出(    )
    A .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增强 B . 辛亥革命实现国家统一 C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近代国家特征开始显现
  • 38. 下图为1912年1月2日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的电文。北洋将领的真正意图在于(   )

    A . 督促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B . 向清政府表示效忠决心 C . 向南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D . 使袁世凯获取清政府实权
  • 39. 1913年7月13日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民政长官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可见,民国政府(   )
    A . 继承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 . 旨在收回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 C . 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 . 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
  • 40. 陈旭麓认为,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么《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由此得出《新青年》、《民报》(   )
    A . 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 C . 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 D . 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
  • 41. (2021·沧县模拟) 1915年5月,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写道:“历史者,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这反映出当时毛泽东(   )
    A . 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B . 主张学习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 . 对中西文化的理性认识 D . 反思新文化运动存在的问题
  • 42. 1915年,财政总长周学熙说:“中央威信已著,各省解款皆能如数而至。关、盐两税亦集权中央,故库有存余,且约计每年可余二千万。”材料从侧面反映民国初年( )
    A . 政府强化专制统治 B . 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C . 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D . 政权认同逐渐提升
  • 43. 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认识客观上有助于(   )
    A .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B . 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 C . 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D . 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 44. 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前夕,中国出版业获得了显著发展。以当时上海销路比较广的《星期评论》为例,在该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37篇文章中,国民党人撰稿19篇,以探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居多;马克思主义者撰稿14篇,主要提倡阶级斗争学说;另有其他知识分子的文章4篇。据此可知(   )
    A . 马克思主义传播助推出版业繁荣 B . 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C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迎合时代需求 D . 马克思主义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 45. (2021·唐山模拟) 1922年,中共二大决议指出,“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而敌人是指“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既是与“人民”相对立的群体,也是“民族”的敌人。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 . 中共结合国情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C .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认识的深化 D . 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了革命的对象
  • 46.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据此判断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典型的民权主义措施的是(   )
    A . 改组国民党 B . 建立广东国民政府 C . 建立黄埔军校 D . 组织北伐战争
  • 47. 1924年8月,孙中山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训词中指出:“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A . 积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 . 支持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C . 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D . 重视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 48. (2021·日照模拟) 下图为1913-1929年英、美、德、日4国对华输出商品在中国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统计。其中④代表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美国 C . 德国 D . 日本
  • 49. 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联合”而认同“党内合作”,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A . 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 B . 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 C . 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 D . 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
  • 50.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依据自己的观察,断言“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这是对农民运动革命性、正义性的总体肯定,彰显了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由此可知,该考察报告(   )
    A . 建议中共应调整中国革命的道路 B . 利于纠正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 C . 为中国农民起义的合理性作辩护 D . 强调建立工农联盟政权的紧迫性
二、非选择题(25分,共2题)
  • 5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呓语”。但张之洞毕竟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赞同变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并分析其原因。
  • 52. (2021高二上·汕头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专利制度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保护技术成果的法律制度。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一些进步人士逐渐认识到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萌发了鼓励国人发明创造、振兴实业的思想,从而将专利制度逐步引入中国。

    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最早引入西方专利制度思想,作为奖励和保护私人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业的措施之一;近代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洋务运动期间,郑观应等人在1882年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之后张謇创办的大生沙厂、张弼士在烟台开办的葡萄酿酒厂等企业也获得专利权;1898年在康有为的新政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发展历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